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14062) 怀德兴
华东师大熊川教授认为,理解教育主要是三句话:“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这三句话高度概括了理解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我认为,理解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为教育的成功是建立在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和师生情感交流基础上的。只要我们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做到“理解学生,教在心灵”,我们就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心灵之桥,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更加和谐宜人,更加精彩高效。就初中地理教学而言,“应试教育”的思想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一些学生的地理学习态度,不少学生把地理作为可有可无的“副课”。因此,我们更要多了解学生的学习心态,多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多做沟通“心灵”的工作,这样才能真正让“理解”融入课堂,使教学走向高效。
所谓自尊心,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社会和他人尊重的积极向上的心理体现,它可以成为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尊重学生自尊心是师生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就要善于用科学的激励方式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学习的心态,树立起地理学习的自信心。一般来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与老师的教学会配合得比较密切,老师也容易与他们进行沟通和理解。这些学生往往学有余力,我们要尽量满足他们学习上的更高需求,保护他们向课本外拓展知识的积极性。而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多给这些学生参与活动和回答问题的机会。我们可以特意为那些学习有困难但自尊心较强的学生设计一些能够很快在课本上、地图上找到答案的问题,或者改变“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课堂提问模式,采用“讨论交流”等学生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整他们的学习心态,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在初一地理第一课“与同学们谈地理”的教学内容中,课本例举了“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和“日本人爱吃鱼”等四个例子让学生思考它们与地理的关系。我采用“读图—讨论—交流”的活动形式让大家寻找结论。当有的同学给出了“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是由于服务员为了方便晾晒被子”和“因为屋里住不下才挤到房顶的”等答案时,我并没有简单地给予否定,而是从保护他们自尊心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启发诱导:“如果这里经常下雨或者天气很冷,还能不能把床铺安排到屋顶上?”最后使同学们得出了“气候炎热干燥”的正确答案。其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是平等的。一些所谓的“差生”,有的是因为主观因素造成,有的可能是一些客观因素造成,还有些也许就是受到了一些无意识的“不公平”待遇而使自尊心受到伤害所致。对这类学生,首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当他们取得一点成绩和进步时,我们可以多给他们一点掌声和喝彩声。教师在课堂上每一个宽容的眼神,每一个赞许的微笑,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他们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当然,尊重学生自尊心不是不要批评和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我们要以关爱之心加以严肃的批评教育,但这样的批评应该是耐心和善的,是和风细雨式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多看学生的长处,才能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才能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理解,使学生的自尊心变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根本的属性,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说,理解教育的关键是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让他们在这个氛围中自觉主动的学习。一般认为,自主性是主体性的核心。教师在理解学生,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以达到促进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和主动发掘自身学习潜能的目的,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学科学习的主人。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一言堂”、“满堂灌”和“填鸭式”等情况还是时常可见,这些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获取由老师嚼得很细很烂的已是淡然无味的现成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情绪将受到严重约束,求知欲望也将受到严重压抑,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无从谈起。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组织好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把“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输方式变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间的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的教学信息的传输和反馈方式。这样,就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并自觉体现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较好地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以初二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流向的影响”这一内容为例,我们可以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结合已经学到的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理知识,思考海洋水汽进入我国内陆的有利性和我国许多大河东流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提出“假如我国的地势不是西高东低,而是东高西低,那么会对我国的气候和河流流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假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进一步激发起他们对这一问题自主探究的兴趣。这样, “我国大陆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和“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等这些地理知识就可以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后获得,同学们可以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用辩证的观点看,差异是每个个体之间的客观存在。“树叶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手指伸出来有长短”等都是描述自然界差异性的最为通俗的语言。初中生还处在身体的成长时期和知识的学习积累初期,差异的存在和变化是绝对的。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年龄、阅历、生活环境、学习基础、学习成绩、接受能力等方面也都有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和要求不同的学生,而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中尝试成功。
其实,在我国早就有人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积极倡导并十分重视因材施教。此后,世界各国教育界也提出了不少“个别化教学”模式。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个别指导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个人教学计划”、美国匹兹堡大学“个别规定教学模式”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的理论”等都属此类。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这种研究已经从各种个别化教学策略研究转向了学生个体差异与教学效果关系的研究,并取得新的进展。在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在现在班级授课制的模式下,地理课堂教学的“分层次”要兼顾两头学生,特别是要重点关注学有困难的那部分学生。要制定出处于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教学的设计要做到分层次、有梯度。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情况。我们可以按照学生学习情况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指导他们进行“互助式”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练习和作业,除了根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控制好每次的数量外,特别要注意课堂练习难度的层次性选择,一般可以把练习分为基本题、较难题、难题三个层次,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基本题”可以要求人人独立完成,“较难题”可由小组合作完成,“难题”可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选做完成,然后和本小组的同学一起进行探讨研究。对少数在课堂上确实无法完成的难题也可以在课后由老师指导后完成。实践证明,这样的分层次教学活动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这样的课堂练习学到知识。
《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告诉我们善于学习的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们还常说:“授人鱼,仅供一餐;授人渔,则享用一生”。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此可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科学指导也是我们实施理解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过去的一些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较多地注意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不但影响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影响了学生地理能力的提高。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经历较少,学习经验不足,小学阶段又不开设地理课,所以不少学生在初一开始的时候会对地理课感到陌生,更不知道如何学习。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加以理解,并在初中地理教学起始时就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
1. 要指导学生学会看书自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奥苏贝尔一语中的,切中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我认为,在教师讲解新知识前组织学生读书自学是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和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还可以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我经常在课上让出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本课的教学内容。自学前,老师可列出自学提纲或出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亦可让学生通过自学列出重点,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讨论或讲解解决这些问题。
2. 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观察思考是一种重要的地理能力,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自己身边的地理现象,并通过观察得出地理结论。如初一地理教材中“地球的公转”活动内容第2题,该题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一年四季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以加深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这一内容的理解和认识的题目。虽然这一问题较有深度,但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答案。首先,我让学生通过讨论知道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和区别正午太阳高度的常用方法,接着又启发他们列出平时观察到的“冬季的中午站在阳光下人的影子长”、“冬季的阳光能够照射到家里的阳台和上课的教室”等现象,从而得出“冬季中午的太阳高度低一些,夏季比较高一些”和 “一年之中当地夏季白昼的时间长,冬季白昼时间短”等正确结论。
3. 要指导学生学会读图用图。“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这句话充分证明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更蕴含于各种各样的地图之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只要指导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起他们良好的用图习惯,就能够使他们在读图用图的过程中学到所需要的地理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学生读图时,要注意读图顺序、注意重点、仔细全面,并做到书、图结合。要善于从地图中学习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以初一地理第三章第二节中“气温的分布”内容为例,虽然正文的文字内容不足5行,但却附有等温线图、气温的垂直变化图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等3幅插图和2道活动题。我采用了“分步自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图用图,先让学生通过自学知道什么是等温线,影响气温分布的3个因素(纬度、海陆、地形)等基本问题,然后再指导学生解决“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等问题。这样,不但使他们通过地图学到了气温的分布等有关知识,还学到了获取地理知识的正确方法,提高了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