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视阈下的客家文化探析

2011-04-08 13:22:56陈永光
关键词:客家人精神传统

陈永光

客家是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系文化。它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具有鲜明强烈的特色。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文化多元化潮流无不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客家民系文化价值体系也面临着强烈的挑战。客家文化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又不失客家文化的传统精神,就要作相应的调整以保持其独有的文化特色。

一 传承精神内核不失优良传统

客家文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重视教育,提倡仁爱,注重孝悌仁义之道。

1.崇尚文化,重视教育。

儒家创始人孔子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提倡且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广招学生,先后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客家文化继承了儒家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在传统社会中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办学、助学和奖学等方面。客家中也广为流传着一些谚语,如“蛤蟆罗,呱呱呱,唔(不)读书,无(没)老婆”“生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1]由此可见崇文重教精神在客家文化中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划时代变革的今天,在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引导下,我们更要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只有多读书、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良好的技能,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更好的立足于社会。

2.艰苦奋斗,吃苦耐劳。

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向来注重吃苦耐劳、锤炼意志的精神,而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自食其力艰苦奋斗,历尽千辛万苦,也练就了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正如客家先贤胡文虎先生所云:“盖我先民,方丧乱南迁,筚路蓝缕,毫无凭藉,苟非有强健体魄,刻苦精神,则不能生存发展。故刻苦耐劳美德,遂成遗传习性,不分男女贫富,无不勤劳操作,其鲜安坐而食。”[1]如今,我们不需要再像当年那样长途跋涉,辗转于荒山野岭间,但那种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特别在这个精神匮乏的年代,更需要我们提倡和学习它。

3.包容宽恕,和衷共济。

客家人讲忠恕,为人宽恕、厚道。客家人以和为贵,追求和谐理想。[2]在荜路蓝缕的南迁时期,他们以和为贵,举族团结一心,以克服迁徙途中的各种困难。同时,他们以和为善,宽容大度,谦让忍耐,方能与沿途各地民众协调关系,以减少矛盾冲突。在与其他少数民族长期交往中,面对各种差异、矛盾乃至冲突,更是以“不同而和”的思想,大家和睦共处,并在相互沟通理解、相互吸纳融合中,共荣共生。在国家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客家包容和气的精神值得去发掘和弘扬。

4.道德取向,诚信仁义。

客家人传承了中国古代孔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思想观念。客家人迁徙他乡,在社会交往和为人处事中必须以信义取信于人,才能取得立足之地,才能求得生存发展,故信和义是客家人普遍认可和宣扬的传统价值观念。(信,诚信、信任;义,正义、公平、公道、公正。)正所谓“重信义,薄小人”,客家人把一切损人利己、欺诈、蒙骗、陷害、背信弃义的行为看作是“小人”之举。客家人常言:“无信非君子,无义不丈夫”,客家谚语云:“买卖争分毫,仁义值千金”。虎标万金油大王、报业巨子胡文虎(1882—1954,福建永定人)有云:“我客家最讲信义和声誉,虎标药品行销海内外数十年,从不伪劣,以次充优,民众之爱护信用,使其产品精益求精,此乃长久讲求信义质量,遍于全世界通都僻邑”。[1]当下,面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诚信缺失唯利是图等诸多问题,需要大力提倡和发扬客家的诚信仁义精神。

5.热心公益,爱国爱乡。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热衷公益事业本身就是高尚伟大的德行,乃大爱也,是儒家文化里“仁”的体现。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里的一部分,也继承了其提倡仁爱的思想观念。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许许多多客家裔的华人华侨或投资国内办实业,或热心公益事业,爱国爱乡之情至诚至真。现阶段有些已先富裕起来的人把钱财都用于攀比和高消费的奢侈享受中去,少有人再创办实业,更别提参加社会慈善公益活动,希望客家热心公益爱国爱乡的精神能唤起更多先富裕起来的人投入到生产创业中和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中去。

二 转变落后观念适应时代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和文化多元化浪潮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转变落后观念,建设科学客家新文化。

1.树立多元化成才的教育观。

在过去重农抑商、商品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社会中,客家地区多为落后贫困地区,生存环境较为恶劣,加之“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制度下,客家人为了改变命运出人头地,往往只有通过发奋读书来入仕为官求得发展,长期以来造成客家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意识。如今时代不同了,成功途径也多了,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读书学习是提高个人自身素质的重要一环,但一个人的成功绝不仅仅局限于读书,接受学校教育是主要的成才途径,但绝不是唯一途径。

2.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重名节,薄功利”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反映出封建狭隘的小农意识,这种观念意识会阻碍现代化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3]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功利是市场的动力之源,追求利润,市场才能运转起来,才能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才能发挥作用。没有对功利的追求,市场就会失去其基本动力,所以市场经济是贵利的,是肯定私利追求,没有对私利的肯定,就不会有市场经济。客家人不仅要保持重义、诚信的精神,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也要不断增强求利动力,积极投身到市场竞争中去。

3.树立正确的人伦观。

传统客家伦理精神的血缘根基和心理倾向牢牢奠定了客家伦理精神的情感主义根基。[1]把良心、道德判断标准建立在以血缘情感为根基的自然情感的基础上,使客家人的道德取向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客家传统文化是宗法家庭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社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一定宗法关系,因此,其文化性格中某种程度上仍然带有自然的血缘群体性质,其价值选择和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受着血缘关系的支配。生产组织、权力分配,管理经营都受着宗族关系或宗派关系远近亲疏所左右。

客家人崇尚“人情味”,离不开“人情味”,但人情味的人际交往渗透于政治经济领域形成的各种不健康的人情关系必然引发社会弊端,如裙带风、关系网、任人唯亲、情理不分、以情代法。在法治日益健全的当今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市场经济规则有序的社会中必须区分交往是有人情的,而交易都是无情的。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的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客家山区,其文化价值体系较为封闭,所以带有很大的保守性和落后性,在面对现代多元且多变的世界价值信息系统时,不仅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对待,还要懂得取其精华,弃之糟粕,才不会陷入价值取向迷惘与混乱中。要谨防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外来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客家文化想要再度闪耀灿烂光芒,就必须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注意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并将它们与传统的有机结合起来或者有效的加以整合和更新,客家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独树一帜不仅在于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在于善于吸收入居地的文化因素。当今世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日趋紧密,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外来文化的吸收,要坚持科学性原则,进行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进行新的探索;要用科学文化的价值观念,破除传统文化中愚昧落后的观念,消除外来文化中腐朽没落的东西,建设科学的客家新文化,使客家精神之火永不熄灭,客家文化之花永不凋零。

[1]林多贤.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刘奕.浅谈客家人的义利观及影响[J].法治与社会,2010(13).

猜你喜欢
客家人精神传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客家人
宝藏(2021年7期)2021-08-28 08:17:34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拿出精神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