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森,司徒建崧,吴佳林,唐 琴
(1.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41; 2.广东省纺织工程学会,广东 广州 510091)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的重点产业之一。纺织业是广东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九大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纺织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纺织业作为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已形成规模较大、门类较齐全及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自有品牌,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加就业和积累建设资金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2010年,通过对现有企业的设备更新改造和新建企业引进世界先进技术装备,棉纺织行业技术装备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加大科研、产品开发方面的投入,初步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形成了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开发体系,创造出多个在国内较具影响和实力的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若干个能冲刺世界名牌的广东品牌和商标,广东产的高支高密色织布、牛仔布在世界纺织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十一五”期间,广东纺织工业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快行业结构调整,推动行业区域结构优化,推进企业优胜劣汰,有效促进了行业的快速发展,适应了市场需求。新型电子提花装置的大量应用、多种纤维的混纺交织以及织物结构的创新大大丰富了纺织面料的品种,一批化纤面料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1]。采用自动调浆、在线监测等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面料质量的稳定性。通过加强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广东的棉纺织工艺技术及设备已取得重大突破,部分实现了纺织技术装备的自主化,提高了广东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广东省纺织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区域为依托,形成了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群体。广东省的纺织工业分布有明显的集群特征,重点集群区主要集中在广州、佛山、中山、东莞、江门和汕头等市所属的40个镇(区),其经济总量占全省纺织工业的80%。这些纺织产业群首先是专业化生产形成“块状”产业,是在与相应的专业市场互动和劳动力资料有效供给的条件下,专业化生产相互配套,集群内外部效应增强了集群的活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崛起。再加上集群企业与港澳市场结合紧密,信息灵通,跟进国际流行趋势快于国内同行。如中山沙溪的休闲装、深圳女装、南海西樵的面料、盐步的内衣、佛山张槎的针织、东莞虎门的服装、大朗的毛针织、佛山环市的童装、普宁的衬衫,增城新塘、中山大涌、顺德均安、开平等的牛仔服在全省产业集聚效应显著。这些纺织集群的发展,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成为我省纺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2]。
“十一五”期间,随着信息、新型材料、生物、环保等高新技术的应用,通过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广东省纺织工业已成功拥有一批新技术。如涤纶、锦纶等化学纤维走上以自主研发技术为主体的高起点、大规模、低成本的国产化道路,差异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天然纤维和纤维素纤维应用开发不断有新的进步。新型织造技术和非织造技术、清洁染整技术、产业链系列产品开发创新技术,新型产业纺织品和生态健康纺织品技术、新型装备制造业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化技术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各种染化料助剂、溶剂、油剂、多种母粒等精细化工技术在纺织工业应用领域有较大扩展,与纺织前沿攻关相关的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应用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和交叉学科前沿技术等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这些先进适用技术的广泛采用,加快了广东省纺织产业的生产要素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渡,使广东省纺织产业设备水平、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产品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广东省纺织产业群多分布在城市周边和乡镇地区,不仅拉动了纺织工业链体系、相关服装业和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农民的致富。在粤西、粤东地区,分散在一家一户的加工作坊,成为广大农村致富产业。而传统优势产业茧丝绸业,产业链长,就业容量大,投入产出高,据测算,每万亩蚕桑从种桑养蚕到缫丝就能容纳6 500个劳力,再延伸到丝绸、印染、服装加工等,可容纳一万多个劳力。龙头企业省丝绸集团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模式发展蚕桑业带动了粤西、粤北、西江的35万农户150万人口脱贫。
总体趋势:纺织原料从天然纤维向“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的二元结构发展;纺织产品应用领域从单纯的生活消费扩展到生产消费(衣着用、装饰用和产业用“三足鼎立”的消费格局),纺织生产方式向自动控制、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纵深发展[3]。
“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共引进国外先进装备近200亿美元,采用国产先进装备约2 800亿美元。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中纺纱织造关键技术 (基础研究)浆纱过程高速无接触烘燥理论与产业化、织造过程纱线张力在线自调原理与产业化、纺织(色织)面料自动质量检验系统与方法的相关性研究。
CADCAM等产品研发设计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反应速度。现场总线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等纺织装备领域得到推广,正向深层次的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系统化方向发展,节能技术在纺织单机和成套装备中推广应用。在线生产检测系统逐步被企业应用,为物联网在纺织行业的应用打下基础。
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计划2015年,推广无PVA上浆、预湿上浆等新型上浆工艺技术,其中无PVA上浆推广到行业大中型企业的85%以上。
棉纺织企业:织造工业已进入电子化和信息化竞争的时代,规模以上的纺织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比例达到10%,棉纺织企业应用比例较高,大型骨干企业普遍采用。应用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大中型企业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行业推广的典范。ERP提高效率,节省成本,极大提升纺织企业的运行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在重点产业集群得到推广,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所需的信息服务。利用公共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发布和趋势引导,棉纺织企业也要善于应用这些趋势指导生产,避免因信息滞后或棉纺织业的无序模仿造成产品供过于求。广东棉纺织企业可以通过狠抓信息,变模仿为创新,变低档为高档,逐步淘汰落后设备,才能走向繁荣发展。
“创新是行业发展与品牌发展的灵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2010本届创新年会上表示,纺织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市场机制整合创新资源,这里面既包括材料和物质资源的整合,也包括技术资源的整合,需要通过供应链、价值链来进行整合,学会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等优质资本创新地运用到行业建设中来。
“十二五”期间,中国纺织工业将实施从世界上最大的纺织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向纺织科技强国、纺织品牌强国、纺织可持续发展强国和纺织人才强国迈进的战略。未来5到10年,中国纺织工业将进一步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此目标,纺织行业将肩负五大战略任务:
(1) 着力扩大内需,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满足内需市场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将是行业把握新的市场机遇、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市场动力的关键所在。
(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也是中国纺织业缓解劳动力、能源、资源等成本压力和满足低碳要求的根本途径,是行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所在。
(3) 要推进节能环保,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中国政府已明确,到2020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为此,中国纺织工业将着力向更清洁、更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方向发展。
(4) 推动品牌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自主品牌建设目前仍是中国纺织工业的薄弱环节,未来将建立融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四要素于一体的自主品牌价值体系。
(5) 加快区域结构调整,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广东棉纺织业将向价值链高端全面升级,完善加工制造体系、信息化体系、品牌体系的建设,未来棉纺织业的发展前景光明。
[1]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广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Z].2003.
[2] 周天生.广东纺织大典[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3] 刘森.广东纺织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模式研究报告[Z].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