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楚魁,刘红梅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1;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 娄底417001)
刍议曾国藩思想性格的梅山烙印
刘楚魁1,刘红梅2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1;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 娄底417001)
曾国藩家乡在梅山文化区域,他曾长期在家乡生活和学习,后又受梅山名人思想的影响,使他的思想性格打上了鲜明的梅山烙印。
曾国藩;思想性格;梅山文化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虽然去世139年了,但是其思想和言行至今仍然影响广泛。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这既指当地的自然环境为人们提供衣食之源,也指当地的人文社会环境培养人们的思想和性格。曾国藩在梅山文化区域内生活了20多年,梅山文化的基本内核“蛮”及其衍生的基本精神,即“蛮”“勇”等义,“蛮”“忍”相通,“蛮”“义”兼重,“蛮”“智”一体与“蛮”“勤”[1]55-59互彰都为曾国藩的思想性格留下了鲜明烙印。拙作就此略抒管见,以求教专家大方。
梅山文化是居住在古称梅山溪峒一带的人民世世代代所创造和传承的一种地域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瑶族和苗族等梅山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互相影响和融合的产物。现在学术界将它视为湖湘文化和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1。
梅山文化学术界将梅山文化的空间范围分为四个空间层次。第一层次为核心圈,指发祥地新化县和安化县(二县均指1949年以前的行政区划,笔者注。);第二层次是区域圈,指受其发祥地影响后的文化与发祥地文化基本相同的地方,即现今的娄底、益阳、邵阳、湘潭、怀化、长沙、常德等地;第三层次是辐射圈,包括长江以南的湖南、广西、广东等省份;第四层次是指迁徙到海外和境外的梅山人的后裔与受梅山文化影响很深的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称为余波圈[2]。
曾国藩故乡在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旧属湖南省湘乡县),处于娄底、衡阳和湘潭三个地级市的交界地,在梅山文化区域圈内。曾国藩生于斯,长于斯,长期受梅山文化熏陶,其思想性格打上鲜明的梅山烙印是很自然的。
关于梅山的具体位置,《宋史·梅山峒蛮传》有具体记载:“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宋朝时,潭州辖地包括益阳,湘乡、宁乡等地;邵州辖邵阳等地,辰州辖地包括溆浦等地;鼎州辖地包括武陵、桃源等地。这一史料说明,曾国藩故里处于梅山文化的空间范围,并非当今的新说法,而早在1 000多年以前人们就有了广泛认同。
涟水及其支流测水是双峰县境内的主要河流。涟水系湖南省第一大河流湘江的支流,发源于新邵县观音山西南麓,流经梅山文化发祥地的部分地方,即新邵县、涟源市和娄星区后在山半冲入境,经溪口、杏子铺、江口流入湘乡,于湘潭县的河口汇入湘江,然后流入洞庭湖。它是梅山文化区域内的一条重要河流,与梅山文化区域内的另一条河流,即孙水相汇于娄星区内的犁头嘴。资江是当时梅山文化核心区域对外联系最主要的通道,它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资源县,在流经邵阳市和娄底市的冷水江、新化县以及益阳市的安化县、桃江县等地后注入洞庭湖。资水、涟水和孙水都是梅山文化核心圈内的主要河流。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交通运输除人力以外,全靠水运。资水、涟水和孙水等梅山境内的河流,它们通过洞庭湖组成一个水上网络,一方面承载着人与货物的运输责任,另一方面传播社会文明。作为离梅山文化发源地的新化、安化只有几十公里的双峰县,梅山文化通过资水、涟水和孙水等水上网络得到传播是不容置疑的。这种孕育梅山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对曾国藩思想性格打上梅山烙印起了决定性作用。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梅山文化的发祥地人才辈出,很多名人对曾国藩思想性格影响很大。如著名学者、文献学家邓显鹤(1778-1851),新化人,他那种长期收集史料,潜心研究历史,严谨治学,服务桑梓的精神,给曾国藩影响很深。曾对邓衷心佩服,对邓收集和研究湖湘史料评价很高,这在《新化县志》所载的曾国藩的《邓显鹤墓表》可见一斑:“洞庭以南,服岭以北,屈原、贾谊伤心之地也,历代通人志士相望,而文字放佚,湮郁不宣,君子惧焉。”[3]邓显鹤秉着向历史负责、向后人负责的精神,奋志纂辑湖湘先哲散佚文献。邓的这种勤奋、严谨的工作作风对曾国藩思想性格的形成应该说不无影响。
魏源(1794-1857)对曾国藩的影响也不可低估。魏源生于与新化搭界的隆回县金潭,那里距邵阳县城与新化县城都只有50余公里,系梅山文化的一块发祥地。魏源是清朝思想家、史学家,道光进士,官至高邮知州。他是经世思想的杰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我国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科学技术第一人,他认为我国既要抵抗西方入侵,又要学习西方的长处[4]。曾国藩对魏源力倡经世致用十分敬仰,将其参加编纂的《皇朝经世文编》作为研究经济之学两本必读书之一。魏源的经世思想对包括曾国藩在内的清末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产生了很大的启发和影响。曾国藩在香港购买洋枪洋炮,使湘军装备大大优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以后,又力倡购买洋人船炮,“始而演习,继而制造”,为的是“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将“勤远略”和“剿发逆”同时提出,说明他办洋务不仅仅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而同时为了促进国家发展,增强国力。这不能不说是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在曾国藩身上的具体体现。
陶澍(1778-1839)等清末思想家的经世思想对曾国藩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陶澍出生于梅山文化的发祥地——安化县小淹,官至两江总督。他在家乡生活了近30年,他是在梅山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名卓有成就的改革家,其经世思想影响和培养了包括林则徐、贺长龄、魏源、左宗棠与曾国藩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代英杰[5]。他倡导的经世思想认为,真正的学问,不在于诗文、八股,而是要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应该通经以致用,察古而治今,上利国计,下益民生。陶澍主张“经世致用”,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他出自身低微,家庭贫穷,靠陶氏家族公益款提供读书费用,又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劳动人民的生活与痛苦有较多的了解。小淹是一个贫瘠山区,到处高山环绕,岩石耸立,水田甚少,人们主要靠在山石间寻觅小块土地种植红薯、玉米等杂粮,以供食用。这与曾国藩生活了20多年的家乡双峰县荷叶很相似。相同的生活环境与相似的社会经历,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曾国藩在岳麓书院学习时,常与贺长龄、刘蓉等讨论陶澍的“经世致用”思想,这为他后来实践“经世致用”,务实变通打下了深厚基础,使他在学术中找到治国安邦、扶危救倾的良方。
曾国藩与其他梅山人一样,思想性格具有鲜明的梅山特征,并从多方面显现出来。
在梅山文化里,“蛮”就是“血性”,与“勇敢”同义。曾国藩的“蛮”气从小就开始形成。他小时候常干些放牛、砍柴之类的辅助农活,还到附近小镇上做提篮小卖生意。这些生活经历培养了他不怕困难,敢于吃苦的性格。他虽然天资不算很高,但“霸蛮”读书,学问长进较快。他在1834年考取举人以后于1835年和1836年先后参加京城会试、恩科应试均名落孙山,在南归家乡途中将身上所有钱物,另加借款买回一部二十三史。此举得到了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他回家后足不出户,博览群书一年余。他就是靠这种“蛮气”迅速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838年中进士,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终于达到了科举仕途的顶峰[6]21-22。
在梅山文化中,“蛮”与“忍”意义相通,也就是“霸蛮”。曾国藩又“蛮”又“忍”的思想和性格是由少年时代的家庭环境开始形成的。曾的祖父曾玉屏(又称曾星冈)年青时“游惰”习气严重。曾星冈35岁时受到此类讥笑和斥责以后,内心震动极大,自尊心促发其天良[6]5。从此,天未亮就到了地头田间,或犁耙田地,或中耕除草,与以前相比判若两人。曾的父亲曾麟书,年青时父命他读书猎取功名,他因天赋欠高,考过童试16次,每次都名落孙山,直到43岁那年,“始得补县学生员”。祖父和父亲这种知耻后勇,锲而不舍的“忍”劲为少年曾国藩耳濡目染,颇具影响。曾国藩原与衡山一个王氏姑娘定了婚,王家早早向曾家发了红庚,但后来王家见曾家家道不及自家兴旺,曾国藩本人也几次应试都不第,便临时变卦,决意赖婚。曾家前来接亲那一天,王家无论如何也不发亲,而曾家那边正在大办喜宴,宾客纷至,如果新娘接不回家,这将是很伤面子的奇耻大辱,好在媒人,即曾的老师欧阳凝祉爱他之才,马上来个移花接木,决定将自家女儿嫁与国藩,才使曾家避免了脸面受损。通过此事,曾国藩一方面更加敬重恩师兼岳父的欧阳先生;另一方面他忍受王家白眼,把王家不发亲的原因牢记在心,将耻辱化为动力,更加发愤学习,婚后不久先后考取了秀才和举人,不到几年在京城会试和殿试都中了榜,为以后成就大业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梅山人讲究义气,侠肝义胆,舍生忘死,以义制利,扶危济困。梅山人的这种思想性格,在曾国藩身上也比较明显,在治国、治军、治家诸方面均表现突出,他凡事以身作则,任劳任怨,表现出很强的责任心,使同辈与后人自觉向他学习,群起效仿。
一般说来,“蛮”与“智”互为矛盾,但梅山人在抵抗外侮,克服自然灾害等重大事项中往往将两者和谐完美地统一起来。曾国藩也不例外,如他组建湘军、操办军务,奉旨领兵与农民军作战时,一方面以身作则,艰苦奋战,从严要求将领和士兵,显得“霸蛮”甚至“霸道”,另一方面时时处处事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借鉴古今中外,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培养了很强的智慧。他统帅军队打败农民军夺回南京,为朝廷免去了心头之患,避免了政权消亡。在常人看来,这是邀功请赏的极好时机,曾国藩却非常人所想,他奏请朝廷,获得恩准,马上解散湘军,以防功高震主,自我铲除称帝之嫌[7]。历史证明,此乃明智之举,赢得了社会和朝廷对他智勇双全的评价。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蛮”、“义”统一,“蛮”、“义”和谐思想性格的具体体现。
“勤”又是梅山人们思想性格的又一特征。客观地说,曾国藩并非天才,但是勤能补拙,在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后摘取了顶级功名,便是曾国藩思想性格中“勤”的例证。在曾国藩看来,“勤”是通往仕途的途径,也是保持家庭不衰败的关键。他几十年言传身教,使“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警钟在曾氏家族长鸣不止。他在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给儿子纪泽和纪鸿的信中写道:“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衰也,则反是。”[8]在他的思想影响下,曾氏家族以勤俭著称,曾夫人欧阳氏随夫居于官邸时仍亲手养鸡种菜,晚年迁居富厚堂时还带领女性晚辈纺麻绩线,全无半点官太太模样。子女乃至所有家族成员勤劳俭朴,有口皆碑。汗水换来硕果,曾国藩家族后裔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众多,这与曾氏家族世代克勤克俭的家风熏陶不无影响,说它是勤劳节俭的梅山思想性格在曾氏家族的体现应该不无道理。
[1]新化县文化局,梅山文化研究会.梅山文萃:第一卷[M].内部资料,1999.
[2]郭兆祥.中国梅山文化[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出版公司,2002:13.
[3]新化县志编纂委员会.新化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1037-1038.
[4]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邵阳市志:人物社会篇[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213-214.
[5]安化县志编纂委员会.安化县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627 -628.
[6]徐彻,等.曾国藩家族[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
[7]曾启球.评说曾国藩[M].香港:天马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4:18-20.
[8]何贻焜.曾国藩评传:上、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905.
G122
A
1673-0712(2011)04-0144-03
2011-07-20.
刘楚魁(1949—),男,湖南涟源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梅山文化与社会学;刘红梅(1973—),女,湖南涟源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与梅山文化。
(责任编校:松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