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专业与地方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以安徽为例

2011-04-08 13:22:56项亚光
关键词:体育产业人才体育

项亚光 李 莉

论体育专业与地方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以安徽为例

项亚光 李 莉

发展安徽经济、改善民生需要振兴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发展离不开体育专业教育资源供给,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更需要体育产业合作。我省高校体育专业须顺应时代发展,培养社会有用之才。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形势下,体育专业教育必须与体育市场或体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相互协作与援助,追求共同协调发展是必然趋势。

体育专业;体育产业;协同;必要性

发展体育产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推进体育改革、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深化体育改革、转换机制;拓展体育事业发展的经费渠道;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对于增强体育事业发展活力、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和实现,有着重要意义。地方体育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领域中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中研究的热点问题,发展地方体育产业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高等院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我省新兴的体育产业发展体系还不完善,急需体育产业人才经营、管理、规划或改良。培育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体育专业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形势下,体育专业教育必须与体育市场或体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相互协作与援助,追求共同协调发展是必然趋势。

一 发展安徽经济改善民生需要振兴体育产业

1.经济与城镇化高速发展下,大众更加需要体育健身。在振兴中部地区的政策指导下,中部地区迎来了绝好的发展机遇,安徽恰逢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条件,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改善民生环境是省政府必须解决的工作目标。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国家相继批准安徽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使安徽从政策的“洼地”和投资的“盲区”转变成为国家战略高地和产业转移的聚集地,走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2009年,安徽成为全国第14个步入“万亿俱乐部”的省份,标志着安徽开始进入加速崛起的新阶段。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全省农村城镇化速度也在急速前进,很多城镇化居民原来的“耕作作息”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然而人们工作频率、劳动强度都大大增强,处在城镇生活的或者当今民众越来越需要进行体育健身或养生。随着新世纪全民健身热潮持续升温,体育市场呈现出不可估量的庞大需求,为了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的需要,专门从事体育服务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人也越来越多[3]。

2.体育产业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安徽。民众对体育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下,体育产业异军突起,已逐步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推动着体育市场快速的形成和发展。体育产业蕴藏的巨大商机,使其成为21世纪最有活力和广阔前景的黄金产业之一。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发布振兴体育产业规划政策,已经进一步引起了国家与地方政府对体育产业高度重视。新兴体育产业的发展能为社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也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全省经济的高速发展下,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引起人们对身心健康和对高质量生活的重视。应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步伐,引导国民消费建立在文明的、科学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上,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提供就业岗位,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在体育产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步入良性循环,人们的收支矛盾、就业压力矛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会得到缓解和消除[1]。通过充分发挥体育的纽带作用,建立起人和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人际关系。这样一来,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得以升华,融洽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也能逐步建立起来。学者高思虹指出“体育能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好体育的纽带作用能够有效降低社会犯罪率发生;充分发挥好体育的纽带作用能够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体育产业化能够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二 地方体育产业与高校体育专业急需彼此协作发展

2006年,许广全等学者以安徽省的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黄山、安庆、铜陵、淮北、淮南、六安、阜阳、滁州、宿州等17个地市体育用品经营企业、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等为研究对象,针对安徽省体育市场的进程,找出存在的问题,认为:体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本体产业发展迅速;相关产业得到发展;省会城市体育产业发展领先。同时认为安徽省体育市场发展中存在居多问题:体育用品业发展不平衡;竞赛表演业差距较大;体育旅游业尚待起步[2]。

虽然许广全根据安徽省体育市场发展现状做了深入调查,也提出了个人见解。但是并没有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国内学者认为,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获得较好发展,但还是面临诸多问题。困境的症结就在于体育产业链经营仍有障碍,体育资源市场化程度较低。来自中国体育产业中心的研究报告指出“影响产业链完善的一个瓶颈就是体育人才紧缺,包括体育经纪、体育赛事经营管理等人才,大批体育事业条件下培养的人才如果不进行知识的更新,很少有人能够胜任参与体育产业工作,体育院校人才培育有待改进。”(2009)。熊小平认为“我国体育产业还处于前期,体育院校应该培育多元化人才。”(2009)

体育专业人才及人力资源优势高校有从事体育教学与管理、运动训练、体育研究、科技创新与开发、人才培养等专门人才,有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高校各类群体活动中,有一部分热衷体育爱好运动的特殊人群,他们既是高校体育活的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也是各体育群体和体育协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推动地方体育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和后备军。人才是推动和发展地方体育产业的关键,必须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必须依托高校的教学科研力量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的人才培训来提高经营水平,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培养既懂体育管理又懂体育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在市场经济中善于运用各种体育资源、又熟悉体育运动,既了解市场经营之道,又深谙体育市场的经营和管理诀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地方体育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体育专业发展需要体育产业支援。体育产业发展已作为体育职能部门的重要工作。体育产业发展在经过几年的实践操作运转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可操作经验。体育院校作为体育人才的培养基地,其产业的价值、发展的潜力,越来越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看好的项目。随着体育社会化的不断深人,体育市场的开拓与培育,体育产业的发展向纵深迈进。我省高校体育院系应该尽快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走社会化、大众化体育教育,并尽可能地使体育专业向社会开拓进取,以体育院系集教学、训练、科研和竞赛的综合优势,以及人才资源的优势,把体育院校产业发展纳入体育产业发展渠道,形成具有本校一定科技含量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体育教育实体。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转轨经济时期发展现状的制约,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普遍偏弱。而高校人才汇聚,积聚了大量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但成果的转化率很低。基于此,1992年原国务院经贸办、国家教委和中科院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目的在于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实现高校与产业界良性互动,将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及时移植到企业,帮助企业提高技术能力,加快技术创新,提升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10多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优化,尤其是2005年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启动“两部一省”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启了高校创新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全新的尝试。广东“两部一省”产学研合作项目启动以来,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掀起了一轮新的产学研合作高潮,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产学研合作对于高校不仅仅是其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更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抓手。

体育的主要特征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产,服务于国防,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文化经济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依靠国家投人开展体育院系各项工作,很难有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和突破性的举措。国家政策明确趋向于放权搞活,完善监控体系和拓宽培养目标,走社会化、大众化体育教育体系,目的是更有效地加快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创型与独创精神的体育人才。可见体育院校改革只有依靠多渠道的经济活动,有自己的产业、产品品牌和一定的科技实体,才能更有效地成为体育产业的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6]。

安徽省高校体育院系,作为培育全省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全省绝大多数体育人才来自这育人摇篮。全省高等师范院校大都设置了体育教育专业,它是我省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对我省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壮大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社会对体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当前我省高校体育产业专业建设极不理想,几乎没有哪所学校有该专业。全省高校体育专业需要新的发展模式。只有重新定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培养高质量的、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体育人才,也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既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工作,又能从事体育科研和管理工作及在基层社区、体育辅导站、各种俱乐部等社会体育相关单位从事运动健身指导、运动健身保健咨询等工作的“一专多能”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从而实现体育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5]。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体育院系都是和其它很多非体育院系并存于高校内部,在这些高校中,除了体育资源以外还有着很多其它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可以充分结合这些资源来帮助培养不同类型的体育产业人才,这种结合还有助于体育院系为体育产业提供技能培训、经营管理、产品研发等服务平台。因而我省体育院系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利用校内资源,构建多种合作模式,与地方体育产业相互协作发展,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为体育产业服务,为体育经济服务,为经济强省服务,已显得非常必要。

[1]高思虹.发挥体育功能,构建和谐社会[J].科教导刊,2010,8:181 -182.

[2]许广全,李燕,李永跃.安徽省体育市场发展与经营管理[J].体育学刊,2006(5):32-34.

[3]龙冲.挖掘高校体育资源推动地方体育产业的发展[J].体育科技,2010(4):1 -3.

[4]李文辉.面对新世纪我国高师体育教育的思考—兼谈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建设[J].体育与科学,1998,19(4):17-19.

[5]范斌,赵峰.安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专项选修课程的现状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5):56-57.

[6]刘汉民,董文侠.体育院校产业发展自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163-164.

Necessity of Coordin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with Sports Industry

Xiang Yaguang Li Li

Improving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requires the revitalization of sports industry.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s inseparable from physical education.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sports talents need more coordination of sports industry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s.Professional sports colleges in Anhui province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cultivate more skilled sports talents.Professional sports education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market and the sports industry and the mutual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m is an inevitable trend.

physical education;sports industry;synergy;necessity

G812.7

A

1672-6758(2011)06-0143-2

项亚光,硕士,讲师,皖西学院体育学院,安徽·六安。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与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邮政编码:237012李莉,讲师,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六安。邮政编码:237012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项目号:2011SQRW136);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模式与创新实证研究》

Class No.:G812.7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人才体育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关于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交易所的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6体育年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 06:34:08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