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功敏
(四川辞书出版社 成都 610031)
书证是辞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在于佐证释义和提示语源。对于书证浩繁的《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来说,其所引书证的格式统一问题尤其重要。然而,在《大字典》编纂之初,由于川、鄂两省参编人员较多,所用资料的版本偶有不同,电脑还未普及等主客观因素,《大字典》第一版中难免出现引书格式的前后不统一。此次负责修订的有关专家、学者根据《大字典》关于引书格式的体例精神,尽量查出并更正了引书格式中的漏缺和谬误之处。下面,就作者姓名和书名、篇名的统一标示问题来加以说明。
1.《大字典》第一版中,引用同作者同书名的,有用作者的名和字两种并存情况。例如:
鬯 ②香草名,即郁金草。……明张凤翼《灌园记·后识法章》:“看丰茸草莽,种不成灵芝鬯鬯。”
又如:
點 ⑰(用开水)冲,泡。……元白朴《梧桐雨》第二折:“御园中列肴馔,酒注嫩鹅黄,茶点鹧鸪斑。”
操 ⑦弹奏。……元白仁甫《梧桐雨》第四折:“(这雨呵)似绣旗下数面征鼙操。”
按:这两个例句中所引书证的作者实质上都是白朴,仁甫是字。《大字典》第一版的书证中该作者出现的次数共计53处,标示其名的42处,标示其字的11处。依据《大字典》关于作者标示的体例精神,也将“元白仁甫”在《大字典》第二版中统一修订为“元白朴”。
2.书证中同一作者名的用字应该前后统一,不可用同音字、古今字或异体字。例如:
妝 ④装饰的式样。……清张泓《滇南新语·夜市》:“是以剑之耘耨樵牧,尽属村妆。”
按:很明显,这两个例句中的书证为同作者同书名,但是作者名的用字不同,后一个书证中的“弘”(hónɡ)字与前一个书证中的“泓”(hónɡ)字是古今字关系。究竟该用哪一个hónɡ字呢?查清代有张弘,也有张泓。张弘,字巨卿,曾在登闻鼓院任过官职。张泓,号西潭,曾在云南的新兴(今玉溪)、剑川等地任过州牧。由此可以断定《滇南新语》的作者是张泓,而不是张弘。其依据有两点:一是从名、字和号的关系来推知。“弘”有“广大;扩大;光大”之意,与“巨卿”之意相应;“泓”有“水潭”之意,与“西潭”之意相应。二是从他们出仕地点来推知。张泓到云南出仕,历任云南的新兴(今玉溪)、剑川等地的州牧。另外,在《大字典引书格式细则》的人名索引和书名索引中也能查到张泓及其书名《滇南新语》。又查《大字典》第一版,书证中张泓的出现次数共计8次,用作“弘”字的仅1次。综合上述,在《大字典》第二版中将书证《滇南新语》前的作者名都统一为“张泓”。
3.根据《大字典》体例,引用“十通”等历代著名典籍时不标示作者名,而《大字典》第一版中引用此类典籍时,有的标示作者名,有的却未标示。例如:
五 ⑥姓。《通志·氏族略四》:“五氏本伍氏,避仇改为五。蜀有五梁,晋有始兴太守五裔。”
我 ⑤杀。……宋郑樵《通志·六书略二·会意》:“我……我也,戍戚也,戊也,皆从戈,有杀伐之义。”
按:《通志》是“十通”之一,这两个例句中的书证都有《通志》。然而前一个书证中未出朝代和作者名,后一个书证中出了朝代和作者名,并且篇目级别是三级。很明显,后一个书证的引书格式不符合体例。所以,在《大字典》第二版中书证《通志·××》前都统一不出作者名,且只出到二级篇目。
4.《大字典》中,书证如果是古代话本、拟话本或通俗小说,其引书格式是书名前不标示作者名。戏曲类书证的引书格式则要标示朝代名和作者名。所以,不可把它们混淆了。然而,在《大字典》第一版中,这两种情况前后并不统一。例如:
人 ②指某人、某种人或某些人。……《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安住今已长成人了。”
醮 (三)方言。沾。……明洪楩《李翠莲记》:“两碗稀粥把盐醮,吃饭无茶将水泡。”
按:这两个例句中的书证都为话本集《清平山堂话本》。但后一个书证中出现了朝代和作者名,并且篇名引法与前一个书证中的篇名引法不同,这种引书格式不符合体例,应将“明洪楩《李翠莲记》”修正为“《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对此问题,在《大字典》第二版中都统一为“《清平山堂话本·××》”。
又如:
圓 ⑤团圆,散而复聚。……清洪昇《长生殿·重圆》:“会良宵,人并圆。”
撞 ⑤偶然遇到。……《长生殿·私祭》:“今日清明佳节,出门闲步一回,却好撞着风雨。”
按:清代洪昇的《长生殿》属于传奇剧本——戏曲的一种形式,根据《大字典》的体例,《长生殿》前出朝代和作者名,那么,前一个书证中的引书格式符合体例,后一个书证中的引书格式则不符合体例。查《大字典》第一版,引用该作者该剧本共计104处,其中有3处不符合体例,所以,这3处不符合体例的书证在《大字典》第二版中已统一为“清洪昇《长生殿·××》”。
1.如果书证是同书名或篇名,那么,该书名或篇名中的标示形式前后要统一,这是不言而喻的,而《大字典》第一版中还是出现了标示形式不统一的情况。例如:
对文中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同时采用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来表示,采用卡方值进行检验,若P<0.05,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藩 ④遮掩。……晋袁宏《后汉纪·范丹传》:“(丹弟子)载柴将藩之,丹拔柴载还之。”
舒 ⑧缓解。……晋袁宏《后汉记·质帝纪》:“依康陵之制,三分
减一,以舒人力。”按:这两个例句中,前一个书证的书名是《后汉纪》,后一个书证的书名是《后汉记》,很明显,这前后书证中的书名不统一。“纪”是古代史书体裁之一,“记”是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晋代袁宏的《后汉jì》是一部编年体东汉史,其体例仿东汉荀悦的《汉纪》。又《大字典》第一版中引用该书共计6次,其中作《后汉记》的2次。由此可推断该书名为《后汉纪》,而非《后汉记》。所以,在《大字典》第二版中统一为“《后汉纪》”了。
2.《大字典》书证中引用了不少诗句,这些诗句有的是从组诗里摘录的。《大字典》关于引用组诗的体例是“引用组诗,除标篇名外,加标‘之×’字样……。”这就是说,不但要标示组诗的总数目,而且还要标示所引用的诗句是组诗中的第几首。然而,《大字典》第一版中还是存在不符合此体例的情况。例如:
及 ④如;比得上。……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八:“不及广成子,乘云驾轻鸿。”
埽 (一)sǎo……唐李白《古风十九首》之三:“秦王埽六合,虎视何雄哉!”
就 ⑤担任;从事。……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十四:“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
秋 ⑧五色以白为秋。……唐李白《古诗五十九首》之十一:“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
越 ㉑地域的代称。1.……唐李白《古风》之五十六:“越客采明珠,提携出南隅。”
質 ⑲对象。……唐李白《丑女来效颦》:“安得郢中质,一挥成风斤。”
按:这六个例句中只有第一例的引书格式符合体例,其余的都不符合体例。这是因为:第二例中的篇名少了“五”字;第三例中的后书名号应在“首”字后;第四例中的篇名“古风”误为“古诗”了;第五例中的篇名应为《古风五十九首》;第六例中的篇名应为《古风五十九首》之三十五。这些漏误之处在《大字典》第二版中都已被修正。
3.如果书证中诗句的诗题末有“诗”、“行”、“篇”之类的字,则不能省,否则就会给读者造成混淆。而《大字典》第一版中这类书证的引书格式没有统一。例如:
僦 ②赁金;雇值。……唐韩愈《南山诗》:“洪荒竟无传,功大莫酬僦。”
囿 ④集聚。……唐韩愈《南山》:“吾闻京城南,兹维群山囿。”
按:这两个例句实质上都引自唐代诗人韩愈的《南山诗》,而后一个书证中的诗题末省了“诗”字,这样就与《诗经·齐风》中的篇名混淆了,容易给读者造成误解。《大字典》第一版引用此诗共计30次,其中有11次不符合体例。因此,“唐韩愈《南山》”在《大字典》第二版中已被统一为“唐韩愈《南山诗》”。
在《大字典》第一版中像上述引书格式不统一之处,在其第二版中均已统一,从而使这部大型语文辞书更臻完善,更具权威性,并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一版).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珍藏本).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10.
3.李建国.语文词典修订的现代自觉.辞书研究,2006(2).
4.全唐诗(第十册、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
5.苏培成.略议《汉语大字典》的修订.辞书研究,2008(5).
6.汪启明.辞书之钤键在大众化精品.辞书研究,2008(2).
7.夏征农主编,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8.臧励和等.中国人名大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
9.张双亭.《现汉》引例篇目体例应规范统一.辞书研究,2003(4).
10.赵振铎.相关照应.//辞书学纲要.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