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苏珊·巴斯内特的新著《全球化时代的新闻翻译》

2011-04-02 23:21卢小军
当代外语研究 2011年10期
关键词:通讯社全球化译者

卢小军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Bielsa, E.& S.Bassnett.2009.TranslationinGlobalNews[M].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169 pp.ISBN: 13-978-0-415-40973-5.

1.引言

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1945— )是英国沃里克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的资深教授,曾任该校副校长、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早年在欧洲多国接受教育,掌握多门语言并了解多种文化。巴斯内特教授学术兴趣广泛,从莎士比亚到西尔维亚·普拉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到后殖民时期的印度,都在她的视域之内。她的研究范围包括: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英国文化、拉美文学、戏剧作品、女性文学作品和后殖民时期的翻译现象等等。巴斯内特已出版专著、编著和译著共30余种,其中包括翻译界熟知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Studies,1980)、《比较文学批评导论》(ComparativeLiterature:ACriticalIntroduction,1993)、《翻译、历史和文化》(Translation,HistoryandCulture,1990,与勒菲弗尔合编)、《构建文化》(ConstructingCultures:EssaysonLiteraryTranslations,1998,与勒菲弗尔合著)、《后殖民翻译》(Post-ColonialTranslation,1999,与特里维蒂合编)和《作为作者的译者》(TheTranslatorasWriter,2006,与彼得·布什合编)、《全球化时代的新闻翻译》(TranslationinGlobalNews,2009,与别尔萨博士合著)。

自1980年出版《翻译研究》以来,她一直是翻译研究学科的旗手,极力推动翻译研究的学科独立。1990年她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1998年提出了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这些都是翻译研究学科在上世纪90年代繁荣的标志。1993年她在《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中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死亡,竭力提升翻译研究的地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

别尔萨博士早年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习社会学和政治学,而后在格拉斯哥大学获得了社会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英国莱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社会学讲师,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文化社会学、翻译社会学、拉美文化和欧洲现代性等等。别尔萨博士最近的兴趣是研究全球化、翻译与媒体间的关系,目前正在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世界文化,探讨翻译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别尔萨博士曾是沃里克大学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和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学助理。代表性著述有:《全球化、政治暴力与翻译》(Globalisation,PoliticalViolenceandTranslation,与克里斯托弗·休斯合编),《国际通讯社翻译》(TranslationinGlobalNewsAgencies)、《全球化语境下通讯社的重要角色:历史的视角》(ThePivotalRoleofNewsAgenciesintheContextofGlobalization:AHistoricalApproach)、《全球化与新闻翻译:通讯社的角色》(GlobalisationandNewsTranslation:TheRoleofNewsAgencies)等等。

《全球化时代的新闻翻译》(TranslationinGlobalNews)是苏珊·巴斯内特与别尔萨博士合著并于2009年推出的一部力作。该书将全球化研究、媒体研究、社会学与翻译学研究等话题联系在一起,首次探讨了全球化语境下国际新闻翻译这一重要问题。该书融汇了作者在路透社、法新社和国际新闻社等主要全球新闻机构广泛的实地调查结果,揭示了在信息跨越地域、语言和文化界限的流通过程中,翻译所面临的新的压力。

2.主要内容和学术观点

《全球化时代的新闻翻译》正文分为七章。第一章名为“权力、语言和翻译”、第二章名为“全球化与翻译”、第三章名为“全球化和新闻:历史视角下的新闻通讯社的角色”、第四章名为“全球新闻机构与翻译”,第五章名为“新闻与翻译:通讯社的方法、策略与价值”、第六章名为“阅读译稿新闻:通讯社文本分析”、第七章名为“翻译和真实”。该书正文前有谢辞和绪论,正文后有附录、注释、参考文献和索引,为进一步了解本书和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作者开宗明义,在绪论中交代了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介绍了新闻通讯社(或许是全球新闻领域最强大的新闻机构)的发展历史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它们看待和使用翻译的情况,同时还探讨了语际新闻传播极其复杂的过程,并对翻译的定义和范围做了有益的思考。”

绪论部分除交代了主要内容之外,还说明了本书的写作背景:21世纪翻译研究和全球化研究都取得了迅猛发展,然而研究者却往往各自为阵,未能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由于“接触区”(points of contact)的扩大,有必要整合不同的研究,把讨论汇合到跨国新闻传播上来。作者指出,新闻翻译远非仅是语言的转换,跨文化信息传播还需将信息重塑、编辑、合成和转型以方便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因此传统的翻译定义和范围受到了挑战。

第一章主要讨论了翻译的模糊性、翻译的文化转向、翻译和新闻的关系、新闻材料的变形和重构等问题。本章一开始就指出了翻译在21世纪的重要作用:随着各民族间交流的不断扩大,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其作用与日俱增。同时,人们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也日益增强。作者指出,宗教纷争、地区冲突往往是因为误解或误译所致,译者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

译者在不同文化世界之间斡旋,既要忠于信息的原作者,又要忠于译语受众;译者既可能是英雄,也可能是叛徒。译者的身份十分尴尬:一方面,译者使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变成可能,使彼此语言不通的民族能进行对话。另一方面,译者是确立或加强不同民族不平等权利关系的串通者。翻译不是在横坐标上而是在纵坐标上进行,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总是一方的地位比另一方更高。翻译就是协商,就是有意识选择并用目标语再创作的行为。译者可以增加、删减或省略信息。新闻翻译中文本的操纵经常使用合成、省略、解释等策略。其中,省略是新闻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翻译的文化转向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一种孤立的行动,而是与译者生活的世界直接相关。文化转向需要考虑翻译语境,从而将研究对象从纯文本层面拓展到源语和目的语语境。

谈及翻译与新闻的关系,作者认为,新闻翻译最重要的策略就是绝对的归化。这是为了迎合目标语受众的需求和期待,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语言和权力一直是讨论文学文本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闻翻译中也同样十分重要。

新闻文本的重构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文本是否有新闻味道是由时间和文本产生的环境决定的,会受到编辑的决定、报纸的意识形态定位和语境等因素影响。空间因素包括用词的长度、在特定版面中的位置以及版面在整份报纸中的位置。

编辑是所有新闻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材料跨越语言界限传播必须经历各种形式的转换,包括剪切、编辑、合成或者把直译的材料重新加工。许多记者对于被人称作译者感到不自在,他们更愿意被人称作记者-翻译、国际记者或者了解另外一门语言的记者。在新闻翻译中对目标语文化和规范的了解比语言的转换更为重要。翻译便意味着操纵原文,意味着为新的受众重构材料。

第二章介绍了关于全球化和翻译的重要理论观点。作者首先批判地论述了现行的全球化理论,指出这些全球化理论缺乏对翻译的关注。然后作者试着阐述全球化语境下翻译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说起全球化,人们一般把全球化与世界的缩小及全世界的即时沟通联系在一起。现代通讯科技的发展使人们摆脱了空间的限制,促成了超越地域的社会关系。时空的缩小意味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的增强。目前全球化理论的重点是流动性和非地域性,忽略了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的翻译的复杂性。翻译在全球交流中的作用被遮蔽,成了隐形,一个根本原因是信息的循环流通居于主导地位,成为全球化理论的焦点,阻碍了把翻译作为意义在全球流通的物质前提的系统分析。

全球化的不对称与知识信息生产的不平等直接反映在翻译当中。英美文化的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被翻译成英语的书籍数量之少,而且体现在按照目标语文化价值翻译的形式上。以流畅和透明为特点的归化翻译成为全球化背景下新闻翻译的主导策略。全球化导致翻译的空前增长,尤其是本土化翻译成为一个重要的增长点。本土化翻译价值和策略并不一致,而是结合了归化和异化的成分。在协调文化差异、影响国际新闻生产的同质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方面,翻译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第三章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追溯了主要全球新闻机构从诞生到壮大的发展历程。在过去150年中,电报、光纤电缆、卫星传输、网络等电子传媒不仅使全球即时、廉价的沟通成为现实,而且还推动了全世界的普遍联系。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用“时空伸延”(time-space distantiation)来描绘全球化文明特性。19世纪后半叶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新闻通讯社的诞生和发展充分说明了全球化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推广了世界一体化的理念;另一方面,推动了供全球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基础设施的发展。主要的全球性通讯社如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纷纷建立、发展,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之后,非西方的从属通讯社如半岛电视(Al-Jazeera)和国际新闻社(IPS)也建立起来了。

第四章首先描述了新闻通讯社同时是巨大的翻译机构的事实。对于通讯社而言,翻译极为重要。在新闻生产中,翻译和其他新闻业务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通常的情况是,通讯社自己把新闻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德语等主要语种,他们的订阅客户则把新闻翻译成其他小语种。翻译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工作和新闻生产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新闻机构的效率。通讯社有地方记者和全球记者两套班子。一方面,新闻机构在世界各地派驻了大批外国通讯员或驻外记者。另一方面,本地记者在地方新闻办或新闻局工作。这种典型的二元结构大大减少了翻译的需求,缩减了将新闻以不同的语言流通到不同的新闻市场所需的时间,同时也意味着权力的下放。尽管如此,翻译在新闻生产的各个阶段仍旧十分重要。

新闻翻译的主要目标是清楚、快捷、有效地向读者传递信息。新闻翻译有以下五个主要特征:一、新闻翻译的主要目标是传递信息;二、新闻翻译的语言必须清楚、直接,以利于广大受众理解;三、新闻翻译需考虑特定的地理、时间和文化语境及其具体的媒介;四、新闻翻译受到时空的限制;五、新闻翻译者通常是回译者和校对者。

凯伦·斯特亭(Karen Stetting)提出“编译”(transeditting)的概念,并指出,为更好地适应接受者的需求,编译在某些类型的翻译中得到广泛应用。新闻翻译者对源语文本的操纵最常用的方法有:一、变化标题和导语;二、删除不必要的信息;三、增加重要的背景信息;四、改变段落顺序;五、归纳信息。作者提出文本操纵的两条原则:新闻相关性和目标读者的背景知识。对源语文本的操纵的效果是让译文更像原创的新文本,以达到出版的要求和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

新闻文本可以大体分为信息类、阐释类和论述类三大类。不同的新闻文本类型产生不同的翻译规则和策略。信息类文本提供了操纵和改变源语文本的最大空间,而论述类文本提供了较小的变动空间,要求更高程度地保留作者的风格。本章结论部分有两个要点:一、强调在全球新闻流通中翻译无所不在以及翻译的重要作用(需要重写文本以迎合本地受众);二、强调操纵对新闻文本的影响。

第五章论述不同新闻社的具体翻译策略和价值以及新闻记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法新社、国际新闻社等国际通讯社一般都设有地方新闻办、地区新闻中心和全球新闻中心三级机构。地区新闻中心是地方新闻办和全球新闻中心的“中转站”。翻译是地方新闻办记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两种翻译模式:主导翻译模式和从属翻译模式。在主导翻译模式下,翻译完全纳入新闻生产当中。新闻文本翻译由没有经过翻译专业训练的记者承担。需要翻译或编辑的文本由编辑部主任分派,所有的翻译需由另外一人负责编辑。在从属翻译模式下,记者和翻译并肩工作,共同承担编辑和文本翻译的工作。译者和编辑自行选择文本进行翻译,而且译者个人对终稿负责。

源语文本是原材料。译者需保留源语文本的精神,按照受众的需求改写文本:可以改变其结构和内容,增加相关背景介绍,以适应不同语境的文体和新闻规范要求。翻译意味着编辑,但无论翻译亦或编辑都须遵循相关的新闻标准。翻译意味着按照目标客户和目标区域的需求进行大量的信息重组和改写。如果说简洁和明晰是编辑或翻译的两大目标,那么要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策略就是流畅。译文读起来就仿佛是用译语进行的写作,译文必须易读、易懂,不使用冗余的词汇且包括所有必需信息。

时间和速度决定新闻翻译的价值。信息越紧急,编辑和翻译的时间就越少,就越容易产生逐字翻译。速度是新闻翻译过程中固有的部分。翻译就意味着译得快、译得好、译得准。速度和翻译质量同等重要,速度便是翻译质量的一部分。新闻翻译的任务就是处理风格、内容、焦点和信息的轻重缓急等诸方面的差异,同时使跨越语言、文化和地域界限的信息的顺利流通变成可能。

第六章围绕通讯社文本展开,并使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反思新闻通讯社翻译的本质。通过对三家国际通讯社(法新社、路透社及国际新闻社)文本的抽样分析,从多方面阐明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第一节对法新社地区新闻办的许多文本进行了抽样分析,说明不同类型文本的主要特征以及翻译在文本生产中的作用。第二节对路透社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网站上的新闻文本进行了抽样分析,介绍了新闻文本的流通过程以及新闻翻译的基本做法。第三节对国际新闻社2004年世界社会论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说明了语言和翻译的选择性政策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本章的结论部分归纳总结了一些重要的观点:新闻文本是根据新闻相关性与目标语读者背景知识的原则为特定的受众撰写的。翻译使文本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传递到新的语境,真正走向全球。新闻文本受到新闻价值的影响,新闻价值由西方的新闻机构和文本生产的本土语境推向全球,这意味着翻译使不同的新闻市场能遵守共同的标准和价值,即客观、中立和有新闻价值。此外,文本要适应新的语境,需要高度的归化和透明度,即消除或修正特定的文化特征使翻译能迎合新受众的信息需求。为确保文本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效率到达主要的新闻市场,翻译必须与国际新闻社的新闻生产过程融为一体。对翻译介入文本的分析研究不仅能揭示文本生产的条件、规范和做法,还能揭示翻译在国际新闻领域的重要作用。

第七章讨论了翻译和真实的关系。作者指出,分析新闻翻译时一个主要困难在于:不仅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惯例,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内文体和期望也不尽相同,而文体和期望受到市场和政治的影响。真实是新闻传播的一个根本的前提。那么判断真诚的标准是什么呢?作者考察了在戴安娜死后英国广播公司BBC播报的三条悼辞(即布莱尔的电视采访、女王的全国讲话、戴安娜哥哥在葬礼上的讲话)之后,指出诸如赞美、道歉和许诺等言语行为较为真诚,而命令、请求等则不大真诚。哈贝马斯认为,言语的有效性取决于言语的真实、恰当和真诚。其中,真诚、依赖、信任从说话者的行为中得到证实。

源语材料跨语言传播需要合成,然后再按照目标语文化标准调整文体风格。所以,变动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但是,如果变动的程度太大以致于看不到源语文本的痕迹,那还可以算作翻译吗?而这正是讨论新闻翻译的核心问题。

作者比较了《每日电讯报》和《独立报》关于萨达姆被捕后第一次出庭的报道,然后指出:尽管两家报纸都企图让读者相信他们的报道是真实的,但是读者能很容易看出两则报道之间的不同。真实、恰当和真诚是受文化决定的,因此是可变的。在一种语境中认为是恰当的,在另一种语境中可能被认为是不恰当的,而只有通过翻译,这些差异才能显现出来。

3.评价与思考

综观全书,我们会发现如下特点:

(1) 理论阐述与文本分析相结合

本书是跨学科研究的成果,将全球化理论与翻译研究有机结合。既有宏观的理论阐述,如第一章和第二章,也有微观的新闻翻译策略探讨,如第四章和第五章。作者对新闻翻译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质疑和思考,如翻译的定义和范围,译语文本和源语文本之间的关系,记者和译者身份的模糊性,新闻翻译是隐形还是显形,语言与权力的关系等。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新闻翻译的本质、特点和挑战等重要问题的认识,也使本书的论述更具深度。本书还结合新闻翻译,对尤金·奈达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理论、莱斯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劳伦斯·韦努蒂的归化异化论、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等翻译理论做了简要评析。

(2) 研究目的明确

在本书的绪论部分,作者提到写作本书的主要目的:首先,通过对新闻翻译机制的调查研究,为国际传播策略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对主要国际新闻机构翻译实践的历时和共时的研究,唤起人们对国际新闻传播的兴趣,希望该研究对媒体和网络翻译的进一步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最后,希望这些初步研究成果能激励更多的跨学科研究,并鼓励从事媒体研究、翻译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的研究者共享信息和交流思想。

(3) 研究结论真实可信

本书是作者在路透社、法新社和国际新闻社等主要全球新闻机构进行广泛的实地调查的结果。书中既有对接受采访的有关记者、编辑、译员的看法和观点的直接引述,也有对不同通讯社就同一事件的报道和译文的对比分析,所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示范价值。

但是,本书也有一定的不足和缺憾。如在不同章节反复提及新闻文本翻译的具体策略方法,似有啰嗦累赘之嫌。第二章和第三章花费巨大篇幅介绍全球化理论以及从历史的角度介绍全球主要通讯社和从属新闻机构的发展过程,所占篇幅过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正如《全球化时代的新闻翻译》扉页上所写的那样,本书是翻译学、媒体研究和新闻学必读书目之一,同时对于那些对国际新闻传播感兴趣的人士而言,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Venuti, L.1995.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M].London: Routledge.

刘其中.2009.汉英新闻编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健.2008.报刊语言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通讯社全球化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速度不是一切:国外新闻通讯社如何使用用户指标?
全球化陷阱
侦探通讯社
侦探通讯社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