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思维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十一五”特征与“十二五”策略
柳思维
“十一五”期间,湖南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呈现出五个特征: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自身动力的结合、形成特色和培植优势的结合、体制创新与结构调整的结合。这也是今后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1)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相结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形态的综合体现,两者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相互依存和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平台和载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前提和动力。城镇化可以推动生产要素的集中,从而产生区域产业聚集效应,还可以为工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工业化的建设与推进必然向城镇集聚,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同时,工业是带动力极强的产业,工业化水平提高了,配套的产业就可以向纵深延伸,城镇建设就有了支撑,城镇化的水平将会逐步提高。“十一五”以来,湖南省以县城扩容提质为重点加快了城镇化速度,全省县域城镇化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长沙市各县域城镇化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2)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2010年,湖南省工业规模总量快速壮大,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实现工业增加值6275.10亿元,增加值总量是2005年的2.9倍。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5890.29亿元,居全国第7位。工业对经济增长、财政增收、社会就业的贡献显著提高。2010年,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0%,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1%,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高。全省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工业。第二产业已经成为湖南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工业对县域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明显加大。同时,工业化的推进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了县域服务业发展。数据显示,2010年规模工业企业吸纳从业人员255.78万人,服务业吸纳的从业人员达291.06万人,有效缓解了当地就业压力。总的来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湖南的产业结构逐步由“三一二”转为“三二一”,实现了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例如长沙县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战场,放大比较优势,拓宽招商渠道,新型工业化领域发展重大突破,法国道达尔、韩国LG、美国百事可乐、德国博世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长沙县,三一集团、远大空调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也在此安家。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使长沙县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产比重大幅度下降,二产比重大幅度上升,全县经济发展质量大大提升。[6]
(3)政府主导与自身内在发展动力相结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十一五”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了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已经成为促进湖南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在人口集中、生产资料集中、技术集中等因素互相作用下,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譬如近年来,宁乡县政府围绕园区产业集群建设,结合自身的区域优势,对特色产业进行深入培育,形成了规模优势,发挥了重要的经济效应,促进了当地经济极大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宁乡还特别注重扩大本地消费,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4)形成特色产业和培植优势相结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当地发展的比较优势,突出资源的利用,扶持有特色的产业发展,通过优势产业培育和特色产业的打造,来壮大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的成长和壮大。例如,“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内有的县城围绕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重点培育和发展旅游经济。以凤凰县为例,该县在旅游资源方面条件优越。它远离喧嚣的大城市,空气新鲜,环境质量好,民风民俗古朴。近年来,开发了以凤凰古城为核心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区,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的县城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培育自身的优势产业。如蓝山县利用自身位居湖南南大门,毗邻广东连州市,靠近粤港澳,地处华南经济圈300公里辐射圈内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突出发展加工贸易,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新跨越。形成了以丽宏、承阳为龙头,涵盖480余家毛织企业、用工6万余人、年缴费收入8亿多元的毛织产业集群,成为湖南最大的外向型毛针织基地。洞庭湖区域则利用其具有的区位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各市县围绕自身的特色打造竞争优势。如华容县自古就是产棉大县,棉花总产在 1989年就进入了“全国百强县”,现在的华容县共有纺织企业44家,具有规模的纺织企业19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比重为28%。早在2007年,纺织行业完成工业产值 16亿元,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5)体制创新与管理优化相结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要取得稳步快速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体制和发展环境,打破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体制制约瓶颈是“十一五”时期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举措。“十一五”开端时期,湖南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在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促进县域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还就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放宽部分行业准入制度,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一律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县域城镇化建设,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县域经营性公益性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由民营经济主体参与县城开发建设的“大汉模式”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此外,“十一五”时期湖南各县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和林地权制度改革,通过体制创新推动了农林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命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1)县域发展潜力还没有全面激活,全域发展的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虽然成效明显,但与市场要求还有差距。“十一五”以来湖南县域整体经济互补性差,工业化进程相对迟缓,因而城镇化的深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一定的问题。从产业内部结构看,大部分县市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粗放、效率低下。从产业发展的品质看,县城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品质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的恶性竞争使县域经济整体效益较低、发展速度较慢。由于缺乏稳定的产业增长点的支持和有效保障机制的支撑,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受到制约。
(2)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质量不高。“十一五”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众多的政策措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各县也针对自身的优势和资源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从发展来看,大部分县市还缺少具有牵动力的大项目。工业经济规模较小,实力不强。以原材料加工、资源性开发为主的传统工业所占比重偏高,低产出、低效益对总体工业影响仍然存在,新兴产业、支柱产业比较薄弱,产业集成度不高,工业企业整体规模较小,发展后劲不足。从城镇化发展来看,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县域经济总量仍然较小。与沿海发达省市各兄弟县市相比,湖南各县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上差距较大,县域经济做大做强所需的要素支撑更显不足。突出表现在为现代农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科技、流通、金融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4)县域内缺乏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经营主体。近年来,虽然湖南省内一些县市鼓励行业协会促进现代经济在县域发展。农村出现了养猪合作社、棉花种植合作社、辣椒种植合作社等,但是规模小、比重低,真正靠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变成生产组织、流通组织的太少。农民没组织、分散,非集约化生产、无组织生产,是农产品难卖的根本原因。
另外,虽然各县市大力倡导招商引资,但是无论是县域的发展环境还是引资的成果来看,规模化的企业和项目进入县域开发的还是比较少。[7]
(5)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不够完善。发展环境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壮大的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与跨越式发展。但是,从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来看,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依然存在,比如说县域土地用地指标与管理,商品市场建设的配套政策,县域内招商引资的整体环境,县域企业的整体素质和质量等等问题。当然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不仅有县域内自身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和省的政策体系建设方面的原因。
(1)确立以富民为中心发展县域经济的理念。首先在县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摆脱以 GDP增长为核心的赶超发展理念,真正确立以富民为中心发展县域经济的理念。百姓富,郡县稳,天下安。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把富裕城乡居民、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增加居民的收入,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一个根本战略目标,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以“四化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加快推进县级政绩考核体系改革。逐步取消政绩考核以 GDP增长指标为唯一指标的考核方式,大力引入对县域经济物质绩效、精神绩效和生态绩效等方面的考核,围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标准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以此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继续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动机和增长极。通过对县城的提质扩容和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人口来推进产业的集中和市场的集中,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调整经济的结构,从而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仍然要把城镇化和工业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作为湖南“十二五”期间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十一五”以来,虽然加大了对农村村级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改造,但是总的来说,县域内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当务之急是要改善居民生活的基本环境,如加大对农村饮用水的品质监管和合理配套,加大对乡镇垃圾的合理化处理,避免小城镇环境的污染加剧,同时在进行县域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长远规划,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提高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品质监管,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总之,通过改善县域内城镇和乡村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质量、水平的提升。
(3)深入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体制问题。推进承包耕地资本化,破解土地有效流转难题。土地有效流转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当前土地的所有权不明确界定、相应的土地转让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导致土地流转不畅。建议将农村土地进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管理,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将承包的耕地进行“土地资本化”,让它能够给农民产生更多效益。土地“资本化”后,有利于推进农地的有效流转。提高农民的收入,还可以缓解当前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补偿难以界定的问题。对于林业产业进行集体林权改革,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地和确定生产责任制。出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意见,以明晰集体林地产权为中心,落实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的集体林业经营机制,解决过去存在的集体林木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依法维护农民承包的权利。还需要推进宅基地商品化,破解农村财富“黑洞”难题。
(4)加快县域农村经济主体创新。无论是解决中国的农产品流通问题,还是解决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创新问题,都要靠经济组织的创新。农产品为什么会出现卖难的问题?是因为农村新型流通经济组织没有发展,这是农民问题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和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创新结合起来,鼓励农民发展新型生产合作、流通合作、服务合作组织,真正让农民成为有组织的市场博弈力量,而不是成为分散的单个的微弱的市场博弈主体。
(5)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需要针对本地资源优势和特色,分析本地适合开发什么资源,就大力利用和开发该资源,本地有什么优势资源,就大力发展什么优势资源产业。另外,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应围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努力扩大二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例,大力发展流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县域流通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还需深入推进“万企联村”,破解现代经营要素进入农村难题;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调整产业链分配结构,破解产业附加值低的难题,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龙头加工企业使农产品能够加工增值和销售增值。提高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水平。
(作者系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