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地理社团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1-04-03 06:30江苏省沛县龙固中学221613任卫夏
地理教学 2011年9期
关键词:社团学生

江苏省沛县龙固中学 (221613) 任卫夏

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发成立的组织,学生自愿参加、自主结合、自主活动,它和以往的兴趣小组最大的不同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兴趣小组中辅导教师是小组的灵魂,是组织者、主导者,而学生社团则是一个全程由学生组织、主导的“民间组织”,教师在其中也起作用,至多只不过是“顾问”的角色。

成立学生地理社团,让它成为学生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第二课堂的想法,缘于笔者的一堂地理课。那堂课学习内容是“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体现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我根据手头资料指出,我们生活的龙固镇虽然是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但仍有7个少数民族。班上的几乎所有同学都惊诧地睁大眼睛:这是真的吗?我发动大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在社区中作个调查,看看都有哪些少数民族?他们的人数是多少?正好班上一位同学的家长是派出所的户籍民警,利用这个便利条件,他在派出所得到了龙固的少数民族的资料,并在第二天的课堂上给大家作了汇报,激起了同学们的更大的好奇心。我发现大家的兴趣很高,又进一步发动大家去探究:这些生活在东部汉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他们原来生活在哪里?他们或他们的先人是什么原因迁来龙固的?他们所属的民族有哪些习俗?他们仍然保留着吗?等等。当即,班级里就有好几个同学主动表示要利用双休日去搞调查、探究。他们根据在派出所得到的地址资料,在双休日对龙固镇少数民族同胞进行了探访,并于周一地理课上将成果和全班同学作了分享。看着他们几个因成功而兴奋、因兴奋而涨红的小脸,我脑中闪过一个念头,组织他们成立一个地理社团,通过社团带动地理教学。这样,以这几个同学为骨干的地理社团诞生了。

地理社团成立后,我最初给了一定的指导,例如,组织体系的建立、宗旨和纲领的确立、课题研究程序和实施方案的制订、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方法和技巧等等。之后,我大胆放手,让他们自主运作。他们为地理社团起了响亮的名字,叫“龙乡地理研究会”(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同时取本地地名龙固镇中的“龙”字),他们不仅制订了社团章程,还编辑了一份小小的内部刊物,将他们的研究成果随时进行展示。现在他们的社员已经遍布全校三个年级,成员有几十人。看到他们干得有模有样,我这个“特聘顾问”十分欣慰。

通过这个社团的实践,我感到学生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放手,他们可以创造出来各种意想不到的东西。他们研究出了龙固乡土地理的许多成果,有很多是我这个“顾问”也没发现的东西。例如,纵贯沛县西部在龙固境内注入南四湖的大沙河原来是古黄河的一条分支河道;世界最长也是最古老的运河——大运河,过去曾流经我们的家乡龙固镇的土地(现在在龙固还保留有几段古漕河的遗迹),只是后来由于黄河泛滥,多次将运河河道淤塞,运河被迫迁离龙固,向东北迁入南四湖中;他们还就本地的一些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例如,通过访问、调查、考证,他们得出龙固地区的现有居民有相当一部分是清朝末年从山东省嘉祥、巨野、成武等地迁来的“鲁民”的后代,另外一部分是这里的原住居民,到现在,这两部分的居民的风俗人情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别等等。他们的这些成果刊登在他们的内部刊物上,还在学校宣传橱窗上专栏展示。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关注。

通过实践,笔者对学生地理社团的建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学生地理社团建设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和教师工作的目的。然而,在我国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束缚,形成了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格局,这十分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纵观西方教育,尤其是美国,和我国教育大不相同。在美国,从小学阶段,就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生活、自主创造,而且极富特色。小学生做调查、查资料、搞研究、写论文、做课题、搞发明,所做很有点像我们国内博士、硕士的模样,这样的报道经常见诸于我国的一些报刊、杂志。对比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结论昭然:西方教育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这也就不难解释,世界上70%的专利出自美国;从诺贝尔奖得主数看,美国占了绝对优势;比较重大的、有突破性的成果,有很多是来自美国。中国要成为创新大国、创新强国,还有待于人才培养和制度的创新。

从上个世纪末,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目的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次改革成效有限,中国的教育如果不进行体制的深刻革命,很难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在当今这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动脑筋、积极行动,首先改变自己,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立足于初中地理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地理社团,让地理社团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第二课堂,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其次,学生地理社团可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地理学习热情。

众所周知,地理课是初中各门学科中地位低下、学生不感兴趣的一门课。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成就感往往是学生兴趣的最大的推动力,地理社团成立后,地理社团的成果使学生感到地理可以使自己对身边的事物有了进一步认识,自己通过学习地理会变得博学多才,成就感使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空前高涨,成绩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又一次以实践证明,素质教育和学生分数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键是看能否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能否抓住学生的最近成长点。

第三,地理社团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人是否能最后获得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智商,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商。参加地理社团后,学生的情商也得到了很大的开发,他们在成功中体会到了成就感,从而获得了自信;在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中学会了如何调动众人的和积极性,从而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调查研究及获取资料时又通过和方方面面人员沟通,提高了他们心理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工作,他们能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有机会较早地了解社会,从而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的思想更快成熟起来。

第四,地理社团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求实、严谨的科学精神。

在对本地的气候特征进行研究时,他们搜集到了一批民间谚语,对这些谚语的科学性进行分析时,他们提出了许多疑问和不同看法。例如,当地谚语中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指农历)”的说法,意思是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后,当地就可以结束春旱,进入多雨季节。并且当地民间有每年五月十三日,关公磨刀,磨刀水洒落在人间,人间就降雨的说法来解释这个原因。而如果过了五月十三日后,雨季还不开始、春旱仍不断持续的话,当地一些老年人还有拜关帝求雨的习俗。学生社团在查阅资料后认为关公磨刀纯属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原因是沛县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每年的雨带在公历的六月中旬前后移到这里,沛县地区就进入雨季,而公历的六月中旬,大致是每年的农历五月中旬,这就是“五月十三雨”的来龙去脉。学生们还提出,给我国东部带来降水的夏季风具有不稳定性,季风雨带并不是每年都那么准时到达,加之农历和公历的日期并不是那么固定对应,即并不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一定在公历六月中旬,所以“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说法,也并不十分科学严谨。

社团成立的几个月来,学生在地理与生活、地理与社会、地理与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成果。例如,本地属于南四湖水系,是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工程的所经之地,保护流域水质安全应是一切工作优先考虑的内容。在社团成员考察了龙固镇在昭阳湖畔建设的重化工基地后,心里十分担忧,对十几家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是否经过过环保达标测评、建设是否经过国家的批准提出了质疑。他们计划把他们的考察报告和对政府今后招商引资发展工业提出的可行性建议提交给镇政府,希望得到政府的重视。当然,这可能不会对政府行为产生多大的影响,但这些学生的勇气和社会责任感令人感动,值得发扬。

当然,学生社团需要各方面的关心、扶助。学生社团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这在高等学校里或许很是常见,但在初中,在各方面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初中,尤其是地理学科研究方面的学生社团是不多见的。我校的地理社团的成立和发展都处于摸索阶段,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发展的限制条件。例如,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业余时间过少;应试环境下,家长和社会的认可程度低;活动经费没保证(学生毕竟是没有固定收入的人群,为了社团活动,很多学生把积攒的多年的压岁钱、零花钱都贡献出来了。在活动中,他们不舍得乱花一角钱,大热天有的连一块雪糕都不舍得吃,着实令人感动),另外还有外出考察活动的交通、安全问题等。

任何事物都处于矛盾之中、运动之中的。实践证明地理社团在学生的成长中和终身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只要学生社团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好处,我们就要大力倡导、决不能因噎废食。希望学校、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都要关心教育、关心学生社团建设,为学生社团建设多出主意、多解决实际问题,齐心协力,努力探索出一条真正能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路子。

猜你喜欢
社团学生
缤纷社团
赶不走的学生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学生写话
K-BOT拼插社团
聪明的学生等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