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750001) 王跃华
宁夏自2006年进入高中新课程以来,广大地理教师努力改变地理教学大纲指导下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念,探索和实践课程意识下的教学设计,很好地推进和深化了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但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些地理教师学科意识过于浓厚,课程意识难于落实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之中,穿新鞋走老路。本文主要呈现高中地理教师在学科意识下教学设计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课程意识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思想和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由此可见高中地理课程是构建在高中地理学科基础之上的,高中地理课程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为培养现代公民打下基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主要关注的是地理学科,过分强调地理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为“学科”而设计的,而不是把学科看作“课程”,并作为课程来设计的。着眼于“学科”还是着眼于“课程”,体现了课程理念和实际操作的重大差异。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科意识、学科能力比较强,而“课程意识”淡薄,“课程能力”缺损。学科一旦进入课程领域,作为学科课程,强调的是学科对学生的教育价值。没有学科意识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但只有学科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的教师很难成为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
地理课程意识是地理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是地理教师在思考和处理地理教学问题时对地理课程的一种整体认识和反映。它包括教师对地理课程目标、地理课程内容、地理课程价值等方面的基本看法,并由此形成的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课程意识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课程主体意识、课程资源意识与课程创新意识。“以人为本”是高中地理教师地理课程意识的核心。
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地理教学设计是在明确的教学设计理念指导下,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地理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环节: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分析学生地理学情、确定地理教学目标、组织地理教学内容、选择地理教学方法(包括地理教学媒体)、设计地理教学过程以及进行地理教学反思评价等。课程意识下和学科意识下的教学设计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课程意识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高中地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质量和水平。从学科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追求。
1.依据学科本位确定教学目标,认为教学的重点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去实现这个目标,这就是有效教学。
原因:对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不明确。
例如在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内容时,有的教师确定了与大纲知识要求相一致的教学目标:“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在这一目标下,要求学生要完整地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这在难度选择上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距离较远,多数学生达不到目标要求。
2.在地理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作为教学设计的唯一资源。
原因:课程资源意识淡薄。
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到位,窄化课程资源,把教材看成是教学中至高无上的权威。认为教材既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依据,更是考试评价的依据。教师的职责就是将教材内容清晰地、有条理地、深入浅出地再现出来,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记住”教材内容、“理解”教材原理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3.将讲解法作为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主要是代替教师讲解,代替板书,甚至代替学生的思维。
原因:学科本位下对教学活动意义的认识误区。
学科本位往往追求功能的最大化,通俗的说法是“多教总比少教好”。而“多教”的捷径就是“讲授”。教师是整个课堂的灵魂,学生则是听众,听明白记下来就可以了。为了达到多讲知识点、多讲练习题、让学生多记笔记的目的,多媒体课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对高中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的理念不完整的解读。
4.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是教师教的过程,教的过程主要是将知识分步设置目标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然后设置反馈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
原因:主要是课程主体意识欠缺。
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为教师怎么教做流程设计。把知识点的传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理解知识并巩固记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全部围绕知识本身,教学过程设计以教师如何呈现知识为主旨。
5.地理教学评价以学生掌握“双基”的程度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原因: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认识误区。
1.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首先关注的应是目标本身是否合理,如果目标本身不合理,那么即使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实现了这个目标,也是低效或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
课标的内容标准是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基本要求,教师应依据这一标准,针对学生具体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以及课程的性质和理念,确定合理的三维目标。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这一目标可能都是不同的。例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标的内容标准表述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我依据课标、对“大众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理解和生情等,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使学生记住大气受热的完整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和地表把热量传给大气这三个环节,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两个作用;学生要能够自选或运用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学生要能够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
2.在地理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与开发多种课程资源。
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要求教师:一是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在对教材的处理方式上,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教材。二是利用与开发多种课程资源。要求教师利用并开发教材以外的文本性、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平台。如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节中,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中各环节和各过程数量关系,更好地解释与大气受热过程有关的自然现象,可使用“全球热量平衡图”与学生一起分析。还可就学生感兴趣的与大气受热过程有关的自然现象,找出学生的原认知,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的突破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
3.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将讲解法与探究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课程意识强调教学行为的功能发挥一定要置于学生的整个活动结构当中来考察,教学行为的功能应该是恰到好处,而不应该是最大化。为实现这样的教学行为的功能,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信息技术不完全等同于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信息技术,它的主要作用是营造学生自主和合作探究的教学环境。例如在介绍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环节时,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提出假设】多媒体图片、动画呈现大气受热过程的两种假设:
假设1:太阳辐射——大气吸热增温——再加热地面
假设2:太阳辐射——大部分通过大气——加热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增温——大气再将吸收的部分热量返还地面(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述)
【过渡】我们知道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板书强调),太阳能是如何转化成大气的热量呢?哪种假设是大气真正的受热过程呢?为了完成探究任务,我们先学习有关概念。
【讲授、复习相关概念、原理】略。
【提出探究问题】
1、两种假设中近地面大气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哪种假设与实际近地面大气的温度变化相符?请说明理由。
2、两种假设中近地面大气主要是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增温还是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判断哪种假设与实际近地面大气的受热状况相符?请说明理由。
3、做出判断后(假设2),请对照大气受热过程示意简图和教材中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环节的描述,总结出大气受热过程的各环节。
【组织学生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时间7-10分钟)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对课程意识下教学行为功能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解。
4.教学设计中设计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和学为一体的过程,其中学生的学是中心。
学生和教师都是课程的主体,主体意识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切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主体发展的要求,选择、处理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设计的教学过程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为学生学做准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追求有效、高效和长效。教师应发挥专业自主权,将自己有益的人生体验和感悟、独特的有价值的经验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之中,不断创造课程实施的新经验,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如上一个问题中呈现的探究活动过程就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设计指导思想。
5.地理教学评价除了关注学生“双基”掌握的程度外,更为关注的应是学生的继续发展。
课程意识也关注学生“双基”掌握的程度,关注学生考试成绩,但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全发展。教学改革的真正意义之一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节中,教师在“教学评价”这一教学设计环节中,除了设计了“双基”检测题外,还设计了这一问题:“现在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就是全球变暖,它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请用今天所学的原理分析我们能为延缓全球变暖做些什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意愿,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