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飞
牛马有别
——浅析唐诗中“牛”“马”的偶词
李 飞
唐诗中含“牛”“马”字的作品众多,通过整理发现,“牛”“马”的偶词截然不同,各有特征。诗歌的意境及创作习惯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唐诗;牛;马;偶词
偶词也被称为偶辞,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言:“凡偶辞胸臆,言对所以为易也。”[1]罗惇曧在《文学源流·周秦诸子总论》中说:“孟多单笔,荀多偶词,骈散之源,亦开二派。”偶词就是对偶之词语。对偶是一种修辞方式,指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进而加强语言效果。例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对偶又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句词性、词类、句型等方面整齐对称,且不重复用字。宽式对偶相对来说,要求放松,大致相对即可。本节所探讨就是在宽式对偶句中的偶词。在含牛意象或马意象的唐诗中,就有对偶修辞方式的存在。例如:
含牛意象的对偶句:
扫地青牛卧,栽松白鹤栖。(秦系,一作马戴《题女道士居》)
耕牛返村巷,野鸟依房栊。(孟郊《酬友人见寄新文》)
道士牛已至,仙家鸟亦来。(雍裕之《四色》)
钓叟无机沙鸟睡,禅师入定白牛闲。(李范《江寺闲书》)
霜落牛归屋,禾收雀满田。(李建勋《田家三首》)
池碧将还凤,原清再问牛。(郑谷《丞相孟夏祗荐南郊纪献十韵》)
鸳鹭入朝同待漏,牛羊送日独归村。(郑谷《奔问三峰寓止近墅》)
牛卧篱阴晚,鸠鸣村意春。(郑谷《题进士王驾郊居》)
雾晓起凫雁,日晚下牛羊。(杜牧《郡斋独酌》)
牛羊衔草窥环珮,鸟雀离花听管絃。(张九宗《荣禄》)
黄鸟翻红树,青牛卧绿苔。(薛琼《赋荆门》)
沙嘴牛眠草,波心鸟触烟。(钱弘俶《过平望》)
牛羊晚食铺平地,雕鹗晴飞摩远天。(许浑《与郑二秀才同舟东下洛中,亲朋送至景云寺》)
夜伴吴牛喘,春惊朔雁回。(元稹《酬卢秘书》)
南楼送郢客,西郭望荆门。凫鹄下寒渚,牛羊归远村。(杜牧《陵阳送客》)
牧牛避田烧,退鹢随潮风。(钱起《沭阳古渡作》)
含马意象的对偶句:
边马秋声急,征鸿晓阵斜。(李义府《和边城秋气早》)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剑锋生赤电,马足起红尘。(杨炯《刘生》)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郭震《塞上》)
汉兵开郡国,胡马窥亭障。(崔融《关山月》)
战龙思王业,倚马赋神功。(张说《奉和圣制行次成皋应制》)
马烦时欲歇,客归程未已。(祖咏《夕次圃田店》)
战马头皆举,征人手尽垂。(白居易《赋得边城角》)
瘦马寒来死,羸童饿得痴。(姚合《寄王度居士》)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
从以上的诗句中可以看出:“牛”的偶词是“白鹤”“野鸟”“鸟”“沙鸟”“雀”“凤”“鸳鹭”“凫雁”“鸟雀”,而“马”的偶词是“牧人”“剑”“人”“戍人”“汉兵”“龙”“客”“征人”“羸童”“人面”。总结而言,“牛”的偶词多是飞禽,“马”的偶词多是人。(虽然“牛”或“马”的偶词也有其他意象,但是其数量相对较少)出现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
牛和马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它们和人们接触的客观距离是有差别的。牛一般来说是用来耕种,拉运重物。马大多用来骑坐。从与人合一的角度来说,显然人和马的亲密关系程度要胜过人和牛,这一点在成语上也能体现,关于牛的成语有:九牛一毛、老牛舐犊、牛角挂书、牛毛细雨等。而关于马的成语就有“人”的成分了,如:马翻人仰、人欢马叫、盲人瞎马、兵荒马乱、兵强马壮、招兵买马等。“马,怒也,武也”[2]。十二生肖中,唯有马同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人马同心同力奋战立功,这也是马和人关系紧密的原因之一。在历代诗歌中,以马自喻的诗歌数量远远超过以牛自喻的诗歌数量。“马”可以象征人的积极向上、高昂奋进的精神。如:“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千里马被视为人才的代称,贤者的怀才不遇情况也可以通过“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李贺《马诗二十三首》)诗句来展现,而牛意象在这一点上就不如马意象具有“人性”。因此诗歌中“马”的偶词经常是“人”。
唐诗中“牛”的偶词和“马”的偶词却大不相同,“牛”的偶词多是“鸟”“雀”等飞禽。首先,牛和飞禽在诗歌中能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诗歌意境。 《文心雕龙·丽辞》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正对是并列的事物相对,反对是相反的事物相互映衬。但是在诗歌中,“正对很多,反对很少,因为诗人用诗来抒情达意,不可能要求对偶的句子都是意义相反的”[3]。悠闲的牛儿和自由的鸟儿,相映成趣,它们都能表达出一种闲适的情怀,从这个角度说,牛和飞禽恰是正对之词,如“凫雁野塘水,牛羊春草烟”(温庭筠《渚宫晚春寄秦地友人》)。其次,牛和飞禽都有相似的动物习性,每当日落西山时,就有“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景象,牛和飞禽日落而归的共性,也使得它们在诗歌中互为偶词出现。如“暮鸟归巢急,寒牛下陇迟”(无名氏《村居》)。再者,飞禽经常立于牛背。在我国南方,牛背鹭又被称为放牛郎,因其常啄取耕牛和其他牲畜体上的寄生虫,或吃地上害虫,而被视为益鸟。牛鸟的和谐相处,使得牛鸟频繁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这一点在历代的诗画作品中能够体现。例如“在敦煌莫高窟楞伽经变中就有多处‘鸟立牛背’的譬喻画”[4]。另外,道教思想在唐代的盛行,青牛道士和白鹤真人之说也使得牛和飞禽一起并出(暂且不论寄寓之意)。因此,在含道教思想的诗歌里,青牛和白鹤经常在对偶句中出现,这样才有像“扫地青牛卧,栽松白鹤栖”(秦系,一作马戴《题女道士居》)“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李白《寻雍尊师隐居》)这类诗句。最后,从传统的创作习惯而言,诗人作诗讲究虚实互补,动静结合,也喜欢从俯视(平视)和仰视角度来进行描写。例如:“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诗歌中“牛”意象属于俯视或平视范围内之物,而“鸟”“雀”等飞禽均属于仰视范围内之物,让“牛”和飞禽作为诗句中对称的偶词,会使得诗歌描写范围扩大,有助于营造意境广阔的画面,而避免视角单一,内容狭隘。综上所述,唐诗中牛意象的偶词不同于马或其他意象的偶词,具有独特性。诗人多用飞禽作为“牛”的偶词,有一定的合理性。
[1]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84.
[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60.
[3]周振甫.诗词例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189.
[4]王惠民.敦煌石窟《楞伽经变》初探[J].敦煌研究,1990(2).
[5]彭定求,等.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6.
[7]陶今雁,等.中国历代咏物诗辞典[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Study of the Structure of Dualization in Poems of Tang Dynasty in China
Li Fei
There are a lot of words concerning cow and horse in poems of Dang dynasty in China.By carefully study,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ord cow and the word horse in their structure of dualization.The paper thinks that this can be understood by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e individuality in poem writing.
poems;cow;horse;structure of dualization
I207.22
A
1672-6758(2011)04-0102-1
李飞,硕士,安徽省利辛县第一中学,安徽·亳州。研究方向:唐宋文学。邮政编码:236700
Class No.:I207.2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