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滨江
自1972年中美恢复邦交开始,针灸大规模走出国门已40年;以针灸为先导的中医药已遍及世界各地,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中医药针灸文化输出。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已陆续对中医、针灸立法,未来若干年更多的国家将确立中医、针灸在本国的合法地位。国际化已成为本世紀中医药发展的大趋势,如何把握本世纪未来九十年历史发展的脉搏,整合国际中医药针灸的力量,共同迎接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确是中医界志同道合者应当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大问题。
中医针灸在海外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成长、成熟的几个历史阶段,能争取到在所在国立法则是中医针灸行业成熟的重要标志。在上世纪未及本世纪前十年,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移民国家率先对中医、针灸立了法;预测在本世纪中下叶的未来几十年,世界各国将会陆续对中医、针灸立法。
以加拿大安大略省为例(加拿大为联邦制国家,根据宪法规定,联邦政府与各省各自拥有一定立法权限。中医、针灸立法由各省自行决定,立法权在省议会。中药的立法权则属于加拿大联邦政府):加国安省中医针灸界从1974年开始求法,至2006年省议会立法通过,历经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而立法的过渡建制期至注册执法期(2006~2017)仍需十余年的努力;可见从求法、立法到注册、执法是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这是加拿大其它未立法的省份及世界各国中医针灸立法尚需走的必经之路。
本世纪上、中叶,世界各国应都处在努力的求法、立法、注册、执法之中;因各国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国家和地区将会延迟到本世纪的下叶甚至下个世纪。其进展程度受到所在国执业人员的素质及中医针灸的普及、政府和政党的重视与否、及国际大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将呈现不同程度发展的局面;求法—立法—执法是一条漫长艰难之路,需几代人不懈的努力。要而言之中医、针灸立法是本世纪中医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深刻的影响了世界,但近代科学革命并未发生在中国。有理由将中医、针灸视为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它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将会影响和结合所在国的具体国情和优势,而可能产生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术流派。各国鼎力逐鹿传统医学,若干年(五十年或百年)后,中国是否还执传统医学之牛耳,一直处于领先的盟主地位,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前瞻性问题?!
如舌淡红、苔薄白是以中国黄种人为参照系的正常人舌诊;而黑人朋友正常舌伸出来是粉红色。如何确定不同人种(舌)诊断的正常值参照系等类似问题,是中医理论今后需研究的许多新课题之一。
中国文化的背景及习惯,使中国人从小就知道树叶、草虫、矿石可以入药,也习惯于喝汤药;而中药输出到国外,遇到异族文化和饮食习惯差异的冲突。多数外国人如目睹这些草根、树皮、昆虫、矿石等中药后,很难接受和咽下它们。 煎煮中药的过程本身亦是门学问,况且煎煮过程中所散发出的药味,也易招致家人和邻里们的投诉。中药剂型改革是解决中药国际化的关键问题之一,免煎浓缩粉剂是中药剂型改革的良好尝试。
在中国做针灸每天一次, 十次一个疗程已成常规;而在国外,因时间和费用的原因,许多病人每周只能来三次、二次甚或一次。为达到能起作用的“血药浓度”,口服西药必须按时(8小时或24小时)服药。那么针灸到底间隔多长时间为宜,如何维持“针效”在体内持续发挥作用,如何用耳针、皮内针等补充治疗,亦是临床需要研究的课题。
国内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师,可以同时享有中、西医诊断治疗疾病的权利,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而海外,因各国对针灸、中医立法的限制,中医师只能进行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不可越雷池半步去涉及西医的领域,否则就是违法的行为。这就造成海外中医师只能走“纯中医”的发展之路。
许多病人就医,均是西医屡治而不见效,反过来又找中医救治。遇到这些疑难杂症,迫使海外中医们反复深研经典,灵活运用岐黄之术才能妙手起沉疴。若干年后,如想找“纯中医”看病,也许要到海外去找。立法形成海外“纯中医”的发展道路。华侨久居之地如新、马、泰,也形成了纯中医的局面。这不能不说这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是个好兆头。在国内就不易找到这样的地方。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
随着中医国际化进程的发展,中医药针灸标准化的问题也被提到日程上来。2010年6月7~8日,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国际中医标准化工作会议”,15个国家和3个国际机构派代表参加。参会之前,各国标准委员会(局)还组建了各自的“中医标准委员会”,以研究和审批适用于各国的“中医标准”。
针灸、中药、中医的各项标准化是一个很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项很大的工程,要与所有成员国反复切磋。各国的利益和国情不同,有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而求同存异是国际间合作的策略。中医国际标准化还要走一段很长时间的路,预计本世纪上叶都在进行,也许要到中叶。2010年11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医针灸”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有助于中医国际标准化和中医国际化的进程。
自然资源的开发导致不可再生资源的逐年减少。人类特有的另类资源——智慧的脑力资源同自然资源同样的珍贵。比尔盖茨可以在短短的几十年成为世界首富,超越上百年几代人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石油大亨们,可见智力资源的重要性。自然资源以国家的领域(领土、领海、领空)而自然划分;智慧的脑力资源则按国际游戏规则——知识产权来归属。
中国传统医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孕育而形成,中医针灸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财富,但在对外交流中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机制。中医、针灸传播到海外虽已被民众所接受,但不意味着自动拥有所在国的知识产权,如注册商标(trade-mark)、专利(patent)、 版权(copyright)等都要依所在国的法律申请报批。
有位已毕业的外国学生,将足三里、曲池等十几个穴位组成一组,冠名“脱敏针灸疗法”申请商标并获得批谁。当有病人咨询教过这位学生的老师是否知道这几个穴位时,老师告诉病人除这几个穴位外,我还知道全身360多个穴位。病人则说: “你虽然知道的穴位很多并不专,我是慕名找专科(商标注册)医生的。”这个事例,值得深思。
还有的“有识之士”及组织,几年前就将“中医师”(Dr of T.C.M.)、“针灸师”(Dr of Acupuncture)的头衔抢先商标注册,并凭此颁发证书,占领这块空白领地,即使政府未来将中医、针灸立法,他们也有讨价还价的资本,或聘请律师进行长期(几年或几十年)的法律诉讼。
中医针灸国际化,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福音。在得到普遍承认的同时,要掌握国际游戏规则,减少自主知识产权被切分。珍惜和守护几千年历史形成的中华民族原创财富,并应将之发扬光大造福全人类。
海外中医队伍的架构,因历史原因由五部份组成,随着时间推移其成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1) 主要以早期移民为主家承式的“祖传中医”,及非医疗专业而移民后改行拜师学艺的师带徒的“师传中医”。
(2)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陆开放后开始来海外研修的西医,出国后改行做针灸中医。
(3) 大陆中医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九十年代及本世纪初,大量涌出国门在海外行医。
(4)在中国培养的韩国、日本等国的中国留学生,因本国立法的限制,学成后不能在本国行医,而转向加入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海外中医队伍;其中也包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或韩国、日本培养的中医毕业生。
(5)海外各国培养的本土中医、针灸师。中医教育在欧美及澳大利亚等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早期多数为夜校的培训班,九十年代后随着中医针灸国际化进程的发展,中医教育已逐成规模,中医院校已陆续建成,成为海外中医发展的主力军。
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的趋势是:如果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力逐渐加强,中医院校外语教育逐渐强化,中医药针灸国际交流更加频繁,所在国移民政策仍然或更加开放,中国院校毕业生将会通过各种途径源源不断的补充各国中医药针灸市场的需要。只要他们克服语言障碍,了解和适应当地的文化背景和风俗,就会对所在国的中医发展有所贡献。
因中医药针灸立法,所在国的中医院校毕业生,有自身社会背景及语言优势,将会成为主流社会中医针灸的主体,及海外中医发展的主力军,几十年后逐渐改变海外中医药针灸队伍的构成。此种情况,应首先发生在有着悠久移民史的国家如美、加、澳、英等国。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出国的中医,经历二十年的奋斗后,早已站稳脚跟,有了稳定经济收入并融入当地社会,便会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这些崛起的海外中医兵团,既因为早年毕业于中国的中医院校,与大陆有割舍不断地联系;又常年侨居熟知法规与风俗,这些都有益于今后的发展。
海外的中医现状如同大陆上世纪四十或五十年代,处于个体经营私人诊所局面,只有极少数人在当地医院做针灸或中医医生,更鲜有中医联合诊所或中医院。经济发展规律告诉我们,若要进一步发展,势必要优势整合。如同超市兴起消减了街角的便利店。下一步发展,需要中医联合诊所的出现,或较具规模的各科齐备中医医院。这就需要海外兵团财力,物力,人力及智力的优势组合。
大陆中医院校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各级各类医院工作,很少自己开业。海外中医学院毕业生,只能自己开业,或初期打工,最终还是会自己开业。如何开拓和运作市场,是每位执业中医师、针灸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国医开业术”——即市场经营与管理学是海外中医院校的必修课。国内毕业的中医师因缺乏这种教育和训练,虽然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出国后短期内仍很难打开局面,需付出昂贵的学费(时间和精力)来补足这一课。在中医药针灸国际化进程中,中医教育改革如何与国际接轨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
海外针灸中医教育学时数不如大陆多,临床实习的病例和病种少。中国学生毕业后都会做1~2年的住院实习医生,通过考试成为一名执业医师;而海外毕业生则无此机会,毕业后直接进入残酷的市场。中国每隔几年就要对执业医师进行专业资格考核,海外无此制度。这样不利于海外中医学科的发展和海外中医针灸师技术水平的提高。
北美地广人稀,中医学术的大本营中国更是山水相隔。想要学习中医、针灸,却因时间、地域等原因而举步不前的海外学子将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翻越地域间距离和国界的阻碍。中医理论方面的网络教育已经实现,将来可以实现更多方面的优势共享及资源组合。
随着信息科技进一步发展,若干年后互联网上不同语言即时翻译转换将更加成熟和实用,人们或许可在不同国家随名师学中医;随着图像识别技术的改进,中医互联网远程诊断和治疗将会逐步成为现实,尤其在中医治未病(亚健康)和长寿医学方面,预计将会发挥出特殊作用。
中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吸取来自民间的给养。许多有效的治疗方药和手段,是首先在民间流传,被证实有效后再从理论上升华并记载下来流传后世。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起许多正规的中医院校,所有执业医生都要受过正规教育,这当然是历史的进步。来自民间来自乡村医生的经验似乎有所中断。现在,许多在海外行医多年的执业中医针灸师们,回国“采风”取经,并非都去大城市的大专院校或研究机构,而选择久负盛名的中小城市,甚或乡间的临床家。如何保证新环境下不断得到民间给养,是应面对的现实的问题。
中医是知识型和技术型相结合的特殊学科,书本是知识的载体,老师尤其是名师是技术和经验的载体。传统文化都具备这种特点,如中国武术的书籍,虽将动作要领等文图并茂的写出来,但鲜有人仅凭书本把功夫练出来,多从(拜)师学艺,中医亦如此。参师襄诊是提高中医临床修养的捷径,可造就海外“纯中医”临床大家。
2011年5月1日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al products directive,EC Directive 2004/24/EC)》生效。凡未经注册的天然植物药,包括几乎所有的中成药,将不可以在欧盟市场上销售和使用。消息传来海内外中医药针灸界一片哗然。
欧盟早在2004年3月31日出台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给出了长达七年的过渡期,根据欧盟委员会负责卫生医务事务的发言人温森特给出的数据,七年过渡期中,有超过350种植物药顺利通过了注册,但遗憾的是这其中没有中成药。
为什么宝贵的七年过渡期,没有一例中成药能在欧盟获得“准生证”?分析原因有两种:一则其申请程序不适合中成药的“大复方”,二则由此指令而导致的注册费用成为“天价”。
“注册”虽然不要求临床试验,但要求对植物药中各种化学成分进行质量检测,检测费成为注册费用中的最主要部分。欧盟本土的植物药大多只有一两个成份,而中成药则是大复方。如六味地黄丸是六味,十全大补丸是十味。检测费用是按照成分收费,而注册成功的一两个成份的植物药的检测费用大约在30万~35万人民币之间;如十全大补丸就可能花费到400万人民币左右。
海外的中医药针灸仍处以个体开业为主,虽有学会这样的学术组织,但仅是松散的联合,未形成强有力的组织,无法与欧盟这样强大的组织去对话;个体开业医更无这种雄厚资金去申请“注册”;大家只能采取观望态度,结果失去了这种战略的机遇。
在中医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在本世纪未来的九十年中,还会遇到类似的课题。如何总结经验,不再错失良机,而主动的引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医药针灸发源地的中国,应以崛起的大国身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可以官方或半官方或者非政府组织身份,与有关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对话,加强相互了解和理解,减少阻力,积极推动中医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都是非政府的中医药针灸的专业组织,在国际上正在引领历史发展的潮流。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大增,应在财力,物力上为中医药国际化给力!可否设立“中医药针灸国际发展基金”?如有“基金”的支持,无论是海外的中医兵团,或国内的中医药企业都可以迎战“注册”这类的战役;如果有“基金”的支持,中国为牵头单位,可组织跨国的临床合作研究,促进中医国际化的发展;如有“基金”的支持,可以在海外多办些“孔子中医学院”,培养本世纪中医国际化的人才。
如若改变国外已通过的法案及政策,确需游说,履行许多程序,旷日持久耗财费时。如能提前做些前瞻性研究,可避免再踏欧盟“注册”之旧辙,并收事半功倍之效。 吸取经验,组建“中医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智囊团”,聘请国际上知名的中医药针灸专家,为中医国际化发展把脉,为中医国际化发展献策。
中医药针灸国际化发展是典型的自由经济,按各国医疗保健医疗市场需求发展规律进行。针灸是先锋,中医药逐渐跟进;早期中医针灸是海外谋生的手段,现已并入或逐渐纳入各国医疗立法管理,中医针灸师成为较有社会地位的职业。中医药针灸国际化已成为本世紀发展的大趋势,所带来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令海内外中医药针灸工作者们深入思考,以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整合国际中医药针灸的力量,共同迎接所带来的挑战。
全世界中医药针灸工作者联合起来,为本世纪中医国际化大发展集体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