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汪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 淮北 235000)
“80后”是媒体使用比较多,进而成为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狭义的80后指1980一1989年出生的人,广义的80后则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而本文的80后则是泛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人。80后的媒介形象有一个变化过程,早些年这个群体被称为“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随着时间的推移,80后的描写特征从“另类”到“个性、自我”,再到“自信、社会责任感、爱国”,大部分媒体的报道呈现出多元化的观点。
理和欲,即理性规范和欲望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涉及到青年内心和谐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传统的和谐思想就是围绕这种理欲之辩而展开的。现实政治中如对“天理”的肯定常常变成对绝对的崇拜,而对“人欲”的肯定又常常会成为对放纵的鼓励。可见,脱离现实来讨论和谐,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和谐范畴。市场经济大潮里,道德就是“诺亚方舟”,它载的不是金钱,载的是人民的疾苦,彼岸是真正实现共产主义。传统道德之重要,在这里是清晰可见的,青年作为未来国家的中坚力量,如何经得住种种腐蚀呢?所以非常有必要从传统的理欲观这一新角度上来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内涵。80后的内心只有以“天理”来约束“人欲”,才能使内心真正处于和谐状态。为人之道应该是情理为先、以德化民,80后上求天道天理,下体人情民心,就能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和认可,从而使80后实现作为“三才”之一与天地并立的真正具备仁智勇兼有的完满人格。当前,80后成长的这几十年,正是我国社会急剧变革的几十年,是经济建设发展最快、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也最为多元化的几十年。市场经济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观念的变革,市场意识已成为这代人的自觉意识,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80后身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正逐渐取代理想主义。如果欲望的张扬超出理性的范围,理性被冷落,精神家园就会迷失,“人欲”就会凌驾于道德之上。
未来世界是属于年青人的,80后内心理欲是否和谐,从根本上决定了和谐文化的建设成败。武汉大学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住房、婚恋、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父母赡养、个人亚健康状况、保险保障等,构成了80后青年普遍面临的现实枷锁。这种现实枷锁导致了80后的内心世界的歪曲,如《中国青年报》针对青年问题的样本分析表明:14%的受访者出现抑郁症状,17%出现焦虑症状,12%存在敌对情绪。2005年,北京联合大学的程小龙向北京联大、对外经贸、北京中医大和北京化工大的80后学生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近1/3被访者承认“产生过自杀念头”。在大城市的80后白领,因压力考虑过自杀的,北京占到12%,上海23%,深圳10%,广州8%。现实种种的压力和经济增长带来的物质变化,导致80后崇尚个人主义,却对民主政治毫不关心。一方面,他们没有参与现实、改变现实的强烈欲望和信念;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游戏等手段打发自己的无聊时间,发泄自己的剩余精力。今天的中国再次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当前的形势可以说是一片“内和外谐”的氛围。这些和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具有客观性,是和谐的外在表现。在这种外在的和谐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主观的、内在的和谐,即内心和谐,更是不可或缺的。外在的和谐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互协助,内在的心理和谐则主要靠自我约束、自我调适来解决问题。2006年,正值国学大师季羡林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季羡林对总理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今天市场经济的空前繁荣使人们的思想也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进步,使整个社会一派祥和,人们和谐相处,其乐融融。但是,在这种大好局面之下,80后的心理是矛盾的,这源于对美、道德的错误把握而产生的非理性的欲望,他们的内心仍然隐藏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导致社会上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人们的财富在增加,但满足感却在减少;豪华的房子越来越多,完整的家庭却越来越少;路越来越宽,心却越来越窄。内心不和谐造成了当今一些矛盾的现象:人们的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过,牢骚怨气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过。可见,如果没有内心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注定只是表面的,内心的和谐才是社会和谐的的终极目标。
和谐文化,根在心灵;和谐社会,匹夫有责。让80后青年一代们从心灵上站立起来,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进而让13亿中国人真正度过和谐美好的人生,这是比以往的任何一次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更为彻底更为丰富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心灵运动。2008年从5月开始一直到1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和北京市新英才学校“从80后青年的职场状况看我国的基础教育”课题组,对北京地区2590位在职80后青年和449位用人单位部门主管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因利益和观念不同而引发人的内心不和谐的问题日益凸显。比如,有的人盲目崇外、简单类比、心气浮躁;有些人为富不仁、见利忘义、道德缺失;有的人不思进取、仇富心重、发泄不满。又如,对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八个城市的2426名未成年人进行了价值观调查,并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发现未成年人价值观的演变特点是:价值意识呈积极向上态势、价值取向存在轻度功利化倾向、价值行为显现“自我”情绪、价值认知呈亚稳定态、价值期望有理想化色彩、价值选择出现矛盾现象。未成年人价值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社会负面因素影响价值意识、社会分层影响价值选择、学校教育影响力减弱影响价值取向、父母亲情影响价值行为、同伴效应影响价值期望、性别差异影响价值判断、城乡差别影响价值认知等等。[1]
北宋的理学家周敦颐说:“无欲故静”。[2]程颐说:“礼即是理也。不是天理,便是人欲”,因为“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3]传统理学文化对待当时的读书人就是强调了这种“‘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说教,‘格物致知’的训练方式,保守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念,形成一个庞大、驳杂、无所不包的理学体系”。[4]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比如到了明清之际,世易时移。时代主题变了,清统治者仍推崇理学的“天理”“人欲”的那一套说教,迫使世人放弃对有意义的政治、道德课题的关注,使得天理说走向了历史的反面。正如顾炎武所说:“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5]黄宗羲亦谓:“后世乃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门下,便厕身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6]理学家这种醉心于心性空谈,使得“宋儒之祸甚于秦灰”。[7]不批判理学,社会就不能进步。因为“近代的社会课题已经变化”。[8]可见,康乾盛世之中,已经是山雨将至,风已满楼,而反禁欲思潮犹如这阵风中最猛的一个风头。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进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些是和谐的外在表现,外在的和谐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互协助来实现,内在的和谐则主要靠自我约束、自我调适可以实现。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社会中,民众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根本谈不上自己的欲望和追求;只有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真正的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毛泽东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9]青年们只有始终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出发点和归结点,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80后青年如果使自己的内心达到“天理”和“人欲”的统一,这应该是80后的一种素质,一种境界,一种修养。
和谐的意义对80后青年人来说决不是乌托邦社会,决不是无政府主义社会,决不是放弃管理的社会。和谐社会之所以和谐,除了通过每个人的努力,通过他们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来实现之外,就是通过社会秩序的共同遵守来实现。内心和谐的关键是,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民主,敬畏法律。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用“法治”精神和“德治”理念来提高青年们的综合素质。春秋时期,老子就针对统治者的纵欲生活谆谆告诫:“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10]为此他提出“去甚,去奢,去泰”主张,[11]意思是要达到社会的和谐,就要对百姓薄赋敛,轻刑罚,慎用兵,尚节俭。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参加杭州世界佛教大会的主题口号就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惟有内心真正达到和谐,才有静心,又有自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内心和谐就会对欲望、名利、权力、他人、家庭、社会、祖国、自然、世事的宁静与平和;反之,则是心灵世界的物化的杂乱、纷争与纠缠。
人类社会发展达到和谐状态的时间并不是静态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发展,这就导致了社会和谐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从这种不和谐到和谐,又从和谐到不和谐再到更高层次的和谐这样一个螺旋式发展过程。节欲非和谐,纵欲则堕落。面对“人欲”,不能走理学家的“存理灭欲”的老路,不要害怕洪水的泛滥,而要学习大禹治水,因势利导,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使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多元化、收入差距悬殊,对青年人来说如何拒腐防变是个大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不是消灭这些基于不同利益的矛盾与冲突,而是通过制度化的手段不断寻求妥协调整而将冲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12]不断寻求矛盾与冲突的化解,以便整合各种关系,推动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13]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江泽民同志曾经在中纪委全体会议讲话中引用过这句名言,告诫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戒贪、戒欲、廉洁自律。这些话至今仍对我们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14]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协调模式和机制的现代转型,某些利益观念和行为,在经济生活中并无错误,但在道德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却不被认可、不被接受。这造成经济协调、道德协调与政治协调三者之间的对立和紧张,使得青年人离开了“理”的约束,一些人80后就可能以失信行为来谋不义之财。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失信问题较为严重,失信行为还从经济生活蔓延到政治、文化及人际关系领域,并滋生了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15]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以自己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带动群众做好各项工作。”[16]
子在川上曰:“仁者爱人”。怎样成为“仁者”呢?那就是“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反映了孔子以理节欲,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他曾大力赞赏学生颜回的那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7]的生活态度,也曾自我表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18]的生活感悟。具有了这种追求,在滚滚红尘之中,就能体会到独特的人生乐趣。如果抛弃了这种道德信条,那么就会导致“我欲不仁,则斯不仁至矣”的不和谐的事情发生,除掉这种“私欲”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撑,这种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信念:“保持和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代一代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必须保持和发扬红军长征的精神,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切实有效地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实际工作”。[19]80后的青年们只要拥有一颗和谐的内心就能够在精神上与天地同化,与万物共和,达到至美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叶松庆.当代未成年人价值观的演变特点与影响因素——对安徽省2426名未成年人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2006,(12).
[2][宋]周敦颐.太极图说自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1:3.
[3][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315.
[4]朱维铮.走出中世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72.
[5][清]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A].亭林文集·卷三[M].北京: 中华书局,1983:41.
[6][清]黄宗羲.南雷文定·后集·卷三[A].《黄宗羲全集》第十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1424.
[7][清]李集撰,李富孙,李遇孙补辑.鹤征录 [M].1810年漾葭老屋刊本,卷三.
[8]王茂,蒋国保,余秉颐,陶清. 清代哲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3.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 139.
[10] 任继愈译注.老子(第44章)[A].老子新译[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98.
[11] 任继愈译注.老子(第29章)[A].老子新译[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74.
[12]李金凤.从和谐社会的构建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合理性[J].甘肃社会科学,2007,(1):236.
[13] http://images.blog.tom.com/file/9/4/23/f_170094_46443.doc
[14]许文辉.老子的和谐社会思想对今之鉴[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1):21-23.
[15]周丰,宋博.试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诚信建设[J].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7.
[16]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2005年2月19日)[N]. 人民日报,2005-06-27(1).
[17]杨伯峻译注.论语·雍也[A].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6:5.
[18]杨伯峻译注.论语·述而[A]. 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6:6.
[19]薛鑫良.坚持党的宗旨构建和谐社会[J]. 民主,2007,(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