益阳市过鹿坪镇中心小学(413053)赵立军
近日遇见村里的杨大叔,只见他一脸的愁容。一打听,原来他2010年种植的2公顷水稻严重减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原因是这样的:往年,杨大叔早稻采取地膜、软盘育秧,晚稻按照传统方式用的水扯秧,加上用的是良种,产量年年稳中有升。2010年,他见村里的一些人用“懒办法”——撒播法种田,他也开始效仿。不料,由于连续低温阴雨,造成烂种,田里只稀稀拉拉的长出了几根秧,2公顷稻田仅收了1万多公斤稻谷。晚稻他又赶“时髦”,2公顷稻田全部采用撒播,可当禾苗正在吐穗扬花时,寒露风来了,造成晚稻空壳率增多,每667平方米产量只有150多公斤。与2009年相比,杨大叔2010年种田收入减少4万多元。
时下类似杨大叔这样的人不少。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农民本身盲目种田,不尊重科学。现在部分农民为了追求轻松,减少劳动量,偏重于种田的一些“懒办法”。二是一些种子销售商(不一定懂农技知识)的游说。这些人为了满足农民的需要,鼓励农民采用撒播。三是个别农技员不负责任的指导。某些农技人员把某年的撒播成功,看成了“经典”,便在当地大肆推广撒播的优势,殊不知撒播存在风险。四是政府有关部门重视不够。尽管权威部门2010年发布了不提倡撒播的信息,但力度不大。
农谚说:“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这就是说,农业生产要顺应农时,盲目地、不讲科学地蛮干,势必造成经济损失。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一定要加强农业生产的指导,坚决抑制类似现象的发生,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