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德,张显达,李利军,王 英,王李鸣
(1.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2.佳木斯市中心血站,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尿常规检验主要包括尿液干化学分析和尿沉渣检验,在我院尿常规检验是标本数量较大的检验项目。其标本采集的质量、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门诊,患者一般由检验人员提供用具及指导标本采集,住院患者多由护士提供和指导。在实际工作中,尿常规标本采集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们进行总结与分析。
1.1 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尿液标本留取后,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尿中有形成分将会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细胞、管型将逐渐减少,而结晶、细菌逐渐增加[1],对尿液成分分析极为不利,常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因此规定[2],尿常规检验要求在尿排出后 2h内检测完毕。但是按照多数医院的工作规律,患者多在清晨 6时左右留取晨尿,8时送至检验科,加上标本检测的前序工作,到上机检测完毕,最快也要 3~ 4h,这一问题不解决,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质量[3]。而且因为标本送检较集中,对有些标本量大的医院,患者留取的第一次晨尿到中午还没检验完,根本达不到 2h内检测完毕的要求。
1.2 标本易混入干扰物
由于尿液标本主要是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协助采集,护理或检验人员又未能详细向患者交代尿液采集注意事项,未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指导,或指导不够。比如尿标本应避免白带、精液、粪便和异物等混入,患者用自备的药瓶或饮料瓶装尿,这些容器不易刷净,女性患者未避开月经期或未清洗外阴后留尿,摄入大量维生素 C可使尿中潜血、葡萄糖、胆红素、亚硝酸盐出现假阴性反应等等。韩云儿等[4]认为两便送检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护士对两便标本的采集不重视,健康教育不到位。使得有些患者不知道采集时应注意什么,因而采集的标本质量差,甚至标本被检验科退回。
1.3 标本被稀释或浓缩
因做 B超或胃镜等检查而大量饮水或禁食水之后,以及喝啤酒或吃西瓜等利尿食物之后,留取的尿标本。用这样的标本检验,结果会相差很大。
2.1 制定尿常规标本送检计划,根据患者患病的状况,要求临床各科室分时段分批送检;尿常规检验人员提前 2~3h上班;检验科采用检测速度较快的自动化分析仪。王登福[5]等报道作为尿常规的标本二次晨尿优于第一次晨尿和随机尿。建议临床科室尽量少用第一次晨尿,多采集二次晨尿,能用随机尿的患者可用随机新鲜尿送检,目的是在保证标本质量的前提下 ,使标本分散送检,避免集中送检。如已预料到 2h不能检测完,应及时冷藏或加入防腐剂。
2.2 组织检验人员和护士详细学习并熟练掌握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和影响因素,以及采集尿液之前患者的准备,并能根据患者的状况和试验的要求正确选择尿液标本的种类。然后再由检验人员或护士向患者或家属讲清尿液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和要求,以得到患者的主动配合。树立“不规范的尿液标本不如不检验”的意识,保证患者留取的尿液是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病情的尿液。
尿液标本采集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检验及护理人员对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由于采集尿液标本是比较脏的工作,心理因素导致很少有医护人员从患者的角度去考虑分析有关采集尿液标本的问题。目前在有关护理管理和考核中,只强调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标本的取材质量要求缺少具体内容,失去了监督管理作用[6]。尿液标本能否正确、合理、规范化地采集和处理,是尿液分析前质量保证的主要内容。患者准备、器材质量、采集和转运过程等各环节均都会影响检验质量。一个有价值的检验结果,需要患者、护理、检验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因此要求护理和检验人员及时沟通和积极配合,保证检验标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的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高要求落实到实践中就是对细节的完美追求。现代护理服务中人性化的投入,就是满足患者对服务精细化的要求[7]。我们应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才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 熊立凡,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 [M].第 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5
[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 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75-300
[3] 汪嘉,李智,黄依明,等.标本放置时间对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尿液红细胞的影响 [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8):912-913
[4] 韩云儿,裘成莉,乐秀英.骨科 156份两便标本被检验科退回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J].护理研究,2007,21(2):445-446
[5] 王登福,胡晓芬,吴大花.临床护理中晨尿第一次与第二次标本收集检测对比分析 [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42
[6] 缪丽娟,曾宪芳.影响血标本取材质量因素的调查分析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55-57
[7] 张亚卓,韩悦容.急诊护理服务中的细节品质 [J].护理研究,2006,20(2A):35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