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创作兼备 教学与科研并举
——评翟满桂《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论丛》

2011-04-08 01:02:12陈仲庚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永州古代文学柳宗元

陈仲庚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理论与创作兼备 教学与科研并举
——评翟满桂《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论丛》

陈仲庚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翟满桂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论丛》一套共10部著作,洋洋洒洒400余万字,可谓是一部大书。这是湖南科技学院古代文学学科集体智慧的一次大检阅,是“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湖南科技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5年来建设成效的一次总结。归纳这套丛书的特点,一是理论与创作兼备,教学与科研并举;二是“杂”中显“博”、“博”中有“专”、“专”而能“深”。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论丛》;笔谈

一 “杂”中显“博”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论丛》(以下简称《论丛》)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杂”。在10部著作中,如果按内容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 3个类别:第一类,作为科研性成果总结的 4部,即翟满桂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论文选》、蔡自新主编的《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彭立婷主编的《永州历史文化资料目录汇编》和翟满桂的个人著作《柳宗元与舜文化研究》;第二类,作为教学性成果总结的2部,即周玉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讲义选编》、鲁丽君和蒋扬帆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成果选》,此外,还有1部是教学与科研兼备的,即杨金砖和龙国庆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课题选》;第三类,作为文学创作的作品1部,即向孙萱创作的古典诗词作品集《潇湘流韵》,而蔡自新所著的《潇湘之语》和郑小蓉主编的《仰望西山》,则是理论研究与文学创作兼收并蓄的。

10部著作的内容看起来有点“杂”,但也正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的特点:既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也需要有开阔的视野;既需要有理论研究,也需要有创作实践;既需要课堂教学,也需要学术会议;既需要文献资料的收集积累,也需要专题研究的深入探讨;既需要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也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配合……这一切,在《论丛》里面恰好都已经兼容并包了。

这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学生实践成果的展示,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成果选》一书中,所收学生的成果超过了一半的篇幅,这也足可证明湖南科技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教育教学改革所收到的成效。从这些学生的成果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学生的广博知识和扎实功底,还可看到学生的渊博学识和科研能力。例如,以文献辑录、整理和注解见长的有彭敏的论文《尧舜之道与唐虞之道》、符思毅的论文《唐前舜诗简注》和著作《九疑诗选》、欧阳衡明的论文《唐前湘妃诗十首简注》和著作《湘妃诗选》、王玉清的著作《陈柱学术年谱》等;以田野考察及其资料的收集整理见长的有侯永慧等四人合作的论文《朝阳岩摩崖石刻的田野考察》、罗湘玲的论文《区镇间小型佛教寺庙调查——以永州零陵青阳寺为例》等;以对中国古代文学现象进行条分缕析见长的有李双霜的论文《试论白石词幽韵冷香的境界》、余荣姣的论文《论柳宗元元和四年诗文创作》、丁健的论文《曾国藩对桐城派文论近代化变革的利弊》等。这些论文和著作,不但可以见出他们在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修养,还可见出他们在古代汉语方面的功底,这里且看王玉清《陈柱学术年谱》的开头一段:“陈柱,字柱尊,号守玄,广西北流人。在诸多民国学者中,以五十余年、著述九十余种,议论遍及经史子集四部之人,实不多见,当时广西全境,实惟先生一人而已。自先生卒后,迄今六十余年,其人已为世所久忘,著述亦罕见其全貌。予读其书,知其有家法,有恪守。先生自谓,‘予自治学之年,好治子部……鼎革以后,子学朋兴,六艺之言,渐如土直,余性好矫俗,乃转而治经’;称其父儒书之外,独好管商,谓可以救时弊;称其师唐蔚芝‘垂四十年,以文武周孔之道启迪青年,以礼义廉耻之教揭集天下’:是境界早归大道者”。[1]不仅语言简洁,特别是与引文语言的风格形成一致、融为一体,殊为难得;在重外语、轻母语的当今大学生中,能有这样的语言功底,更是难能可贵。古代文学的教学能有这些成果、能收到这样的成效,确实令人欣慰,这也是湖南科技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的最大收获之一。

二 “博”中有“专”

所谓“博”中有“专”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方面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二是创作实践方面突出古典诗词。这二者正是地方特色与学科特色的结合。

有人说永州是一本书,需要补充的是:永州是一本厚重的书,有着丰富而深厚、源远而流长的文化底蕴。《永州历史文化资料目录汇编》一书足可证明这一点。这部书所收资料目录分别归类为十八辑,其内容排列为:舜文化研究、稻作文化研究、元结研究、怀素研究、柳文化研究、碑刻研究、寇准研究、理学研究、杨万里研究、瑶文化研究、地方志与年鉴、古民居文化研究、祁剧研究、女书研究、何绍基研究、李达研究、陶铸研究、本土作品研究。这些丰富的文化,从古到今一直流传下,几乎每一个时代都不失其光辉,这正如编者在《永州历史文化概说(代序)》中所说的:“千百年来,在永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为数众多的历史文化,徜徉其中,不仅感受到它的神奇,而且更令人兴奋和激越。道县玉蟾岩的12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的发现,对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物证,虞舜的道德文明与周敦颐的理学文化更是如一支烛火,照亮着潇湘大地,也照亮着中华文明”。湖南科技学院正坐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而对于以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科研为职业的古代文学教研室的同仁来说,当“徜徉其中”,在感受它的神奇、在兴奋和激越之余,更感责任的重大,对这些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和研究,使其发扬光大,为现代中国以及湖南和永州的发展提供思想和文化的支撑,就成为大家的共识和共同奋斗的目标,也正是在这一目标的吸引下,古代文学学科才有了十分丰富的地方文化研究成果,也才有了这一套《论丛》的出版。

从文学创作来说,中国被称为“诗国”,古典诗词的创作一直占据主流地位。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自然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此前,曾出版过多部诗集,如原零陵师专老校长唐朝阔教授 2008年出版了诗集《西山苦吟》,2010年又出版了诗集《晚情晓韵》。此次收入这一套丛书的《潇湘流韵》,其作者向孙萱是一名化学教师,但写起古典诗词来同样可见出其深厚的功底,且看他的《行香子·零陵美》:“旭日朝阳,古寺钟声。祥音绕,瑞气蒸腾。回龙夕照,暮霭轻沉。有淡岩秋月,初秋月缺,半秋月明。 绿天蕉影,烟雨香零。美如画,影映波平。鱼翻浅底,芦漫江汀。看碧云荷花,红荷花俏,白荷花纯。”[2]永州八景在诗人的笔下是那样地清丽典雅、韵味绵长,足见诗人功底的深厚。他的这种功底,与永州文化底蕴的熏陶和我校对古典诗词的重视恐怕不无关系。

为了培养古典诗词创作的后继之人,古代文学学科还经常举行全校性“古典诗词创作大赛”,我们不妨来看一首获奖的作品《思乡》:“残阳西下迟,落雁叫寒枝。谁识其中味,孤舟泛滇池。”[3]诗作语意清苦,言词婉转,寓意深长,颇有古人情怀,一首“思乡”小曲已经像模像样了。

三 “专”而能“深”

在地方文化的研究方面,成果最丰富、最有深度的是舜文化研究和柳文化研究。这两项成果,不仅可以与省内同行媲美,也可与国内同行媲美。

对柳宗元的研究,湖南科技学院有着久远的传统,早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当时的《零陵师专学报》就开辟了“柳宗元研究”专栏,汇集了来自海内外的研究文章。此外,还与山西永济、广西柳州合作,每两年举行一次“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由永州、永济和柳州三地轮流举办。2010年10月,“中国第五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永州召开,参加会议的国内外专家学者144人,提交论文102篇,著作12部,刊物4种,“本着文章质量至上、学术存异有容的编辑思路,经过再三斟酌选取了40余篇,按照考论笺释、文学风貌、思想源流的大体框架汇集成册”[4],这就是收入《论丛》的《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它无疑可以代表柳宗元研究的国际水平。

对舜文化研究,开辟专栏的时间要稍晚一些,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零陵师专学报》开辟了“舜文化研究”专栏,到了本世纪初,专栏的名称改为“虞舜文化与四代文明研究”。同时,在湖南科技学院还建立了第一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舜文化研究的成果更是达到了国内的领先水平。因为有一套《舜文化研究文丛》也是10部著作要单独出版,所以这一套《论丛》所收舜文化研究的成果不多,但翟满桂教授的个人著作《柳宗元与舜文化研究》也可代表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柳宗元与舜帝》一文,深入研究柳宗元与舜帝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在联系,无疑是独标一识的。特别是《舜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之源》一文,不仅分析了舜文化的历史意义:“舜的思想和政治作为,使东方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伟大历史人物。以舜为主体形成的舜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源头,对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还分析了其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道德文化的崛起是全球文明交流与发展的新趋势”,“在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的推动下,必然引出的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前奏。这一文化信息还表明,以儒家思想为传统的东方文化和以基督教思想为传统的西方文化,正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广阔的交流中碰撞和交融。这是客观世界发展趋势的昭示。因而可以进一步说,作为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之源的舜文化,也是世界道德文化的重要源头”。[5]这无疑是独具慧眼的,说明了作者在舜文化研究方面的开阔视野和精深思考。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论丛》颇具特色,也颇有价值,值得翻阅。

[1]鲁利君,蒋扬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成果选[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99.

[2]向孙萱.潇湘流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6.

[3]鲁利君,蒋扬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成果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72.

[4]蔡自新.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5]翟满桂.柳宗元与舜文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76,182.

I206.2

A

1673-2219(2011)09-0199-02

2011-06-02

陈仲庚(1959-),男,湖南祁阳人,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教授,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舜文化与传统文化、文艺学。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永州古代文学柳宗元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艺术启蒙(2022年11期)2022-12-06 09:34:04
柳宗元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现代装饰(2020年7期)2020-07-27 01:28:42
永州至新宁高速公路即将开建总投资152亿元
石油沥青(2019年6期)2020-01-16 08:57:00
江雪
儿童绘本(2019年22期)2019-12-06 07:38:18
柳宗元“永州八记”新考
华中学术(2017年1期)2018-01-03 07:24:29
早梅(节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3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