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鸥 赵志明*
在学校设置地理课程,我国始于清朝后期,清代以后,地理学科教育逐步从其他学科分化,地理教育开始变得清晰和明朗起来,地理课程、地理教材和地理教学方法也慢慢拓展,地理教育不断从大教育中汲取营养,形成相对独立和成熟的学科教育系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的建设经历了从探寻地理教育的新定位,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被摧毁,再到重新建立有序发展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曲折历程。我们从地理教科书建设六十年这条曲折发展的道路中看到了地理教育不停歇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十七年是我国地理教育重新定位和地理教科书的全面探索时期。历经几番变革,我国的地理课程及其教科书的建设逐步系统化正规化。
1949年到1952年期间,也就是在地理教学大纲未颁布之前,主要是沿用了解放前的学校地理课程体系,较多地使用了解放前出版的地理教科书的修订版。如在1950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表中规定小学地理教科用书有: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委会修订的《高级小学地理课本》,山东省教育厅编审室编《高小地理》,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编《高小地理》,关东公署教育厅编《高小地理》,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教育部编《高小地理》等。而全国各地采用最多的小学地理教科书是华北的《高级小学地理课本》。规定各地初中地理教学可从表中列出的7种中学地理教科书选用,分别是:曾次亮编《初级中学本国地理课本》,陈原编《初级中学外国地理课本》,陈光祖、蔡廸编《本国地理》,田世英编《开明新编初级本国地理》,陈光祖、蔡廸编《世界地理》,教育研究室编《中级世界地理》,张思俊编《地理》。高中地理教学可从表中所列的4种教科书中选用,分别是:田世英编《高级中学自然地理课本》,王成祖编《本国地理》,虗衬禾、陈尔寿编《新世界地理》,丁绍恒、盛叙功编《高中外国地理》。最后两本作为参考书和修订本参考书。【1】
由于受到建国初期全国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热潮的影响,引发了一场对地理教育定位问题的争论。这场争论主要矛头指向已出版在各校使用的地理教科书。点名批评了建国初期几种常用的地理教科书,认为应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重新编写符合新中国的教科书。此时,即便是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也因所修订和选择的地理教科书不符合马列主义思想而受到了尖锐批评。1950年4月30日,负责中小学教科书选定及修订的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在各方批评之下,委托金灿然执笔撰写了《中学地理教本中的几个政治思想问题》一文,于人民日报上发表。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特别撰文说明,由金灿然撰写的这篇文章作为“我们的工作检讨”,希望地理教师在教学时批判地使用旧教本。此文代表了重新定位地理教育的广泛的社会需求,文章以批判现有教科书的形式,系统论述了马列主义地理教科书的各方面要求。同时对地理教育作出了新的定位:“地理科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有力武器。”这对以后编写新的符合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地理教科书起着指向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地理教科书的多次修订、新编基本都以此文为指导。此文发表后,相关的出版机构纷纷公开发表检讨。可以说,50年代初期对地理教科书的全面的政治意义的批判,意味着后来地理教科书的政治化倾向的强化。
进入1953年,在全国学习苏联的影响下,地理教育也走入了全面苏化的时期。苏联的普通教育理论和方法,深刻地影响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的发展。1953年,新中国第一部地理教学大纲颁布,此后半个世纪我国以教学大纲取代了课程标准。在地理课程的设置上,积极学习苏联经验,改变了小学、初中、高中三循环的模式,首次将其作为一个系统考虑。随后,第一套全国统编的地理教科书出版。编写人员均系人民教育出版社约请的或本社的专职人员,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编教材。初中地理课程设置与建国初期有所不同,开设有自然地理、世界地理和本国地理三科,高中开设中、外经济地理,同时课时比重也有所增加。几乎所有的中学地理教科书都由苏联地理教科书翻译或改编或参照编写而成。整体而言,此阶段的地理教科书倾向注重学科的知识性。
进入1958年,地理教育开始频繁变革。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决定》,9月,教育部发出通知:“今后各地可以自编教材,教育部不再颁发教学用书表。”新中国第一次各地自编教科书的高潮到来了。不久,教育部又统一了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到1966年,在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时数上,变动频繁,特别是中学地理课程,举棋不定。这一时期逐步形成了地理教科书编撰体例的 “总-分”模式,即先讲总论,再讲分论。这种从整体到部分的地理知识呈现体系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但这种编撰模式侧重地理知识的叙述,容易导致知识信息过多,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地理教科书偏重于自然地理,以区域地理内容为主,同时也比较重视经济地理。在课文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文多图少,侧重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对学生地理应用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这一时期的乡土地理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1966年到1976年间我国掀起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2】它由文化教育领域的“批判”开始,彻底否定了原有的学校课程体系。原来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当时全国中小学既无统一的学制,也无统一的教学计划,而是各地为政,各行其是。所谓敢闯、敢干、反潮流、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的时代主旋律使我国中小学的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政治运动、生产劳动等任意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课程内容极端政治化、活动化、庸俗化、自由化。与此同时,17年以来编写的教科书也被污蔑为“封、资、修”的大杂烩,中小学地理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地理教科书建设中刚刚建立起来的有序状态被打破。
在十年内乱中,地理课程削减了课时,“地理无用论”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中小学地理课程已处在可有可无的地步。由于地理课程的设置全国各地各自为政,情况不一。各省市编辑出版地理教科书也各有不同。就小学阶段而言,大部分省市把地理学科合在《科学常识》或《常识》课内,有的省市把地理学科作为一部分单独成册。有的省则不单独讲地理分册,而是作为一册的部分章节简略介绍。就中学地理而言,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中学在初中设一年地理课程,每周2课时,授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各省市一般都编有中学地理课本,一般讲授地球和地图、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三部分,统称“地理”。也有的省市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分开单独成册。
这一时期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的封面设计风格凸显了政治与革命的色彩,各省市的中小学地理课本的封面上,都印有领袖毛泽东或工农兵学习毛主席语录的图案,基本上是红彤彤的底色。教科书内容大量缩减,基本局限于区域地理知识和地图训练。各地自编的中小学试用地理课本中普遍充塞着毛泽东语录、最高指示等带有政治色彩的元素,夹杂着大量的空乏议论和形势变化的材料,削弱了地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突出政治、突出生产实践,具有浓厚政治斗争色彩的材料大量进入地理课本,使地理教材在内容上光怪陆离。
从1976年到2000年,我国地理教育重新进入了有序并进一步探索的过程。先是恢复了“文革”被破坏的中小学地理课程,使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走向有序。随后,在义务教育的实施中对地理课程重新调整,地理教科书的编撰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1977 年5 月间,邓小平在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问题时指出:“抓科学技术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同年8月,邓小平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他在讲话中提到要重视中小学教育,“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3】此时国家逐渐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小学教育进入了重建恢复阶段,呈现中兴的局面。在中小学地理教育上,首先重建了初级中学地理课程,小学只设常识,历史、地理不单列,后又逐渐恢复小学和高级中学地理课程。1986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小学地理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地理课程得以全面重建。
在地理教科书回归有序的过程中,首先重编了初中地理教科书。文革结束后的第一套地理教科书——全日制十年制初级中学地理课本的编写与教学大纲的编写基本上是同步的。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相应的地理课本于2月开始陆续出版。小学和高中地理教科书的出版晚于初中。198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小学地理教学大纲》是文革结束后首个小学地理教学大纲,首次提出了地理教育要“认识家、认识祖国,认知世界”,要从“生动具体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状中”出发。实际上,该大纲思想早已体现在已出版的两套小学地理教科书之中,即1981年出版的五年制小学地理课本和1984年出版的六年制小学地理课本。可以说,这个教学大纲是在不断使用修订地理教科书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1986年地理教学大纲颁布之后,并未出版新的教科书,而是修订再版了1984年出版的六年制小学地理课本。高中《地理课本》试用本,根据教育部1981年4月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编写,于1982年出版。
1986年4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8年,国家教委根据“义务教育法”制订并颁布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大纲(初审稿)》。1990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出版,在全国部分省区市实验。1992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共24科教学大纲(试用)》。 1993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新大纲重新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一年级(“五四”“六三”两种学制)的各个学科的教科书,开始供应全国。义务教育中,小学阶段的地理知识,综合到小学社会课中,取消了地理单独设科;在《义务教育三年制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地理》的基础上,修订出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和四年制初级中学地理教科书。根据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实验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编写出版了高中地理(含必修和限选)》,供山西、江西、天津两省一市高中一年级试验用。2000年根据修订大纲,对教材做了修订,扩大到全国十个省市继续试验。
这一时期的地理教科书总体上正在逐步摆脱纯地理知识的传授和地理原理的阐述框架,而是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培养合格的公民的需要出发,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对他们的终生学习发展有用。但这些教科书在使用过程中仍然有一些不足,如教师普遍反映教材内容深、难、重,选材及编排不太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地理教科书中的实践活动环节不能很好的落实等。
在2001年开始实施的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从课程性质到基本理念、目标体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程标准还为地理新教材提供了编写建议。由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自2001年在部分省市实验,进入课改实验的地区必须选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而对暂时没有进入课改实验的地区,教育部重新修订了课程计划与教学大纲,使用根据修订大纲编写的地理教科书。因此,这一时期出版的有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根据修订的教学大纲编写的地理教科书。
在2001年实行的课程改革教学方案中,小学不再单独设置地理课程,地理内容融进《科学》与《品德与社会》等课程之中。初中实行两种课程方案:一是单独开设地理课,二是开设综合性的初中《科学》和《历史与社会》,地理内容分别包含在这些课程之中。大多数地区仍然实行单独设置地理课程的方案。
7~9年级的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为了体现地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课程标准对学习顺序不作规定。这既给教科书的编写以自由的空间,又增加了编写的难度。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地理教科书,截止2009年有7种经审查通过,包括广东人民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星球地图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地理教科书。到2009年,一共出版3套《历史与社会》、4套《科学》(7~9年级)教科书。
高中阶段设置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和融合;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等七个模块组成。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高中地理教科书,一共4套,包括:湖南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等出版的高中地理(含必修和选修模块)。这几套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教材围绕人地关系逐步展开,选修教材则注重突出各自的特色,而且普遍比较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都配套开发了教师教学用书、地理图册、地理教学挂图、地理课外读物、多媒体资源库等教学资源。
从2001年我国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教科书制度的开放给地理教科书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舞台。与以前的地理教科书相比,这一时期的地理教科书在体系的构建、内容的择取、知识的呈现方式等方面,侧重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个性发展出发,内容的编选突出时代感,多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在知识的呈现上图文并茂,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活动的设计,形式多样,图文并茂,有些图片非常精美,令人赏心悦目;教科书试图突破前一时期侧重“知识本位”的特征,转而把重心放在“三维目标”的实现上。
【1】参见《一九五○年秋季中小学教科书用书表》
【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5.
【3】《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