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贤辉
秦 汉四大“铁王”
■ 王贤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汉朝兴起,天下统一,国泰民安,政策宽松,因而经济繁荣,出了许多大贾富商,其中以冶铁业最为昌盛,当时,以铁致富的著名大“铁王”有四位,他们是:卓氏、程郑、孔氏、邴氏。
卓氏,赵国人。秦击败赵后,为掠夺财富,曾组织大规模强制移民,卓氏被掳掠,要他全家迁徙。当时,许多被迁徙的人,都向主事迁徙的官吏送钱物,以免被迁到边远地区去,结果都被迁到葭荫县,(今四川广元西南)。然而卓氏却舍近求远,曰∶”此地狭薄。吾闻汶山之下,沃野,狭有蹲鸱,致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意思是说,葭荫县虽近,但地小贫瘠,听说汶山(今四川 文羌族自治县北)脚下,田野肥沃,地里长着大芋头,人到死也不会挨饿。而且那里的百姓擅长做生意,容易经商。结果,卓氏被迁到临邛(今四川邛崃县),他大喜,因为那里物产丰富,有铁矿资源,于是,经过精心策划,开始冶铁,熔铸器械和钱币,经过几年,他财势过人,家中竟拥有僮仆千人,倾倒滇蜀百姓,他不仅享受着田池猎射的快乐,而且可与国君比拟。
程郑,齐国人。父姓程,母姓郑,故取名叫程郑。也是被秦朝官府从太行山以东迁到临邛的降民。程郑原本为仆人,家境很穷,但他也和卓氏一样,眼光看得远,早就看准了巴蜀的矿产资源,那里有铁矿和井盐,所以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组织迁徙时,他就自愿选择最偏远的巴蜀。程郑来到临邛后,就开始做冶铸生意,他把制成的铁器产品卖给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结果,他与卓氏一起,把临邛发展成为一个冶铁中心,他的财富也与卓氏不相上下,都有千万以上,成为当地的又一大富商。
孔氏,祖先是梁国人。也是被秦朝官府迁徙的降民,但他是从魏国被迁到宛县(今河南南阳市)。他迁到宛县后,就开始大规模经营冶铸业,但他同时还规划开辟鱼塘养鱼。当他积累到一定财富后,就开始与官府交往,他经常车马成群结队地去游访诸侯,以借此争取经商发财的便利,所以他博得了游闲公子乐施舍赐的美名,然而他经商盈利所得,远远超过他为结识诸侯而打点花费所施舍的那点钱,这就是他与那些吝啬小气的小商人不同的精明之处。结果,他在宛县积累的财富多达数千金,他的从容稳重和举止大方,还成为当地商人效法的楷模。
邴氏,鲁国人。也是以铁致富,他的财富多达万钱。鲁地人素有节俭吝啬民俗,而邴氏家族则尤为突出,他家父兄子孙都订了这样一个家规:低头抬头都要有所得,一举一动都要不妄利。他家除了冶铁,还做其他许多生意,如租赁、放债、买卖遍及各地。在他的影响下,当地许多文人百姓,都弃学从商,像他一样追求发财致富。
秦汉时期这四大“铁王”为我国远古的冶铁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而使秦汉的铁器具有品种多、质量好、数量大、分布广的特点,使铁器遍及兵器、工具和生活用具各个方面,材料质量有各种不同硬度的刚和铁,制作工艺有铸锻、柔化、渗碳、淬火等技术,尤其是出现了用生铁反复加热锻打和淬火的百炼钢工艺,使钢的质量达到较好水平,当时的铁器农具和手工工具已经普遍取代铜、骨、木和石器,铁器的使用已经扩广到广东、广西、云南、新疆、辽宁等边远地区,铁器工艺的发明早于欧洲2000年。据出土文物史料记载,已经发觉的汉代冶铸铁遗址有20多处,其中,南阳瓦房庄遗址就是一个大型铸造作坊,面积12万平方米,有熔炉17座;郑州古荥河有一冶铸兼作的作坊遗址,有椭圆形炼炉两座,有效熔积40~50平方米,停炉后留下的积铁块重20吨以上,还有各种铸范、风管、炼渣等遗物。可见当时冶铁生产的巨大规模。
秦汉四大“铁王”高瞻远瞩、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仅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也是值得现代商人借鉴、弘扬的经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