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巢进文
(湖南商学院党委宣传部,湖南长沙410205)
网络时代文学价值认同的困境与出路*
杨佳,巢进文
(湖南商学院党委宣传部,湖南长沙410205)
网络时代文学生产的泡沫化导致审美精神钝化,文学传播的商业化导致人文精神淡化,文学媒介的数字化导致价值立场虚化,文学交流的虚拟化导致身份认同异化,由此造成人们对文学价值的认同产生了极大的困惑。积极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挖掘弘扬经典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学批评新标准,是走出网络时代文学价值认同困境的有效途径。
网络时代;文学价值;认同困境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不仅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交流形式及知识获取方式,而且对人们深层次的思维方法、情感表达、价值取向也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以及文学网站、个人空间、论坛、博客、微博等文学样式和表达空间的拓展,文学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文学的创作、传播、交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文学价值认同难题,也变得越来越不可忽视。
1.对传统文学价值追求有意疏远。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近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造就了许多脍炙人口、传颂久远的文学作品,也形成了中国文学以“温柔敦厚、言志抒情、文以载道、乐观向善”为主体的基本价值追求。然而,随着互联网兴起,这些传统的文学价值被淡忘,或遭到质疑,当代中国文学的产生和传播,正和传统士大夫的审美理想渐行渐远。不但网络文学到处弥漫着边缘人类的灰色情调和脱离社会的感伤颓废,而且以传统方式写作的作家也有着一种背离传统而标新立异的取向,如贾平凹的《废都》、余华的《兄弟》、赵丽华的“梨花体”口语诗等创作。
2.对新兴西方思潮盲目认同。互联网的兴起,不但加速了西方思潮的涌入,使西方近百年的现代、后现代化思潮在中国“一网呈现”,而且它也有力促进了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的交流共融。另一方面,网络在出版流程上的跨界,也极大促进了文学产品的传播,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品进入传统出版领域,成为畅销书,而不少传统作品也借助网络的推波助澜声名鹊起。这样,当代文学正经历着中西合流、上下互动、虚实交替的外在冲击,各种新观念、新思潮、新概念、新词汇一齐涌入。网络赋予文学这种“有容乃大”的新特点,既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活力,也导致当代文学呈现出一种对各种新兴思潮盲目认同的趋势。
3.传统文学批评理论受到猛烈冲击。作为沟通作者和读者,连接创作与鉴赏,涵盖现实与文本的专业文学活动,文学批评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对文学价值的形成起着引领、促进、建设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到来,文学生产方式、传播速度、表现形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固有的理论批评体系遭到撞击,被撕裂,导致理论批评对新的文学现象的描述捉襟见肘,乃至失语现象频出。”[1]随着网络文学影响的日益增强,相互不能包容的阅读隔膜,让文学批评在文学价值的认同中影响日益式微,“即使在传统文学领域,如贾平凹的《秦腔》、《废都》,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余华的《兄弟》、格非的《山河入梦》,同样也出现了南辕北辙的价值认同。”[1]
互联网对文学活动的诸多冲击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社会对整个人类生活方式、认知行为、思维形式全方位的影响和改变。那么,文学价值认同困境的深层原因,也只有在此层面上才能触及根里。
1.文学生产的泡沫化导致审美精神钝化。以互联网为新兴代表的大众传媒,每天生产出海量的资讯和文化消费产品,既弱化了文学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中心位置,也给喜新厌旧的现代人造成了欲壑难填的审美疲劳。“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大发展,电子传媒的大发展,大众文化的多样化,消费主义的流行,人们对于文化生活选择的空间不断扩大,文学不但失去轰动效应,而且最终要走向终结。”[2]
此种情况下,包括以“网络写手”身份进入文坛的众多文学创作者,没有以文化传承者和精神守望者的角色,对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实用主义”、“消费主义”倾向展开批判与抗争,而是有意回避文学创作在传达激情与灵感,提升审美境界等方面的孜孜追求,采取“审美日常化”的策略,以娱乐性、消遣性为旨归,以拼贴、复制、策划、炒作为形式,迎合普通大众的欣赏趣味与文化需求,在短时间内炮制出大量的“文字产品”,形成了网络时代文学生产的泡沫化倾向。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前期我国每年出版长篇小说大概300部左右,到90年代后期,就达到了700部,到1999年以后,每年长篇小说创作量就基本保持在1 000部左右。
文学的泡沫化生产,短期内似乎对扩大文学的受众范围,提高文学的普及程度有所裨益,但其长远的毒害却是,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文学品位,丧失了文学作品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包容性与凝聚力。如此一来,文学不仅在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日益走向边缘,也让一部分文学爱好者感到生疏与隔膜。例如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期刊改版潮,试图以“泛文学”、“世俗化”来改变文学曲高和寡的冷清局面,“模糊文体”、“跨文体写作”、“无文体写作”、“凸凹文体”等新概念层出不穷,但结果却是坚守原有文学理念的《收获》《当代》《十月》《中国作家》等杂志仍然保持了强劲的生命力,而试图走新锐路线的《北京文学》《小说家》《湖南文学》《当代作家》等杂志既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底蕴,也无法在新生代读者群的争夺中,与影视、网络等新兴文化媒体抗衡,逐渐走向衰落。
2.文学传播的商业化导致人文关怀淡化。消费主义的盛行是文学价值认同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性变化。”[3]传统的以人文关怀为内核的“文以载道”、“以文会友”的文学传播方式,在消费社会被同化为一种“物”的生产与交换,成为商品流通的组成部分,“在后现代主义土壤上成长的网络文学从精英书写和宏大叙事中突围,以自娱娱人的消费逻辑置换了承担性审美观念。”[4]另一方面,网络世界的“草根性”、“求新求异性”,让文学的人文关怀、伦理取向逐步衍变为“保守”、“说教”的代名词。例如前些年80后作家韩寒和传统文学评论家白烨的“骂战”,便可以看成是“传统批评”对阵“网络人气”的标本。而以“卖身救母”、“南京老太太”为代表的一系列网络事件,更是将人的道德关怀“制造”成一种“商业卖点”。最后这些事件的真相大白,进一步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
因此,人文关怀的隐退和商业利益的上位,似乎成了网络时代文学传播的理所当然。众多文学创作者和文化公司,更倾向于从经济效益角度,而不是人文价值、社会效益去权衡、策划文学传播的价值取向。其中,畅销书的热销便是典型案例,例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作品热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媒体炒作。更有甚者,比如所谓的“美男作家”、“玉女作家”,更是赤裸裸地把文学传播的商业噱头推向极致,不但以制造标题来刺激读者低级感观欲望,如《第一次亲密接触》《今夜,你留下来好么》《乳房》等,甚至还在封面附上作者的艺术照以推波助澜。
3.文学媒介的数字化导致价值立场虚化。“网络媒介改变了传统文学的存在方式,突破了“语言艺术的局限,减少了对语言媒介的依赖,实现了符号载体的‘脱胎换骨’。”[5]在这里,通过文字解读和经验还原而获得的间接性形象,已经让位于图文兼容、音画两全、声情并茂、界面流转的电子快餐。比如网络小说《火星之恋》,作者在叙述一个爱情故事时,不断插入音乐、图片和音像媒介,并伴有梦幻般的音乐,这与单纯的文字表达在创作技巧、构成方式和欣赏效果上已有很大的差别。
网络时代文学媒介的数字化转型,虽然在表面上给文学表达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但也存在着以技术智慧代替艺术规律,以工具理性代替价值理性的深层次风险。网络写手宁财神说:“以前我们哥几个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而写,最后得出结论: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而写,为写而写,为了练打字而写,为了骗取美眉的欢心而写。”网络时代的文学工具性倾向,导致了“实用主义”、“相对主义”的甚嚣尘上,让原本可以让大部分民众心灵愉悦、受到启发的文学作品,日益脱离文学的“大众性”,成为只供少数人把玩的玩偶。
4.文学交流的虚拟化导致身份认同异化。虚拟性是文学本有的属性之一,但网络文学的虚拟性不是将虚拟看成进入、了解现实的通道和参照,而是为虚拟而虚拟。他们不追求历史的真实,不重视对过去生活场景逼真的描绘,而是将其当成主观情感和幻想的实现。
此外,网络文学通过给所有人提供平等参与作品的权利和平台,使文学的这种虚拟性具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近年来兴起的穿越小说、架空小说、玄幻小说、新历史小说、新军事小说、幻想类小说,因其对现实的任意解构、拼贴,对主观意愿的刻意张扬和渲染,以及与读者广泛的交流互动,迅速聚集了大量的铁杆粉丝,掀起一股股文学热潮。《星期日新闻晨报》的记者曾问《鬼吹灯》的作者张牧野:“看了《鬼吹灯》后,对盗墓的过程、墓穴的描绘、骇人的气氛印象很深,你是怎么写出来的呢?”他回答:“哪有什么累积呀,全是我编出来的呗。”“对我而言,自己也不清楚下一章会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情况,许多都是即兴发挥,这是创作过程中很大的乐趣。”
网络时代的文学交流虚拟化及无约束的“自由无限性”,让文学更多呈现出一种欲望狂欢的态势,让人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阴暗面得以充分爆发,从而导致主体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分裂,使网络文学参与者迷失本真身份,失去自我意识。近期来,随着互联网生活向现实生活的日益渗透,以往只在网络世界中表现突出的“叛逆”、“另类”、“颓废”形象,也日益走向现实,如“芙蓉姐姐”、“凤姐”、“小月月”等网络事件,其背后就有身份认同异化的原因。
网络时代文学价值的认同难题,是信息社会思想、价值多元化的产物,也是文学面对时代转型的一次深刻调整与蜕变,要让这一问题得以最终解决,没有一劳永逸的现成答案,而必将是一个动态、复杂而微妙的过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变革的途径。
1.积极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是当代文学价值认同混乱的直接原因。因此,加强对网络文学的监控、管理和服务,使之既能增强文学的蓬勃生机,又能生产出大量贴近现实,接近群众,品味高雅的文学精品,是当代文学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
一是加强对网络文学的运营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将网络文学的版权问题、垄断问题、分级问题、评价机制等纳入管理视域。二是要积极提高网络写手的文学素质和写作水平,引导他们从哲学、历史学、美学等角度加强其自身的修养和理论水平,并鼓励他们深入生活,增加生活的积淀。三是促进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目前,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基本上是两个阵地、两套人马,互不买帐,甚至相互敌视,但其实二者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本着求同存异、诚恳谦虚的心态加强交流,就一定会有新的体验。
2.挖掘弘扬经典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网络时代的浮躁之风盛行,是文学价值认同困难的重要外因之一。要治愈人们日益浮躁的内心,书籍,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是最好的良药。据相关调查,我国近年来书籍阅读率一直在下降,目前已经低于50%。因此,大力弘扬读书之风,重新挖掘经典作品艺术内涵,也正是走出文学价值认同困境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是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倾斜、媒体支持、公共文化机构支撑,让经典文学作品从出版发行到传播引导,都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气。二是切实加强和改进经典作品阅读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一个知识积累的基础,但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让我国的学校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很多学生不但没有通过学校教育培养起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反而因为“别有用心”的机械解读而对经典作品产生了厌烦情绪,转而将精力转向能在短时间里激发起兴趣的“非主流文学”,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三是创新网络渠道,促进传统文学与新兴传媒的结合。
3.拓展批评视野,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学批评新标准。众所周知,作品和评论是文学飞翔的双翼,二者缺一不可。当前文学批评现状不理想,清晰地凸现出信息技术背景下文学理论界和创作界的集体困惑与焦虑。随着网络文学的日益发展,建立新的批评标准非常必要。
首先,建立批评家、作者、网站编辑、读者四方联动机制,改变传统批评界与作者、网站编辑、作品的断裂和隔膜的现状。其次,将传统批评与在线批评相互结合。三是要积极改变理论评论的粗放化模式。因为网络时代不存在能一网打尽的批评理论。这就要求文学理论批评者们,要以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态度,深入具体的作品,找准研究的方向,加强交流和互动,分层次,分体裁,既兼收并蓄,又有的放矢地开展批评活动,促进文学理论批评“细化时代”的早日到来。
[1]马季.网络文学:直逼文学价值认同断裂的现实[J].南方文坛,2010(4):23-25.
[2]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J].文艺研究,2004(1):15-20.
[3]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4]薛胜男.网络文学的审美倾向对高职大学生审美观的影响与对策[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46-148.
[5]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盛宴背后的审美伦理问题[J].探索与争鸣,2009(8):21-23.
Dilemma and Solutions of Literary Merit Recognition in Internet Era
YANG Jia,CHAO Jinwen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 Publicity,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Changsha,410205,China)
In internet era,the overflow of internet literature has made our aesthetic ability obtuse.Commercial model of literature distribution has reduced the importance of Humanism.The digitalization of literature media has shaken our value stands.The virtual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has led to the alienation of identity recognition.All the changes mentioned above have caused our perplexity of recognition of literary merit.The effective solutions for the recognition dilemma are also concluded,such as guiding internet literature to sound development,exploring and promoting the artistic valu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works and establishing a brand-new standard of literature criticism.
Internet era,literature merit,recognition dilemma
I206.7
A
1674-117X(2011)03-0077-04
2010-03-11
湖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媒介嬗变下的当代文学发展态势研究”(08C482)
杨佳(1979-),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商学院助理研究员,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研究;
巢进文(1980-),男,湖南汨罗人,湖南商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黄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