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2011-04-07 15:37:09安成林
关键词:伦理思想儒家万物

安成林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安成林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体系不断完整,在这一过程中,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中国古代、近代在保护生态自然方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当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威胁人类生存问题的热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仍彰显着它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其以“仁民爱物”为主要内容;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的理念,以及“万物有生,万物一体”为基本原则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和谐社会、和谐生态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渊源和生态伦理价值。

儒家生态伦理;现代社会;价值启示

在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三纲五常”“天人合一”“积极入世”“仁政”“亲亲”对中国古代的影响特别深远。而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既是一个旧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笔者通过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其优点的诠释进一步挖掘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这些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科学有效的途径。

一 儒家思想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生态伦理主要体现在万物之分,人道之正,即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作为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伦理;在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物有节、民胞物与的生态伦理观念中。

1.“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观。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一体。儒家认为“天”是自然界或自然的总称,宇宙的最高实体,而“人”则指人和人类。他们主张的“天人合一”,是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的本原,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如孔子主张“知天畏天”的思想,故有“畏天命”和“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之说。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1]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荀子有“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张载把“天人合一”看成是人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故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深切感受。

2.“仁民爱物”的生态保护观。“仁爱好生、长养万物”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固有价值。孔子从仁学出发,提出惜生、重生的原则,并主张道德从善的情怀直接施之于自然界。他还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2]这种生态平衡观体现了孔子反对无节制的获取自然资源和毁灭生物物种的思想,也体现了孔子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弃恶扬善的价值取向。孟子提出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观点,[3]主张把仁民与爱物相提并论,由珍爱自己的爱人,进而仁爱民众,到爱护万物,孟子认为爱己爱人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把爱心扩展到自然万物,这才是真正的“仁”和“爱”,是“仁”德。“仁民而爱物”这一途径的实现,使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达到统一,人与自然得到和谐。儒家在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的同时,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做到推己及人,由人及物的生态伦理。

3.“取物有节”的生态发展观。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4]和“钓而不纲,戈不射宿”[5]的进步主张,充分体现了孔子取物有节,节制利用资源的思想。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对统治者奢侈浪费的生活予以严厉的斥责,要求统治者节制物欲,与民共患难,合理利用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开发、利用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他说,“易其山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6]孟子认识到其他物类对人类的重要性,并反映了儒家重物节物的思想。荀子更是把对生态的保护视为实行“王道”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崇高、最神圣的价值选择。他还认为,为了使自然界给人类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人类应按照自然万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建立一个合理采伐林木和猎取生物资源的管理制度。

4.“民胞物与”的思想。“民胞物与”是“天人合一”思想在义务论上的具体化,张载在《西铭》中写道:“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段话将天地视为人类的父母,认为我们人类在天地当中其实是极其藐小的,人在天地面前应保持谦卑的态度,不要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可以任意宰制天地,不仅人人是同胞兄弟,而且万物与人类同处天地间,万物与人类是朋友,他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不仅要善待他人,而且要兼爱自然万物。

二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进步性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由家庭、社会进一步拓展到自然,将道德的对象和范围扩大到人以外的自然物,有其合理的现实性,且符合人类发展的方向。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进步性如下:

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总是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出部分人的暂时利益和全社会长远利益的矛盾冲突,丰富了伦理道德意蕴。

儒家主张的“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相一致”“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念都体现了儒家生态伦理的进步性。如儒家认为“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7]孟子要求统治者节制物欲,与民同乐,于民同忧,这些儒家思想都涉及到人类要节制资源,谋略全人类的整体利益。

第二,生态保护意识浓厚,从客观上制约了对环境的破坏,特别是有助于培养一种善待自然万物的心态。

如孔子提出的“子钓而不纲,戈而不射宿”,[8]典型的体现了对生态自然弃恶取善的价值取向。他还在《正蒙·大心》中说,“大其心则能保体天下之物,物育未体则心为有外”“圣人尽性……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这些思想进一步体现了物我一体的观点,及人要爱护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思想。在《易传》和《中庸》中都写到,人作为天地万物中最高贵者,有与天地相同的崇高德性,能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促进万物生长发育,荀子以“取物以顺时”和“以时禁法”的思想,系统地提供环境管理和保护资源的学说。

第三,生态伦理思想把对社会的一种关注扩展到整个自然界,将人际关系的内在同情心扩展到非人类的其他生命体,做到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

儒家主张的“天人合一”,首先在于把天当作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的本源,其本质是“主客统一”,即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并且“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它的思想核心是“仁爱”,他认为,人与自然应建立一种爱的关系,不能一味的从自然中索取,而应把自然当人类的伙伴去爱护。《后汉书》中记载,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9]这体现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了道德要求的高度。“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道德观念,使人类将道德对象和范围从人自身逐步扩大到人以外的自然物。

第四,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体现积极竞取的实践理性和对自然取之有时,用之有道的中庸原则。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然而知松柏之后雕也”,实际上就是以自然山水作为完整人格的最高道德境界。且《周易》中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0]就体现了儒家一种积极竞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敢于创造的实践精神。孟子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11]他认识到,只有重物节物,才能使万物按其规律正常地生息,人类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源。

三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进步性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在历史上对于保护环境发挥过重要作用,是土生土长的,具有民族性,且符合人类发展的方向,挖掘、整理、继承和发扬这些思想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生态伦理价值。21世纪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加日益显性化、全球化,已极大地打乱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分析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进步性,认真反思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从中吸取思想营养,可以为今天全球竞争条件下人类争取“天人合一”的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1.“天人合一”的思想启示当代社会应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主张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并存,体现着和谐自然的生态伦理观。而当代人类在发展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只顾人类的一己之利,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出现了明显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等等的生态环境问题,种种的生态问题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

第一,人类应注意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是和谐的有机整体,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要从整体上把握,充分认识人是自然生命链条中的一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马克思曾形象地指出:人从来就有两个身体,一个是他的“有机整体”即血肉之躯,另一个是他的“无机身体”即自然界,人的“血肉之躯”是“无机之躯”所赐予的,当人类与自然界发生冲突时,血肉之躯的人应该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使人与自然达成有机的统一。其次,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是协调发展的,只有协调几方面的关系才能互相促进其发展,达到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才能保证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良性发展。现代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应该为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和科学依据,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协调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合理利用自然的关系。

第二,人类社会应重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为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胡锦涛同志在2000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在实践上要以现代科学为基础来解决生态危机中的技术难题,而且要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稳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更高的基础上恢复人与自然的良性生态关系。在经济文化多元的今天,人类的发展必须有利于保持基本生态系统和生命系统的平衡,保证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续享用,减少因环境的破坏导致的自然灾害对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的危害,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动员全社会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作贡献。

2.“仁爱”启示当代人要爱惜自然界其他事物的生命。儒家从“仁”出发,以“仁爱”为基点,把人类社会的仁爱主张,推行于自然界。他们认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也是爱惜人自身的生命,人要博爱生灵,兼利宇宙万物。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人类为了追求CNP、CDP、CPI等经济指标,对生态系统的需求急剧增加,向大自然索取的规模和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第一,我们要把整个宇宙看成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处于政治、经济、科技激烈竞争中的人类,要构建和谐的社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加强人们的生态伦理观念,能够客观理性的认识整个宇宙。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料都要从自然界和其他动植物中索取,这就需要人类不仅要尊重和爱护自己的生命,还要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做到能够兼利万物,给予自然界及自然界万物爱心,在采伐和捕杀自然物时要适度,使资源保持再生性。以科学的态度辅之以儒家式的道德意识和生命情怀,从人定胜天的迷醉中苏醒过来。

第二,我们要珍爱自然万物的生命,维持人类的长期发展,将人际道德扩展到生态道德。近几年人类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上的利润。如工业废气的排放导致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出现,气候异常导致我国近几年的雪灾和旱灾;植被的乱砍滥伐造成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沙尘天气的频繁;农药对空气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威胁等。面对众多的生态问题,人类急需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共生的新模式。

3.要对资源立法爱护的准则,履行取之有度的实践准则。儒家经典著作《尚书》《礼记》《周礼》等都强调生态资源的立法爱护,禁止人们随意砍伐树木,捕鱼捉鳖,目的是使生物能有一段时间的生长,以防匮乏。人类为了维持最基本的需要必须制定相关的礼制、法规,对生态资源实施保护。“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是大德,因为他使人寡欲;奢侈是大恶,因为他使人多欲,一个民族的节俭,最终实现的是国家的长治久安,个人享尽天年和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状态,所以政府应当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法,改善人们的生存价值观念,加强普及自然生态保护法的教育,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的投资,如建立“绿色环境意识”和“文明生态文化”。“取之有时”“取之有度”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流和内核,也是现代社会解决资源的缺失、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资源的一项十分合理的政策。

面对自然灾害多发的当今,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出现的南方雪灾,西南干旱,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发生的强烈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我们还需要认真思考人类文明与大自然永恒的话题——和谐统一。让我们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悟出真谛,与全人类一道,凭借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实际行动保护好人类居住的这个家园,科学发展,开拓创新,民胞物与,创建生态和谐的绿色21世纪。

[1]白奚. 仁爱观念与生态伦理[J].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

[2]杨伯峻译注.论语·雍也[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金良年撰.孟子·尽心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杨伯峻译注.论语·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杨伯峻译注.论语·述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王立民译评.孟子·梁惠王上[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7]王国轩译注.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白奚. 仁爱观念与生态伦理[J].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

[9]王雷松,曲岩.析儒家思想对当代环境问题的启示意义[J].新疆社科论坛,2005(4).

[10]陈鼓应,赵建伟注译.周易今注今译——道典诠释书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王雷松,曲岩.析儒家思想对当代环境问题的启示意义[J].新疆社科论坛,2005(4).

ClassNo.:B22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OntheValueofConfucianEcologicalEthicstoModernSociety

An Chenglin

Confucian ecological ethic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The Confucian ethics system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 In this regard, the Confucian ecological ethics has played a profound role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ince 21st century ,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is becoming a hot topic. the Confucian ecological ethics , as the basic ecological ethics principles to guide people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ety ,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t provides people with an abundant cultural origin and ecological ethics value.

Confucian ecological ethics; modern society; significance

安成林,在读硕士,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青海·西宁。邮政编码:810001

1672-6758(2011)04-0045-2

B222

A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儒家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今古文创(2022年33期)2022-08-19 10:20:12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0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哲思2.0(2017年5期)2017-09-03 10:35:42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哲学评论(2017年2期)2017-04-18 01:15:27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20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天府新论(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