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论语》孝悌 促社会和谐

2011-04-07 20:30:45李聪亮
关键词:孝悌论语孔子

李聪亮

承《论语》孝悌 促社会和谐

李聪亮

礼仪是人类为了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而需要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既表现为礼貌、礼节,又表现为道德修养。传统礼仪中有家礼,而家礼中又以父子之礼和兄弟之礼为重,《论语》即凸显出孝与悌这种家庭之礼的重要与可贵。现代人懂得孝悌不仅是承继中华礼仪文明,更是使“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精髓生生不息。

《论语》;孝悌;和谐

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这是一个所谓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权臣相煎,社会变动相当剧烈。在激烈的社会变动面前,西周初期建立起来的以礼乐为核心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首当其冲,遭到严重破坏。社会政治失序、伦理道德败坏,已经到了非要先知先觉者作出思考和回应不可的地步。孔子躬逢此时,承担起寻找重建秩序之良药的历史重任,用一生的思考与实践,为自己身后两千年的人们奠定了最基本的思想范围,确立了永恒的精神探索课题,孝悌就是其中之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赋予孝悌独特的内涵、功用性与实践性。

孟子说过:“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1]仁是天最尊贵的爵位,是人最安逸的住宅。没有人来阻挡你,你却不仁,这是愚蠢。而“仁”的基础就是孝悌,即有“不忍之心”。

一 孝悌的功用性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儒家认为一切德目都发于仁,而诸德目中,孝悌才真正是行“仁”的根本。“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意思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而冒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冒犯上级而作乱造反的人,是从来没有过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职责,基础建立了,做人治国的原则也就有了。看来,孝敬父母,顺从兄长是“仁”的标准啊!《论语译注·学而》中有若的这一段话,鲜明概括了孝悌于己、于家、于国的功用。

1.孝悌于修身。孔子于君子最低的且是最高的标准是成就“志士仁人”。据杨伯峻先生统计,“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3],义项有三:“孔子的道德标准”;“仁人”;“同‘人’”。“仁”是一个君子毕生的最高追求,“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译注·泰伯》)克制私欲恢复礼治体现“仁”德,“克己复礼为仁”(《论语译注·颜渊》)。“仁”可以具体而微到日常生活中出门前得体的装扮,“出门如见大宾”,(《论语译注·颜渊》);也可以悲壮如舍弃生命才能成就仁德,“有杀身以成仁”。(《论语译注·卫灵公》)。这一切能否实践,只在一己之念,“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译注·述而》)。总之,“仁”就是“爱人”(《论语译注·颜渊》)。“爱人”首先应从孝悌做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4]甲骨文中就有“孝”字。孝字由“老”和“子”组成,意谓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当子女的爱老、敬老、养老,这叫孝。《说文解字新订》中解释“悌”:“善兄弟也。从心弟声。经典通用弟。”[5]兄是哥哥,尤其是老大,弟弟要尊重兄长,甚至侍奉兄长。当然,还要处理好与其他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这叫“悌”。儿子爱父亲,弟弟敬兄长,这都是人与生俱来的真性情,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孟子译注·离娄上》)孟子认为孝悌是仁义的实质,而一个睿智之人是不会丢弃孝悌的。所谓“仁,人心也”。仁者“爱人”,仁就是爱人之心,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即爱人的核心。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要挽救社会之危局,必须从人性和人心处救起。拯救人心就需提倡仁爱,而仁爱又必须从自己的身边做起。君子要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就必须从培养自己的孝悌之情感做起。从而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面向崇高的人生目标,以至治国。

2.孝悌于齐家。“孝”是理念,它的外化方式之一就是礼仪。家庭礼仪可以维系和协调家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和睦相处。如果孝悌最基本的功用是于己修身,那更进一步的价值就是良好地维系亲人之间的关系。

《礼记》中有:“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其中父子、夫妇、昆弟之间的礼仪属传统家庭礼仪。而这三者之中父子之礼与兄弟之礼被儒家作为家庭之礼的核心推崇,夫妇之礼必须让位并服从于父子之礼,兄弟之礼,即孝与悌。孔子曾称孝为“无违”(《论语译注·为政》),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子女要绝对服从父母的权威。显见古人在维系家庭关系时对孝悌的重视。真是曾子在《孝经译注·三才章第七》所言:“甚哉,孝之大也!”

《论语译注·为政》:“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就是说,人的表情是内心情感的表露,人们难做的事情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发自内心地表达出敬爱之情。可见,孝的根本精神就是发自内心的爱,爱父母,敬兄长。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6]心地善良的人会把对自己父母、兄长的爱扩及他人。

亲情之爱乃人类一切爱之情感的源头。人们只要具有珍惜亲情,关爱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的正常情感,一般就能使家庭和谐。家庭的和谐不仅有利于家庭成员幸福生活,而且还会影响“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7]

3.孝悌于治国。“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译注·学而》)儒家的仁人君子教育,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根本内容,兼而具有职业能力培养的“成人”教育。儒家的道德修养,以培养人处理好“五伦”关系为突破口,认为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那他就根本培养不出对家庭的爱,对乡里的爱,对国家的爱,就更谈不上对天下同胞以及整个人类的“泛爱”。也是在此意义上,孔门认为孝悌乃为仁之本。树干不立,则大厦将倾。即“本立而道生”。

一个家庭内部的仁与让体现于孝悌。但能否“泛爱”需要人的爱心。如果不将被称之为良知良能的爱心之上的覆盖物拂去,人们的人性之美就会被遮蔽。所以儒家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向其人性深处去进行发掘,找寻人性之美,进而培养出“泛爱众,而亲仁”的美德来。在美德养成的基础上,再去进行职业准备,即所谓“学文”,为未来在社会生活中建功立业,积蓄必要的能力与能量。而“学而优则仕”是封建时代大多数士子的人生规划。

儒家的道德观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孔子回答:“《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论语译注·为政》)照孔子看来,伦理道德是与政治相通的,伦理教育就是政治。“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就是“孝悌”在政治上起作用。孝,可以防止犯上作乱,可以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秩序服务。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译注·离娄上》)这种孝通于政的思想,为《孝经》所继承,把孝悌推崇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孝经译注·广扬名章》)

“孔子想通过倡导仁爱,来拯救已经趋于崩溃的社会秩序,这是孔子救世的基本思路。孔子的这种思想是否符合实际,在现实中是否能够行得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孔子所强调的秩序背后的那种温馨之爱,是一种蕴涵着普世意义的人类之大爱。而这种爱乃是人类的一种极为稀缺且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8]

二 孝悌的实践性

《孝经》记载孔子语录:“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经译注·纪孝行章第十》)孝子侍奉双亲,日常家居,要充分表达出对父母的恭敬;供奉饮食,要充分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照顾的快乐;父母生病时,要充分表达出对父母健康的忧虑关切;父母去世时,要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悲伤哀痛;祭祀时,要充分表达出敬仰肃穆,这五个方面都能做齐全了,才算是能奉养双亲尽孝道。可见,儒家思想中“孝的观念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固定了两层基本意思:一是强调对在世父母的奉养之礼;二是注重对去世父母及祖宗的祭祀之礼。”[9]无论哪个层面,都有极强的实践性。

1.孝而有敬。《孟子·万章上》有“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常与“敬”连用,即孝的重要前提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意。《礼记》提出“勿不敬”,即礼主于敬。“子游问。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译注·为政》)这是子游问孝于孔子,孔子则主要诉之于情感。孔子指出:当今人们所理解的孝,通常只指能够赡养父母。但这种局限于赡养的观念,仅是一种普通动物意义上对孝的理解。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十分细腻的情感,而这种情感表现在侍奉父母的行为中,即为敬。没有敬爱之情而只讲赡养,这种意义上的孝,就是把人贬低到动物的水平。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译注·里仁》)意为孝敬父母,不等于父母身上的道德错误同流合污。见到父母的不道德行为,应当出于善意并十分策略地给他们指出,故曰“几谏”。当你谏了,而父母并没有接受自己的批评,这时候不需要因此而与父母斗气,更不能因此而违背父母意愿,甚至抱怨父母,要仍然一如既往地侍奉敬爱,孝顺就是“不违”。又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译注·学而》)

对父母的顺从不仅是生前如此,即便是父母逝去,这份敬意也应该不可稍减。这里孔子预设了“父之道”就一定是正道的原则,若不然,子矫正父之过错,应该不属于不孝的范畴。若父之道即为正道,漫道三年,三十年亦不应该改之。若父之道有所不正,又何必等三年之后再改?

2.孝而有诚。孔子教导弟子孝顺父母要敬,要顺,但不可避免会有子女对父母敬而远之,或为了沽名钓誉表面孝敬而缺乏发自内心的诚意。于是孔子要求弟子孝敬父母要体贴入微,“诚于中而行于外”。“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译注·里仁》)古代中国,地大且交通十分落后,因此如果一旦远游,就可能是数月乃至数年杳无音讯,这必然会让父母们十分牵挂。这里不是说孔子一定要求子女终身守在父母身边而无需作为,他是在不让父母心焦这一点上讲“不远游”的,如果实在有迫不得已的理由一定“远游”,则最好是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即使没有这种条件,起码也应该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去向,即所谓“游必有方”。如若不是发自诚心对父母思子之情的慰安,浪迹天涯,无方之游者又何尝没有?“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亲者,吾未闻之也。’”(《孟子译注·离娄上》)为不让父母挂怀而照顾自己,为能照顾父母而照顾好自己,都是必要的。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译注·开宗明义章》)

让儿女们高兴与难过的事是知道自己父母年龄的变化,“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译注·里仁》)在儿女侍奉的岁月里,父母过得如何,并为他们身体健康担忧,因为“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同时也为父母年龄增长而感到恐惧。也就是说,孝子应该始终保持对父母的那份牵挂,而这又当出于诚心诚意。

3.孝而有礼。儒家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有“首孝悌,次见闻”。《弟子规》中有“首孝悌,次谨信”。可见,孝悌本就是传统家庭礼仪的核心内容。对于父母,生时要有敬,有诚,逝去亦不敢怠慢。“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译注·为政》)这是孔子回答孟懿子问孝。孔子以“不违礼”作答。及对父母生依礼相事,死依礼而葬,父母死后,则依礼而祭。此所谓“慎终追远”。所谓“慎终”就是指重丧葬,所谓“追远”则指重祭祀。中华文明传统认为:慎终追远可以使人们不忘记先祖,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一种感恩之情感,人人懂得感恩与知恩图报,社会之民风就会纯朴,就会较少相互算计,较多地相互理解和容情。“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10]父母逝去依礼而待,是孝到极致了。

三 孝悌促和谐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都以注重孝道而著称于世,这与孔子的推崇和提倡有很大的关系。在孔子的社会伦理观念中,“孝”同样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基本的标准。不可否认,孝悌作为儒家所推崇的伦理德目之一,毕竟会打上时代与阶级的烙印。它的偏颇之处,着重表现在极力维护父权家长制,例如,在父子、父兄家族关系中,不是孝慈并举,而是片面强调子悌、弟恭。比如封建时期出妻的七条理由中就有“子甚宜,父母不悦,出之。”儿子如何喜欢自己的妻子,如果父母不喜欢,只能休掉妻子,温情不再。还有所谓“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此类的说法,更是以手足义抵夫妻情,漠视夫妻之间的感情,忽略当事者本人的感受。《论语》中虽然没有明确如上述所言,但对父母、兄长顺从,甚至绝对服从已然隐含对为人子、为人弟者无条件的强制性。这与同时期的墨家相比较,已显出其不足。墨子提倡“兼爱”,在亲族关系上,往往把孝、慈并举,看为同等重要。如墨子说:“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兼爱中》)。把孝和慈对等地提出来,应该说这更为全面、合理而有说服力。不过,孝悌在《论语》中虽然被看成是达到“仁”的一个方法、手段,但其中对孝悌内涵的阐释以及孝悌在人们日常实践中的价值的认可,是极其有借鉴意义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今天审视孝悌的眼光显然已不同于古代社会,从社会价值,伦理道德的角度看,它注重人伦关系的仁爱之心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近些年来,国人的道德水准有所下降,尤其是有些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亲情荡然无存。孟子曾说过:“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即一般人所谓不孝的事情有五件:四肢懒惰,不求上进,不顾父母的期望,一不孝;只好下棋饮酒,不务正业,不顾及父母的感受,二不孝;贪好钱财,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漠视父母的情感需要,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因此蒙受耻辱,四不孝;逞强好胜,打架斗殴,危及父母的声誉,五不孝。孟子所说的这些情况,在现代社会样样都存在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就急切要求社会要重视道德重建,为儒家孝悌观的承继提供良好氛围;父母们要言传身教,敬爱自己的双亲,为孩子树立榜样;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重建良好可亲的人伦关系。

孝道文化伴随着中国文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特定的外延,渐次积淀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和普遍的伦理道德。我们应该以兼容并包的态度面对《论语》中推崇的孝悌的价值及其在实现和谐社会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首先,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提高全民的道德素养。事亲行孝,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并且扬名于后世,必须在家庭内部力行孝道以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否则,扬名于后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作为中华民族的普遍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晚辈孝敬长辈,让长辈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颐养天年,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弘扬孝道还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中国传统的孝道也符合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对人性、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的高扬。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信仰缺乏,人异化为非人,失去了做人的本质,因此,社会有太多不和谐的因素,我们在呼唤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回归时,儒家以“仁爱”“孝悌”为核心的理想人格修养是促进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和谐的宝贵财富。

时代呼唤正面而积极的孝悌,丧失了它,我们就失去了精神世界的宽广,丧失了悲天悯人的胸怀,丧失了自我精神的充盈与高尚,因此,重读《论语》,承继孝悌,让整个社会和睦、和谐,此可谓善莫大焉!

[1]杨伯峻.孟子·公孙丑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0:81.(本文《孟子》中的引文出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以下不再另行作注。)

[2]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

[3]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0:221.(本文《论语》中的引文出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以下不再另行作注。)

[4]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1:398.

[5]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M].北京:中华书局,2002:714.

[6]胡平生.孝经译注·天子章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2009:4.(本文《孝经》中的引文出自胡平生《孝经译注》,以下不再另行作注。)

[7]刘俊田.四书全译·大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18.

[8]陈开先.论语心读精解[M].广州:人民出版社,2010:6.

[9]杜莹.论语中“孝”的文化阐释[A].汪聚应主编.唐代文学与陇右文化[C].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487.

[10]刘俊田.四书全译·中庸[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50.

Abstract:The rite is a kind of code of behavior for people to maiantain the normal social life order which neededto be observed together.The etiquette is not only represented in the courtesy manner,but also in the moral self-cultivation.The Analects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filial piety and respect for elder brother in a family.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of filial piety not only mean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itself,but also inherits the soul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Key words:The Analects;filial piety;harmony

Class No.:B82 -052Document Mark:A

Inheriting Bequest of The Analects to Promot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Li Congliang

B82-052

A

1672-6758(2011)03-0129-3

李聪亮,硕士,讲师,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邮政编码:741000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孝悌论语孔子
孝悌思想探源及对当代启示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病榻侍母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8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