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文娟
吊脚楼是沈从文创作中的一个核心空间意象,在沈从文笔下色彩斑斓的湘西风情画中,最令外来者痴迷的也正是吊脚楼。
从湘西走出的绘画大师黄永玉也对吊脚楼情有独钟,除了画吊脚楼,还身体力行,亲自设计,亲自选材,在凤凰古城的沱江河畔建起了凤凰古城最高最美的吊脚楼——夺翠楼,并以此为自己在凤凰古城的寓所和画室。
“辣妹子”宋祖英的一首名曲《小背篓》中,有这样一段歌词:“小背篓,晃悠悠,睡梦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
……
的确,吊脚楼是湘西人民挥之不去的情结;的确,它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和抹不去的记忆。
作为一种民居形式,吊脚楼是我国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的传统民居,在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角楼也很多。吊角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在鄂西北的土家山寨,这里的吊脚楼多为三层楼宇,最下面的是猪圈,中间是姑娘的闺房,最上面的用作粮仓或堆放杂物,几根粗壮的木头支撑整个小楼,横梁对穿,楼阁悬空,屋檐上翘,气势恢宏,青色的瓦片,镂花的栏杆,相映成趣。“小桥流水人家”,这种在唐诗宋词中才能寻觅到的景致,却真实地出现在土家山寨。
悠悠吊脚楼,潺潺小溪水,翠色欲滴的茂林修竹,将宁静的山寨点缀得生动妩媚,清丽脱俗。檐下那串串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土家人喜欢在吊脚楼的四周栽上各种果树,养上竹子花草,阳春三月,果树吐芽,花儿怒放,房子掩映在翠竹花木丛中,好一幅人间仙境。即使是炎炎夏日,身在吊脚楼上,也会感到凉风习习,花香缕缕。
吊脚楼是我们的先辈们基于生活习惯差异产生的传统生态建筑模式,此外,如福建上楼、陕北窑洞、华北四合院等,都是在与周边生态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美效果的典范,并且各自拥有独立的形态样式,可以成为当代建筑环境的借用范式,实现其形式上的再造,成为节能的新模式,在农村建筑节能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很有借鉴意义。
在我国农村,建筑节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过去相当长时期,农村民用建筑商品用能总量和单位面积的商品用能耗都远低于城市建筑。近年来,农村住宅建设进入了更新换代的高峰期,农村新建住宅面积在不断增加的同时,村镇住宅能源的消耗也随之不断攀升。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曾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农村建筑、能源和环境综合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商品能源在整个农村地区生活用能中已经占到60%,生物质能只占40%。而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使用薪柴和秸秆等生物质能的比例占到80%以上。种种迹象表明,村镇住宅的能源消耗正不断增加。对于农村建筑能耗偏高的现状,相关专家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农宅本身围护结构的热特性欠佳。农宅墙体普遍过薄,并且仅3%的农宅采用了简单保温措施;二是北方供热设备效率低。
采用板—柱—轻钢结构体系建造的房屋具有很多优点:用钢量少;材料重量轻,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节能效果好,可以达到建筑节能65%以上;板、柱产品可利用30%70%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利废率大,造价较低。
近年来,农村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的能耗增高趋势明显,但从建筑物生命周期来看,最主要的能耗还是产生在建成后的运行与使用上。如何在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和保证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前提下,营造出一个健康、舒适和安全的农村建筑室内环境,而不造成能源消耗的大幅度增长,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要切实做好建筑节能改造就离不开实用、适用技术的推广,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气候、地理和资源条件相差很大,农房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和措施也不一而足,参照就地取材、传承和改进传统建筑节能措施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几个条件,各地使用的技术也应具备符合当地实际的地域特色。可喜的是,一些地区的试点工作、科研工作相继展开,并取得相应的成果,这为农村建筑节能的实现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前提条件。目前,在不少地区的农村,都出现了新型节能的建筑房屋。
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胜利村村民黄永彬家的新房与普通的农家住宅看起来没什么区别,实际却大不一样。房子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不是红砖,而是用稻草制成的“稻草砖”。近年来,大庆市政府采取典型引带的方式,在农村推广建设新型节能住宅。新型住宅使用稻草砖、稻草板、空心砌块、免烧砖、轻质墙板等新式材料,采用地火龙、节能炕、地面保温、秸秆气化、沼气、室内换气、厨房通风等新技术,在节能、保暖、降低造价等方面收到良好效果。黄永彬家“稻草房”是2006年夏天在当地政府的资助下盖起来的“样板房”。黄永彬家新房共3大间,面积100平方米多一点。记者看到,由于采用的是落地式塑钢窗,室内采光效果非常好。女主人赵凤告诉记者,整个冬天一直没生炉子,只靠做饭的热量,屋子里一点不觉得冷。“稻草砖”是用打包机把稻草压实,成为长方形,操作起来很简单。与红砖相比,“稻草砖”的造价只有红砖的一半,3间房至少节约5000元钱,但是保温性能是红砖的6倍。赵凤告诉记者,盖房子连同简单装修总共花费5万多元,比传统的砖瓦房至少节省1万多元。大庆市建设局副局长徐国有说,新型节能住宅在北方农村很有推广价值。以大庆市为例,目前农村计划需要重建的住房有18万多户,如果都用红砖,每户建90平方米的房子,就要用掉2208万立方米土。假如改用稻草砖等新式材料,不仅可以节约大量投入,还可避免因取土制造出很多“大坑”。同时,农户每年还将节约大量的燃煤,减少污染排放,可谓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双丰收。通过“样板房”的作用,大庆市农民对新型节能住宅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热情。赵凤对记者说:“房子盖好后家里就热闹了,差不多每天都有人来参观。”
“土坯房”、“热炕头”是吉林农村生活环境的一个缩影。如今,这种居住环境有望改观。梨树县万发镇吕家岗子村农民张海河家,自从住上了高效节能住房,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两年前,正当部分村民设想改变居住环境,准备建立砖瓦房时,张海河大胆尝试着在村里盖起了第一座节能住房。由吉林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研制的高效节能住房,不需一砖一瓦,整个是由钢结构和保温板构成。墙面厚度仅为十三四公分,增加了使用面积。由于使用特殊材料,房屋除冬暖夏凉,还具备保温、防水和抗震功能。从墙板来说,主要是改善室内温度,设计加上室内卫生间、上下水,都是像城里的一样,改变了农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建一座砖瓦房差不多,张海河花四万多元建起了这座现代化居室。并配置了环保燃烧室、太阳能热水器、抽水马桶,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也就是从那年开始,他家告别了烟熏火燎的土炕,第一次感受到在“席梦思”床上睡觉的滋味。张海河家的房子成了村里的一个景观,邻居们经常“光顾”。村民们说,张海河家的房子暖和,还干净。上下水、卫生间。夏天不热,冬天还不冷。他家一天三四捆苞米杆子就挺好的了。咱们家成天得烧,也没有温度啊。人家那都20多度,咱就靠炕取暖,人家屋里全散热啊。2005年,吉林这种高效节能住房技术通过省科技厅专家组的鉴定。节能住房一旦普及,农村面貌将大大改善。据了解,目前,这种住房正在辉南、临江、敦化等地试点,有待进一步推广。
农村的建筑节能是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与必然,但农村建筑节能应该如何进行,目前还有不同的看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民居的建筑形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建筑形式将向美观大方、舒适健康、安全可靠的楼房建筑转变。要让农民跟上时代步伐,建筑节能的起点一定要高。在现实中,则出现了一些以城市节能建筑为范本的农村节能建筑,其成本超出了农民的承受力,影响了节能工作在农村的广泛推广。而大多数业内人士则认为城市与农村建筑节能工作有相当大的差别,不能将城市中采用的建筑节能模式、技术、标准一刀切地应用于农村。要注意城乡差别,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建筑节能。
为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有关人士指出,当前农村住房节能改造有脱离农村实际、盲目攀比城市模式的倾向,农居设计建造盲目追求城市模式将引发能源危机,应当注重借鉴推广节能办法。清华大学教授杨旭东指出,由于用能密度低,输送成本高,常规商品能源的成本比城市高,因此农村能源应采取与城市完全不同的建筑节能解决方案,即应基于当地产生的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辅之以太阳能、风能和小水电等无污染可再生能源,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农村能源解决途径。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状况不同,应因地制宜地发展适用技术。如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应发展太阳能供热技术进行炊事和采暖;对于北方寒冷地区,要加强农村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对于南方地区,夏季主要应采用自然通风、有效遮阳措施等来降温。事实上,如果不考虑农民的经济能力,农村建筑节能要获得推广是困难的。
在现实中也的确如此,如北京市部分郊区县在推广农村建筑节能之初,由于商品化运作方式与传统的农村建筑建设模式相比,造价增加很多,大部分居民难以承担,推广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北京郊区农村大部分砖瓦建筑仅使用了十几年,甚至只有几年,还有相当长的使用寿命,如果为了节能而将其推翻重建只会造成更大浪费。为探索开展农村建筑节能技术和推广模式,北京市科委开展了农村既有建筑节能技术与示范研究工作,使北京市的农村建筑节能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用对待城市的办法来要求农村建筑节能,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农村建筑节能需要因地制宜,需要充分吸收千百年留存下来的乡土节能智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城市与农村的建筑节能有相当大的差别,不能将城市的建筑节能模式、技术和标准照搬到农村去。
仇保兴认为,我国传统民居的设计和用料中,都蕴含着朴素的节能理念,如上面所述的吊脚楼只是中国西南部传统民居的一种形式,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还有多种民居形式,如岭南风格的骑楼长街、陕北风格的窑洞、草原风格的“蒙古包”、北方的四合院……这些都是我国的“传统民居”,这些“传统民居”通过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是一种“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但却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对本地、本土资源的最佳利用,其中蕴含着许多建筑节能的思想。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几千年的建筑文明史,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如果在进行节能改造时,加强对这种乡土经验的传承和放大,完全能以最小的成本投入,取得很好的节能效果。
为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门成立了农房建筑节能技术指导(专家)组,针对我国现有农居的资源分布、气候等实际情况,探索既实用又节省的节能技术措施,为各地农用住房建筑节能工作提供示范与技术参考。
实践中,各地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众多符合当地特色的农村建筑节能方法和举措,受到广大农民欢迎。辽宁省提出农村住房朝向应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主立面朝向向南,以最大程度利用太阳热能;甘肃省针对干旱少雨、日照充沛的特点,向农户推广南向走廊修建全玻璃封闭的“暖廊”,做法简单,实用方便……但是,当前,农民建房大多为自建房,很少请专业单位施工,尽管不少地方为农民提供了节能建筑的标准图纸,但受文化水平与专业知识的限制,看不懂图纸,无法建好节能房,因此技术支持与试点示范在农村建筑节能推广中意义重大。
“农村用能特别是农村建筑节能应遵循小型化、低成本、免维修、无动力的原则,要与农村的生态循环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仇保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