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佳南,董红梅,胡 洋,刘晓辉,罗晓霰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比较影像学(comparative imaging)是指在对传统的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对疾病的影像诊断采用最有效、最能获取准确诊断价值的优先的影像诊断的方法。使病人就诊费用减低,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损害,还能提高诊断效率。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学和医学生物工程学的不断发展、创新和应用,医学影像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着不同成像源的发现,已从单一化的 X线成像发展为计算机放射成像(CR)、数字放射成像(DR)、核素成像、超声成像、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 (DWI)、灌注成像、3D成像、体层成像、实时成像、显微成像、代谢和基因成像等多元化的影像手段,因此放射诊断学演变为医学影像学。
随着各种影像新技术的问世,医学影像学已经进入全面数字化的时代。与此同时,在影像学设备联网基础上建立的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也悄然来临。 PACS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对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存储、传送和管理的一个综合系统。
当今的医学影像不仅从传统的二维平面解剖发展到三维立体成像,并使之动静互补,而且将疾病评价指标从描述病变的大小、形态、解剖部位和密度、对比及信号强度等深入到酶、受体和基因等功能性指标,从而对疾病的评价更加完善,更具有特异性。医学影像学技术已经由既往“辅助检查手段”转变为现代医学最重要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使多种疾病的诊断更加准确、及时。
在医学学科分类中,影像医学一直属于诊断医学类别,划归于非临床医学建制。 20世纪 70年代,医学影像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即介入放射学。由于介入医学的兴起,医学影像学已经集诊断和治疗为一体,成为与外科手术、内科化学药物治疗并列的现代医学第三大治疗手段。
由于成像多元化、影像数字化、形态学诊断与功能学诊断的结合以及诊断型与治疗型的结合,引起了医学影像学包括思维模式、工作流程、管理方式和教学模式等一系列改变与挑战。由于医院内装备了大量医学影像学设备及与之配套应用的其他高新技术设施,需要大量高水平、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质量控制和使用,并进行必要的开发和研究工作,所以,现代化医院内部人员构成正在发生改变。
一般来说各种影像学检查均有其特点,X线检查是传统而且是最早的影像学诊断 ,应用在超声、CT、MRI之前,简便、快捷、经济,适应症广。对骨骼、肺部、消化道和泌尿道(后两者主要通过造影)疾病有较为重要的诊断价值;数字血管造影适应于血管疾病的诊断和经血管性疾病的治疗;CT是上个世纪 70年代诞生的新的 X线计算机断层诊断方法,解决了 X线平片结构重叠密度分辨率低的不足,已广泛应用于更深层次的临床诊断,尤其是头部和脊柱椎间盘病变,必须进行 CT诊断。对于出血、梗塞、肿瘤、炎症、结核、结石及其钙化等显示优于 X线诊断甚至 MRI,几乎可用于全身各个系统疾病的诊断。超声波对软组织观察力强,但由于骨骼、肺部和肠内气体的干扰则不利于这些器官的诊断。MRI主要应用于含氢元素组织,且由于其不受骨骼干扰而对软组织类疾病显示更佳,优于 CT;但对不含氢的组织如钙化、骨骼、结石、出血等显示则不及 CT,且价格高昂。核素显像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在人体内代谢聚集再通过荧光显影而进行诊断的方法,对一些肿瘤炎症所引起的代谢异常有很大诊断价值。近年来,发展起来一种新型分子影像技术(PET-CT),它把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反映生理和病理特点的功能分子影像技术-PET和在组织水平上反映生理和病理解剖结构变化的影像技术-CT结合起来,可能实现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将肿瘤诊断和治疗推进到分子影像的新时代。
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疾病诊断是通过多种影像手段完成的,正是这种多元化的影像信息作为基础,摧生了一种新的诊断模式——比较影像学。虽然各种设备成像原理与方法不同,诊断价值与限度各异,但都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形成影像,从而了解和认知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以及病理变化 ,达到诊断目的,都属于活体器官的视诊范畴,是特殊的诊断方法,他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印证 ,任何设备都不可能孤立于其他设备和临床之外谈其如何优越或取代其他设备的应用价值。因此,还应特别强调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合理使用与组合。因此,比较影像学有五个含意:一是影像表现与疾病的病理基础相比较;二是不同的影像方法产生的影像学表现间的比较;三是形态学影像与功能影像的比较;四是最省钱、最经济、效果最佳的影像手段的比较;五是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合理使用与组合。
在医学影像学蓬勃发展、高精尖的影像设备层出不穷和医疗费用日见增长的今天,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太高、医疗资源还不太丰富的情况下,发展比较影像学势在必行。
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是推行比较影像学的根本,最大限度地缩短检查时间,减轻病人的痛苦,节省病人开支,避免无谓的资源浪费,高质量、高效率做出准确的诊断,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现代影像学新设备、新方法层出不穷,必然带来工作流程重新设计 ,人员和设备的重组与合理搭配 ,所以,必须探索临床与影像学科的重新组合,影像学科的各亚专业的重组与搭配,以及与各临床学科之间更紧密的联系。同时,一方面影像学科医生的临床专业知识要更加深入,另一方面临床学科医生对医学影像学知识要更多了解,或许一人可以具有两个学科的行医资格:既是临床医生又是影像学科医生,而身兼两职。因此,临床与影像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彼此界限逐渐模糊,使由于设立临床、影像科室和划分不同专业而引起彼此工作和知识脱节的问题得到解决。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融影像诊断、超声、核医学及介入治疗等为一体的“大影像”学科体系已经形成,影像科室各自为政的局面将逐步打破,代之以优势互补、诊疗结合、理工医结合的新格局。树立大影像意识,建立大影像体制,探索各种影像学及与临床结合的管理模式是推行比较影像学的好办法。
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技术、创建新设备,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比较各种疾病应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缺点,探讨比较影像学在各种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确定合理的诊断、检查途径。建立真正的比较影像诊断学,并使其不断充实、提高。
影像学设备日新月异,影像学诊断知识和技术越来越复杂,影像学科医生的自身业务素质和水平与学科发展不相适应,甚至所有临床医生都面临这种尴尬局面。要真正得心应手地应用好比较影像学,除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知识外,首要的前提是选择者应该熟悉或者了解诸多检查手段的基本原理、应用价值与限度,对影像学各种检查的优劣和特点了如指掌,才能做到因病选择、优化选择。
EBM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EBM是指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将个人的临床专业知识与现有的最好研究证据、病人的选择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为每位病人做出最佳的医疗决策。看来 EBM的理念与比较影像学是基本相通的,有人提出了循证医学影像学(evidence-based medical imaging)概念。让我们为我国循证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进而为我国医学影像学顺应时代的潮流、走向世界而共同努力!医疗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恰当、合理的有关比较影像学的条例、规章,并且根据影像学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充实、提高。从而保证比较影像学的健康发展。
[1] 左红,祁吉.循证放射学一种放射学实践的新途径(上)[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2,25(3):135-138
[2] 左红,祁吉.循证放射学一种放射学实践的新途径(下)[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2,25(4):201-204
[3] 杨景震.比较影像学临床实践中引发的思考 [J].放射学实践,2005,20(6):553-554
[4] 王叙馥,左书耀,张勤.比较影像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82-83
[5] 杨小平,李坤成,许卫.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9):620-662
[6] 王叙馥,左书耀,张勤.比较影像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82-83
[7] 李立伟.核医学影像在现代比较影像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J].透视,2004,1(3):5-8
[8] 刘玲,蔡云麟,许家福.临床医学生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探讨 [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3):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