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进红
以问题为中心构建历史高效课堂
■陈进红
有效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把学科知识和个体经验连接起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教师通过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提问技能,开展有益的教学对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打造高效课堂。本文将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简要阐明如何以问题为中心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可以借助不同材料从描述一个基本问题开始,并把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让所有的学生用一定时间阅读课本思考后写下自己的初始答案。课堂初始提问很关键,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既要切中教学目标,增加问题的有效性,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案例《辛亥革命》课堂第一环节。导入新课,自主学习:武汉市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作为一名武汉市的青年学子你了解我们城市有哪些英雄事迹?导入新课。
追问:现在手中课本就是材料,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怎么给游客介绍首先发生在我们城市的辛亥革命?
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这个问题基于课本,既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本并掌握历史课本的基本史实,又能训练学生从教材中提炼信息的基本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结束后,依据教师时间顺序写下问题的初始答案,小组代表将各人的答案展示在黑板上,教师不用着急评讲学生的初始答案,留待学生学完该节内容后回扣反思。
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知识的生成,如何促进知识的生成成为新旧课堂教学的主要分水岭。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成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为教师转变教学方法的关键。教师的有效提问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促进知识生成的有效途径。但创设问题时要设计提示课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问题的措词必须清晰明确;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案例《辛亥革命》课堂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生成知识。
探究一: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其中第一次就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根据提供的材料(材料略)和教材内容思考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巨变?
探究二:结合教材和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谈辛亥革命为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
通过第一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在自学教材,基本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经过思考、讨论甚至争论,可以生成这些知识概念: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最大功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在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社会生活上:促进了社会生活近代化。
在探究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很可能答案不一,争论不休,这一设问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得出统一的结论,而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体会感受这场革命留下的精神财富,强调是个体经验和感受:有可能是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有可能是百折不饶、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还有可能是敢为人先创新精神和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追求民主、追求进步的精神,不管学生的结论是哪一个,它们实现了历史学科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
以问题为中心,小组合作探究,生成的不仅是一般的知识概念,更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
巴西著名教学学者弗来雷曾说过“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创造性和批判性教学对话,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当学生对思维操作知识充满了信心,并开始游刃有余地运用不同类型的思考方式时,内容知识便得到了增加”。所以说,教学对话是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而提问又是教学对话的关键,“精心设计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维操作的发展和完善,并能唤醒学生的概念理解”,进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在结束学生的探索之旅后,教师积极听取小组代表的回答和提问,并根据巡视过程和学生交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把学科知识和学生的个性经验结合起来,提出加工性问题,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来解释自己的所思所想,生成个性化观点。通过这一次问题为中心的对话,学生会发现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案例《辛亥革命》第三环节对话交流,释难解疑。
材料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加工性提问:材料1是如何体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为什么要采用责任内阁制?
材料2:
(2010·全国卷Ⅰ)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2010·广东卷)“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加工性提问:从材料2看辛亥革命存在什么局限性?为什么?我们应当如何认识辛亥革命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围绕这两个问题为中心师生,进行深层次对话,一方面,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在推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作用,并正确认识他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当学生在教师引导的教学对话中相互讨论他们的观点,分享他们的认识时,个体思维能力也逐渐得到了发展、完善和监控。”
课堂的最后环节往往只有几分钟,很容易被教师一句“自己看书复习巩固”之类的没有指向性话语所浪费,如果教师以问题为统帅,引领学生反思回扣已经学过的知识和先前得出初始答案,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增强对学习的责任感。
案例《辛亥革命》最后环节帮助学生反思回扣,构建知识结构。提问: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丰碑?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的价值在于能有效地利用提问引导和指导学生的思考过程或思考体验,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提问技能,使教学成为自己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对于学生的价值不仅在于学生以课堂主人公的身份参与了课堂教学,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更重要的是赢得了挑战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和为自己的观点负责的机会,体会到生命真谛在于责任、进取和拼搏。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十九中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