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西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阴柔思想”在老子经典著作《道德经》中可以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因为全书共有十章提及了“母”、“雌”、“牝”等代表阴柔思想的词,其中“母”出现在第1,20,25,52和59章中,“雌”出现在第10和28章中,“牝”出现在第6,55和61章。这种雌性比喻的频繁出现,不仅在先秦典籍中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在全世界古代哲学与宗教典籍中也可能是唯一的。
《道德经》中的“雌”、“牝”、“母”等词汇的出现明显比“雄”、“牡”、“父”等词多,其“柔弱胜刚强”的寓意深远,不仅是哲学和方法论的主张,而且也似乎有着某种性别暗示或性别取向(刘笑敢2008:135)。通行的观点认为,老子哲学中的雌性比喻是古代母系社会或生殖崇拜的反映;如刘尧汉(1985:65)就从社会史的角度指认老子具有母系社会重女性的残余色彩:“道家典籍《老子》保持了原始母系制社会重‘母权’即女性或雌性的特点”(萧兵、叶舒宪1994:794)。但也有人认为老子的雌性比喻并非推崇雌性特点,而是强调阴阳同体、雌雄合一的理想(androgynous ideal)。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刘笑敢教授在《论〈老子〉之雌性比喻的诠释问题》一文中强调,《道德经》中的雌性比喻应该作为文化象征符号解读,而不应该作为实际的男女性别问题讨论。《道德经》之雌性比喻的文化象征意义可能对现代女性主义运动也有重要的挑战或启迪作用。老子对远古女性崇拜的继承,从宏观上看,表现为崇尚阴柔的哲学基调。老子哲学的重阴、尚柔、守雌、好静、崇俭、尚慈和谦下等基本特征,都是对女性特有的道德品格的哲学抽象,是对女性的处世态度和经验的概括和提升,表现了女性特有的温柔含蓄和独特的智慧。对于如何以他语正确理解和诠释老子著作中的雌性比喻、如何发掘这种比喻的现代意义、这种雌性比喻与当代风靡全球的女性主义运动是否可以发生关联或交涉等问题,学界似乎讨论不多。本文拟从《道德经》涉及雌性比喻的话语在英语中的译介来探讨译者如何从主体论的角度诠释老子的阴柔思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开始了“文化转向”,译界从哲学阐释学出发,对“译者主体性”等问题进行积极的审视,这些理论为文学翻译,特别是典籍翻译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广义上说,阐释学是关于文本意义的理解与阐释的理论或哲学。由于海德格尔等人的努力,阐释学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伽达默尔关于哲学阐释学的观点之一是:理解始于偏见,理解具有历史性。理解是主客体之间的交往,阐释并非是对文本的消极复制,而是一种“生产性的”努力,在主体的“合法偏见”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逐步揭示文本的真相,强调理解者的动态作用,就理解而言,作品的意义不可穷尽;斯坦纳(2001:2)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开宗明义地强调“理解即翻译,翻译即是解释”,为“什么是翻译的正确道路”指明了方向,提出译者要有一定限度的自由,紧跟作者的意思而不死抠字眼。因此,哲学阐释学对翻译研究颇具指导意义。
译者作为源语文本的操控者,无疑是活动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任务是使源语文本进入目的语文化中。其主体作用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译者对于源语文本的主观阐释。当然,这个阐释必须合理、适度,不能对源语文本进行随意的增删或改编;第二,译者对译语文本的积极构建。但同时译者也要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如译者所处时代,当时的文学传统、两种语言的特点及不同的文化和政治语境等都会制约译者。实际上,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些学者已经关注了制约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 1992)也曾提到赞助人、目的语文化的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都会影响译者主体性。
基于此,学界对“译者主体性”的界定如下:“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2003:22)。译者的兴趣、目的、知识、经验和艺术成就等构成其主体性。
由于老子哲学充满对于女性、母性及其生殖机能的敬畏,也透露出上古社会妇女及其生活隐秘的某些侧面,一些哲学家甚至认为老子是女性的哲学。“老子彻头彻尾都是女性哲学,因为老子讲母,讲婴儿,讲玄牝,讲水,讲柔弱,讲慈,讲俭,可说无一不与女人有关”(吴怡1981:83)。“老子对女性哲学的研究可谓淋漓尽致,这不仅体现于他对以女性为原型的道的法则的弘扬,也体现在他处世法则上对女性哲学的具体实践。老子在人生法则上默默恪守的正是被人鄙夷的女性品格,从而塑造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神秘的女性哲学。……中国文化是饶有兴味的,一方面中国是一个男权至上的国度,而另一方面几乎在所有的社会道德中人们又无不体现出对女性道德的倾慕,其中似乎也体现出女性人格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傅道彬1990:332)。就译者而言,他们只有读懂《道德经》原文,吃透作者的思想,才能在翻译时与读者和原作者进行真正的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道德经》的译者必须自己做选择,根据《道德经》的内容和风格、自己的翻译观等,来决定自己的翻译方式,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方法及表达方式。
这是一个主观能动过程。译者由于自身的文化意识、审美倾向、创造性与价值判断标准等的不同而在翻译中会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向译语读者表达他们所理解的老子阴柔思想。本文选用四位中外翻译大师——保罗·卡洛斯(Paul Carus,以下简称卡译)、亚瑟·威利(Arthur Waley,以下简称威译)、林语堂(以下简称林译)和辜振坤(以下简称辜译)——的译本来探讨他们所用到的翻译策略。
3.1.1 关于“母”
女性哲学首先体现为母性哲学,王邦雄先生(1983:19)认为“老子对母爱有深刻的体会”。《道德经》开篇首当其冲便大张旗鼓地对世人论道:“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因此我们首先来考查“母”字。“母”出现的具体章节为:第1章:“有,名万物之母”。第20章:“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25章:“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第52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第59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①根据著名老学家陈鼓应(1984)和饶尚宽(2006)的注释,“母”被理解为万物产生的源头和动力。如:“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这显然是讲宇宙万物的生成和起源,其功能和“道”的生成意义是一致的。但是,“母”毕竟还是比喻性的概念,不如“道”的概念更抽象普遍;然而“母”却有利于说明“道”的社会性特点,是“道”的文化性别(刘笑敢2006:517)。本文所选四个译本的译者基本上采用“母”的比喻性概念,故而在大部分情况下不约而同地将“母”直接译为mother.具体为:
第1章:“有,名万物之母。”
卡译:the nameable becomes of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themother
威译:the named is but themotherthat rears the ten thousand creatures, each after its kind.
林译:the named is themotherof all things.
辜译:the word Existence (Being) may be used to designate themotherof all things.
第20章:“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卡译:I alone differ from others, but I prize seeking sustenance from ourMother.
威译:But wherein I most am different from men, is that I prize no sustenance that comes not from theMother’sbreast. [此处威利加了脚注:i.e.theWay’s. The image may equally well be that of a child in the womb, “feeding on the mother”.]
林译:I alone differ from the other people, and value drawing sustenance fromthemother.
辜译:I am indeed different from them all, because I take the greatest interest in obtainingTao.
第25章:“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卡译:alone it stands, and changes not, around it moves, and suffers not, therefore it can be the world’sMother.
威译:without sound, without substance, depen-
dent on nothing, unchanging, all pervading, unfailing. One may think of it asthemotherof all things under heaven.
林译:silent, isolated, standing alone, changing not, eternally revolving without fail, worthy to bethemotherof all things.
辜译:silent and empty, it relies on nothing, moving around forever. We may regard it as themotherof all things.
第52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卡译:when the world takes its beginning, reason becomes the world’smother. As one knows hismother, so she in turn knows her child; as she quickens her child, so he in turn keeps to hismother, and to the end of life he is not in danger.
威译:that which was the beginning of all things under heaven, we may speak of as themotherof all things. He who apprehends themother, [此处威利加了脚注:Tao,theOne,theWhole], thereby knows the sons. And he who has known the sons, will hold all the tighter to themother, and the end of his days suffer no harm.
林译:there was a beginning of the universe which may be regarded as themotherof universe. From themotherwe may know her sons. After knowing the sons, keep to themother. Thus one’s whole life may be preserved from harm.
辜译:the universe has a beginning (Tao); the beginning functions as themotherof all things. If you know themother, you get to know her children (all things); if, while knowing the children, you keep themother, you will be a sage all your life.
第59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卡译:who has possession of the commonwealth’smother(thrift) may last and abide.
威译:but only he who having the kingdom goes to themothercan keep it long.
林译:and themother(principle) of a ruling country can long endure.
辜译:when there is theprincipleof governing the state, the government can long endure.
关于mother,《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1984:747)解释为1. female parent母亲;2. quality or condition that gives rise to sth.根本,起源。这些解释基本上与《道德经》中“母”的含义吻合,如“万物之母”、“为天下母”、“有国之母”中的“母”都与mother的第二个含义相应,所以几位大师都用了mother来译这几处“母”字。而“贵食母”、“得其母”中的“母”在字面上似乎更符合mother的第一重含义,所以它们也大多被译成了mother(甚至包括Mother’s breast);但细读之下会体会到这两处“母”的意蕴幽远,所以其译法在个别大师笔下有了别样的处理。
根据斯坦纳(2001:312)“信赖和吸收”的原则,这是译者理解并接受原文“母”的意思(根源)后,就将其移植归化到译语之中,用译语mother完整地体现原作的所有信息。四个译本中只有两处例外,皆出自辜译。其一为第20章:“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据陈鼓应(1984:145)注释:(贵食母,以守道为贵。母,喻道。食母,资养万物的道。)我和世人不同,而重视进道的生活。辜振坤在此处将“母”直接译为“Tao”,与威利在脚注中补充解释为the Way’s(即“道”)不谋而合。当然威利的脚注对于这种处理有更进一步的说明——feeding on the mother,强调此句的“母”还是侧重于mother的第一层含义。威利其实颇爱脚注,他对“得其母”中“母”的译法也采用了这种处理手法,体现了独特的个人见解。其二为第59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韩非《解老篇》(1982:194)在解释“有国之母”时说:“母者,道也。道也者,生于所以有国之术。所以有国之术,故谓之有国之母”。陈鼓应(1984:296)也将这个“母”解释为“譬喻保国的根本大道。”整句意思是:掌握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可以长久维持。辜振坤在此处将“母”直接译为“principle”.无论是“Tao”还是“Principle”都是译者理解原文之后想使读者靠近作者的一种处理,基本无可厚非;而其他译法其实也在自己译文中添加了一些个人见解。如林译在括号中标明mother即principle;而卡译中的“(thrift)”更是直接点明了mother的实际内涵。而依笔者之愚见,在此处笔者更倾向于将“母”直译为mother,并加脚注Tao or principle.因为中国哲学相信宇宙万物的根源和众多万物是连贯的,“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子”表示万物,因此老子哲学中“母”的比喻有利于说明道与万物的关系;而西方哲学认为万物的根源或本质与万物本身分属两个领域或世界,彼此隔绝(刘笑敢2006:517),故用mother来表达中国哲学中对道的文化性别的肯定,而加脚注Tao or principle来澄清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误读。
从四个译本对“母”字的译法上不难看出,几位大师对“母”字所含的阴柔思想基本上都用了mother一词来传达,仅有两处细微出入,证明了译“母”时的“和大同存小异”趋势。
3.1.2 关于“雌”
体现《道德经》女性哲学和阴柔思想中另一个常用字是“雌”。如第10章:“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和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康熙字典》(1995:1003)对“雌”的解释为:“雌,《唐韻》七移切《集韻》《韻會》七支切,丛音姕。《說文》鳥母也。从隹从此。《詩·小雅》誰知烏之雌雄。又《廣韻》牝也。《詩·小雅》以雌以雄。《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素雌註》索隱曰:素雌,猿之雌者。餘詳雄字註。又《集韻》《正韻》丛千西切,音妻。《集韻》牝也。《莊子·齊物論》猿猵狚以爲雌”。《说文解字》②认为“雌”,“鳥母也。从隹此聲。此移切”。从以上这些中国古代权威工具书对“雌”的解释不难看出,“雌”的本意为母鸟或母性的动物。北朝乐府《木兰诗》也有诗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说明雌是指母性的动物。
根据《新华字典》(2000:94)的解释,“雌”大意为母的,阴性的,跟“雄”相对;而《现代汉语词典》(2005:122)也将“雌”解释为阴性,女性。可见“雌”的含义已由最初的“母鸟”衍生为“女性”了。而陈鼓应(1984:99)将“为雌”解释为“守静”亦是由雌性动物的本性引申来的,是正确的释义。基于此种理解,四位大师分别用如下文字翻译了含“雌”的话语:
第10章: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卡译:opening and closing the gates of heaven, he will be like amother-bird,
威译:Can you in opening and shutting the heavenly gates play always thefemalepart?
林译:in opening and shutting the Gate of Heaven, can you play the part of theFemale?
辜译:when the door of Heaven opens or closes, can you remain inactive as afemale?
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卡译:who his manhood shows, and hiswomanhoodknows, becomes the empire’s river.
威译:he who knows the male, yet cleaves to what isfemalebecomes like a ravine, receiving all things under heaven.
林译:he who is aware of the male, but keeps to thefemale, becomes the ravine of the world.
辜译:though knowing what is masculine, you are ready to play the role offemaleand content to be a stream in the world.
上述第10章的译文中,除卡译外,其他三位大师都将“雌”译为female,说明译者并非被动、机械地接受并投射原文的信息,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解码编码过程之中,尽量消除文化差异,使读者贴近作者。而卡译为mother bird,虽与它的古文意相符合,却容易造成读者与作者神交时思想的缺失。可能这与卡译成文于十九和二十世纪之交不无关系,当时《道德经》刚刚介绍到西方,卡洛斯所能接触到的中文资料极其有限,因此他只能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义,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
至于第28章中“守其雌”的译法,卡洛斯也采用了与其他各位大师不同的处理手法。他将“雌”理解为womanhood—women in general或the state of being a woman(《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1984:1352),似乎未能准确表示“雌”的内在意义,译法有所欠缺。
与译“母”一样,几位大师译“雌”字时也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同一译法female来传递“雌”所蕴含的阴柔思想;而唯一的不同恰恰是“和大同存小异”趋势的又一体现。
“牝”是另一个引起中外读者无限遐想的、把老子女性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字。《道德经》81章中有3章共五次用到“牝”字,相比之下,“牡”字只出现两次,都是在与“牝”字对称时出现的。关于“牝”字的使用,最值得注意的是第6章以“玄牝”来比喻宇宙之本根:“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勤。”
《说文解字》(2006:29)中,“牝”为畜母,即雌性的鸟兽,现引申为女性、阴性。在神学家(萧兵、叶舒宪1994:556)看来,“玄牝”殆谓其为玄妙之女性。盖西亚原始女怪本为天地万物之本原,创世史诗称之为“大母”,又曰“产生天地之母”,其能力至大而智慧至高。马杜克吃其肉,始能将其智能吸收到自己身上,以成其创世主。可见女怪质素在西亚人想象中是如何的高深悠远,不可测量(苏雪林1974:198)。将其神话哲理化和玄妙化了。同样的意思又可见《老子的文化解读》第558页:谷,指中空而能容物的状态说;神,是没有形体可见而又运行不息的规律,才能永恒存在。“谷神”,是“道”的写状;“不死”,就道的永恒性说。“谷神不死”,是指“常道”。牝,指能够生物的东西说;玄,就总的方面说,共同的方面说,统一的方面说;玄牝,是指一切事物总的产生的地方(车载1960:55)。而陈鼓应(1984:85)的解释为:玄牝,微妙的母性;指天地万物总生产的地方,这里用以形容道的不可思议的生殖力。牝即是生殖,道(谷神)生殖万物,整个创生的过程却没有一丝形迹可寻,所以用玄来形容。玄即幽深不测的意思。虚空的变化是永不停竭的,这就是微妙的母性。微妙的母性之门,是天地的根源。
由于原文幽深不测而致的众“释”纷纭造成了译者在此定会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能动地发挥主体创作性,引致众“译”纷纭,见仁见智。且看:
卡译:the valley spirit not expiresmysteriouswoman‘tis called by the sires.Themysteriouswoman’s door, to boot, is called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root. Forever and aye it seems to endure and its use is without effort sure.
威译:the Valley Spirit never dies, it is named theMysteriousFemale. And the Doorway of theMysteriousFemaleis the base from which Heaven and Earth sprang.
林译:the spirit of Valley never dies. It is called theMysticFemale. The door of theMysticFemaleis the root of Heaven and Earth.
辜译:Tao never dies; it is a deepwomb. And the opening of thewombis called the root of heaven and earth.
从woman到Female,再到womb,各位大师对“牝”的译法果然颇具差异。据《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1984:431,1352),这些表示女性的不同用词分别有如下含义:
female:of the sex that produces offspring女性的,雌性的,(of plants or their parts) fruit-bearing结果实的,雌蕊的,of women妇女的
woman:adult female human妇女,女人
womb:organ in a female mammal in which offspring is carried and nourished while developing before birth子宫
由于这几个含义都与“牝”一词可能包含的意思有关,所以“牝”的以上这几种译法都为人们所接受,但在笔者看来,威译和林译所选用的female属于斯坦纳(2001:49)所声称的直译和意译的中间道路,达到了译文和原作的平衡,更易于为读者理解,因为female不仅仅是指being a woman or girl(女性的),还有typical of women;of the sex that can lay eggs or give birth to babies的意思,有对女性生殖力的暗示,所以与“牝”的意指相吻合,原文与译文比较对应。卡洛斯将“牝”译成woman,只强调了女性身份,却不影射女性生殖的创造力,所以显得“译”不从心,未能将原文完全译到位。而辜译正相反,直白地将“牝”的“生殖力”内涵表达出来——womb,于是译过了头,将中文原文的含蓄与避讳抛诸译文之外,显得过犹不及了。
“不及”、“平衡”、“过”,各种译法取得的效果完全证实了译者可以从各方面发挥其主动性,从而将《道德经》的文化思想传达到不同的程度。而在翻译“牝”所出现的第55章“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和第61章“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时,四位大师都不约而同地采用female来表示“牝”,原因应是此两句的原文中皆有“牡”(意为雄性)与之对照,此处不再赘言。
老子《道德经》讲母,讲雌,讲牝,通过暗示母性意识的回归给素来崇尚阳刚进取的西方文化以深刻的反思和启示,在20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小说中,我们同样能看到他对老子尊母守雌,崇阴贵柔思想的解读。在《儿子和情人》这部作家早期的成名作里,他对女性的心理进行了大胆、透彻的探索,其小说中的女性也因此体现出更为强烈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细腻准确地反映出劳伦斯的社会和心理相结合的写作主题。作品主要描述以自我为中心的男权主义者保罗·莫莱尔的生活,他的成长与三位性格特色各异的女人关系十分密切,分别是莫莱尔夫人——他的母亲、米丽安——他的第一个情人以及克拉拉——他的第二个情人。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这三个女人都是保罗人性的支撑(蔡立颖2010:297)。虽然有人说这三位女性是保罗走向成功的“踏脚石”,是男权重压下的悲苦女性,但迪奈尔丁·斯奈德在《劳伦斯的觉悟:一个智者的传记文学》中曾经提到:“所有三个女人——母亲,米丽安和克拉拉事实上都使保罗感到他在被监禁”(ibid)。
母亲莫莱尔夫人由于与丈夫从文化修养到性格差别太大而导致婚姻破裂,她便将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儿子保罗身上,“保罗的每一次成功都和莫莱尔夫人密不可分”,“她一有烦恼,他就惶恐不安,为她分担忧愁。她的儿子总是向着她”(ibid)。莫莱尔夫人强大的母爱使保罗的男权主义在她面前消失殆尽;初恋情人米丽安虽然在父权男权至上的传统家庭里地位低下,但不甘平庸的她与保罗精神上的息息相通使保罗如痴如醉,她带给保罗强大的精神上的影响。但当保罗渴望将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时,宗教信仰和社会畸形的贞超观要求米丽安用理智克制冲动,从而让保罗感到强烈的痛苦,“他觉得她渴望得到的不是他,而是想把他的灵魂从躯体内拽出来,全部吸到自己体内。”“他和米丽安散步回来后,感到自己被折磨得要发狂。”“他真恨她啊!但突然间,又是多么强烈的一股柔情与谦卑感啊”(何焕群,阿良1986:263)!男权至上的保罗在米丽安面前束手无策,最终逃离;第二个情人克拉拉由于与丈夫不合,分居多年,正好满足了保罗对肉体的向往,而不用考虑婚姻问题。“保罗在克拉拉身上得到了激情的快感”,“对他因欲望未得到满足而受伤的心灵的一种愈合”(蔡立颖2010:299)。然而当自信的克拉拉认为女人应当同男人抗争,并且为支持女权运动而上台演讲时,这又与保罗的男权家长意识相抵触,他们俩永远也无法走进彼此的精神世界。“她到底是什么人?烦躁不安,从不满足,象泡沫一样短暂。她到底对我意味着什么”(何焕群,阿良1986:489)?最终,认为女人是男人附属品的保罗在克拉拉强大的女性独立精神压力下退缩了。莫莱尔夫人、米丽安和克拉拉分别代表了保罗的母爱、灵爱和性爱。母爱完善着保罗的灵魂,灵爱是保罗艺术灵感的源泉,性爱则满足着保罗人性的需求,女性力量在保罗世界中是十分重要的(蔡立颖2010:299)。
在《儿子和情人》这部小说中,劳伦斯通过展现自然与文明和男性与女性双重对立,成功揭示了工业革命深化男权地位的背景下英国妇女的自我觉醒与努力抗争,也表现了劳伦斯超前的女性主义意识。东方世界老子的阴柔思想在此也可管窥一斑。
通过对比分析20世纪中外翻译大家的《道德经》英译本,不难看出,译者普遍都能接受老子的母性哲学思想和阴柔思想,并依据自己的兴趣、目的、知识、经验和艺术成就等的不同,积极能动地将“母”、“雌”、“牝”等颇具老子女性哲学代表性的词翻译成与之相对等的mother,female,womanhood等词,或意译成Tao,principle,womb等直指原词内涵的词语,或增加脚注(如亚瑟·威利的译本),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文化的真实传递,引发中外读者的共鸣。
附注:
① 为便于考查,原文均以《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1993)为底本,并参校王弼《老子注》(1954),下同。
② 《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为汉朝人,原书作于公元100至121年间,现已失落。现代版本为宋朝徐铉校订,中华书局出版。
Bassnett, S. & Lefevere, A. 1990.Translation,HistoryandCulture[C]. London: Pinter.
Carus, Paul. 1999.TheTeachingofLAO-TZU[M]. London: Random House Ebury Press.
Lefevere, A. 1992.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Steiner, George. 1975.AfterBabel:AspectsofLanguageandTransla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ley, Arthur. 1997.TaoTeCh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蔡立颖.2010.男权重压下的悲苦女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3):197-199.
车载.1960.论老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陈鼓应.1984.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
傅道彬.1990.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辜振坤.2008.道德经[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韩非子》校注组.1982.韩非子校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何焕群,阿良译.1986.儿子和情人[M].广州:花城出版社.
《康熙字典》[Z].1995.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老子.1993.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
廖七一.2006.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译林学论丛书[M].上海:译林出版社.
林语堂.2009.老子的智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刘笑敢.2006.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刘笑敢.2008.关于《老子》雌性比喻的诠释问题[J].中华国学研究(1):132-145.
刘尧汉.1985.彝族文化对国内外宗教、哲学、科学和文学的影响[A].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彝族文化史研究文集[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Z].1984.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
饶尚宽.2006.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
斯坦纳.2001.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庄传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苏雪林.1974.屈原与九歌[M].广州:广东出版社.
王邦雄.1983.老子的哲学[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王弼.1954.老子注:诸子集成本[M].北京:中华书局.
吴怡.1981.中国哲学的生命和方法[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现代汉语词典》[Z].2005.北京:商务印书馆.
萧兵、叶舒宪.1994.老子的文化解读——性与神话学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新华字典》[Z].2000.北京:商务印书馆.
许慎.2004.说文解字(徐铉校订)[M].北京:中华书局.
查明建、田雨.2003.论译者主体性[J].中国翻译(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