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天一中学(214101) 肖 明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善教者,必善问。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可见,课堂提问是何等的重要。那么如何使课堂提问更加有效呢?地理上讲到节水技术时有一种叫“滴灌”技术,其实在课堂提问中,我们可以借鉴“滴灌”的技术,使我们的课堂提问更加有效。
滴灌从节约水资源的角度出发,要求关注水滴在植物的什么部位才能最大程度的被植物吸收,从而发挥出水资源的最佳效果。换言之,要把珍贵的水资源滴在关键部位。那么,我们在课堂提问时是否也应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的这个问题对哪部分学生最需要、最有帮助呢?从而在提问时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提问。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如同蜻蜓点水似的点到谁谁回答。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提问难度过低的问题,不仅起不到训练思维的作用,相反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没有挑战性,索然无味,严重的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提问难度过高的问题,不仅浪费课堂时间,使得课堂节奏松弛,而且由于思维强度要求过大使得他们信心受挫,失去了对本节课本知识点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提问时应该关注到最需要的群体,因人而异,因人而问,让不同的问题在相应的群体学生中发挥最佳的思维效果。例如在讲到由于地球公转速度时快时慢导致两极地区极昼时间产生差异的问题时,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提问:“我们通常说南、北极点半年极昼半年极夜,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请问实际情况到底如何?”这样的问题要求学生要具有相当高的基本功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对优秀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启发是相当有帮助的,绝对能吊起优秀学生的“胃口”,他们也乐意接受这样的挑战,而且一旦成功内心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同样的问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需要把问题设置成几个小问题,一步一步深入下去:“地球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北极地区分别是极昼还是极夜时期?”“地球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由于速度差异的原因导致所经时间有何差异?”“这样的时间差异对于北极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的天数意味着什么?”“那么用同样的知识来思考南极地区的极昼和极夜情况又是如何呢?”这样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思维强度相对较小的问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易于思考,容易上手,随着问题一个个的解决也能最后到达目的地,而且在此过程中同样获得了成功。
为了节约水资源,“滴灌”技术在具体的灌溉时间上也有严格的要求。什么时候进行“滴灌”对农作物来说是最能吸收的最佳时间,给我们的启示是:地理课堂中提问时机要得当,要寻找提问的最佳时间。从教学的进程来看,一堂课中有几个关键时间需要我们教师借助提问的教学方式,或吸引学生注意力,或启发学生链接处,或化解学生疑难点。
课堂中总会有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应该有敏锐的课堂观察力,要及时发现并提问,通过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引到课堂上来。这里要注意的是出于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教师的提问语气不能太生硬太有目的性,最好不要让其他的学生发现教师的意图,而被提问的学生则在教师的提问和眼神中认识自己的错误。还有一种情况是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懈怠心理,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例如,在讲到“天气气候”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天气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秋天有雾的早晨,那天多为晴天,为什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是为什么?”一个个存在在身边的现实问题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从困顿中回到课堂中来。
当学生在思维发生梗阻,产生困惑,无法进一步深入下去时,教师不能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更不能无所作为,听之任之,视而不见。我们适时的引问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例如在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讲解时,有很多复杂的变式图,往往让很多学生产生困惑,无从下手。这个时候如果教师抓住该知识点的几个关键处适时引问,则情况会大为改观:“岩浆只能直接形成三大类岩石中的哪类岩石?”“所有岩石在变成岩浆之前要先变成三大类岩石中的哪类岩石?”抓住这两个问题,这部分知识将会迎刃而解。
很多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努力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解决了教学难点,往往会见好就收,戛然而止。殊不知,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思维异常活跃,兴奋点已经被彻底点燃,教师就应抓住这个难得的契机,趁热打铁,适时地追问,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散和发展,而不是去过多的关注教学的进度和完整性,因为我们所有的教学其最终目的都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我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就有过这样的尝试,例如在讲到自然带中雪线的分布高度规律时,正常讲解清楚受热量(纬度、季节、阴阳坡)和降水量的影响,雪线往往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就可以结束了。学生听得投入,似乎意犹未尽,于是我就抓住时机,进而追问下去:“如果有一座北半球的山脉,南坡是向阳坡,而且又是迎风坡,那么这座山的雪线是南坡高还是北坡高呢?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山呢?”“你能否来分析天山、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乞力马扎罗山这四座山的雪线高低并说出原因呢?”学生的求知欲已经被激起,课堂成了一片思维激荡的海洋。此时正好下课铃声响起,我走出教室时,学生没有一个站起来的,我分明感受到了“余音绕梁”,“课已完而意未尽”这种幸福的感觉。
“滴灌”技术中非常注意水资源的用量,力争做到农作物需要多少滴水,就给它多少滴。太少了农作物长不好,太多了又浪费水。事实上很多农作物如果水太多,对生长反而不利。地理课堂中教师也应该借鉴滴灌技术,掌控合适的问题总量。问题过多或过少,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问题过多,学生没有充足的思维时间,对于问题的思考必定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浮于表面,起不到训练思维的作用。另外,过多的问题,往往会使得学生产生思维疲惫,收不到很好的效果。甚至有些教师以问代讲、以问代练、以问代评,都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做法。问题过少,甚至一堂课从头到尾没有一个问题,不启不发,容易使学生陷入听觉的疲劳、思维的沉睡之中,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有些教师为了教学进度,放弃提问,也是不可取的做法。
问题教学离不开“提问”,如何恰如其分的进行课堂提问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我们要做教育教学规律的探寻者和掌握者,刻苦钻研教材教法,认真提高专业技能、敏锐捕捉课堂学情,才能真正达到“滴灌”的课堂提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