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史研究领域的空白与探索

2011-04-01 07:47赵彬
测绘通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研究

赵彬

(中国地图出版社信息中心,北京100054)

地图史研究领域的空白与探索

赵彬

(中国地图出版社信息中心,北京100054)

通过经历《中国地图学史》的整个出版过程,接触到大量地图资料和业务档案,发现地图史研究领域还有很多空白,有很多工作值得去做。指出有待填补的几方面空白,并且从编辑、出版的角度出发,期待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地图史、地图学史这个“冷门”的研究领域中来,为地图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图史;地图学史;地图出版史;中外地图史比较;地图文化;地图收藏

一、引 言

由著名地图学家喻沧、廖克先生共同编著的《中国地图学史》自2010年出版以来,已引起业内人士,特别是老同志的关注。这部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系统的中国地图学史专著不但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大力资助,而且成为中国地图学史研究和出版的新的里程碑。笔者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在经历了该书的组稿、审稿、加工、修改、再审稿等一系列出版环节之后,深刻认识到地图学史研究的艰难,也了解到该领域在研究、出版方面仍存在着不少空白,有许多工作值得去做。本文仅指出几个方面,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地图史、地图学史这个“冷门”的研究领域中来,为挖掘我国的地图文化、宣扬和传承我国的地图文化精髓而作出努力。

二、有待填补的几方面空白

1.中国地图学史的断代问题

地图的起源很早,先秦时期已有地图,但那时尚无地图学,那么地图学是何时产生的,其标志是什么,中国古代地图学、近代地图学、现代地图学在时间上是如何断代的,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标志是什么,目前地图业内人士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如有的人认为中国地图学从古代到近代的划分应以元末明初引进西方绘图法为标志,但有的人则认为是以清初的大范围经纬度测量为标志。有的地图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地图学进入现代地图学,应以引进西方的航测技术为标志,而有的专家则认为是从传统手工制图转向计算机制图为标志。总之,关于中国地图学发展史的断代问题是一个需要充分论证、深入探讨、互相沟通,进而达成共识,并引导大众认可的现实问题。

2.各历史朝代的地图发展史

地图史作为科技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演进的,并且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的王朝对地图的管理方式不尽相同,不同的统治者对地图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对中国地图史的研究,脱离不了中国各朝代史。各朝各代都有一些职能部门和一些专业人员从事地图工作,既有大量的地图作品,又有优秀的代表人物;既有地图用之于战争、工程建设、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史料记载,又必然会有大量的地图背后的故事可以挖掘。通过梳理、归纳、对比、总结,可以大大丰富各朝代地图史研究的内容,既能够使后人以史为鉴,也能够在研究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指导今天的实践活动。以往关于中国地图史方面的著述,除了一些较分散的论文之外,较主要的是一些对出土地图、古地图的研究及由此形成的汇编类作品,用概括性的文字总结各朝代地图史全貌的著述还不多见。喻沧、廖克先生撰写的《中国地图学史》比较系统地概述了各朝代的地图学史,但是篇幅很有限,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3.对“失踪”地图的进一步考证

由于地图的特殊性、制作的复杂性、传播的局限性以及意外的损毁或为了保密而人为地销毁等原因,致使古代地图流传下来的数量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古代地图的留存年代以及表示内容目前只是从古籍的文字记载中得到证实,或从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古代城市规模、古代工程遗迹等方面推测相关地图的存在及其制作水平。但是为数众多的古代地图是否真的从地球上消失了,还是因为埋藏于地下或隐匿于故纸堆中而“失踪”。前一种情况寄希望于考古发掘;后一种情况则需要有相当数量的专业人员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寻找,需要下工夫在古籍的字里行间寻找关于地图的故事,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有更多的专业人员投入一份热情,发现更多的史料文献或物证,那么对中国地图学史的研究将是极大地推进。

4.近百年来的中国地图史

今年是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亦即中国推翻封建帝制100周年。在这100年中,中国的科学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地图科技更是如此。由于民国时期的战乱不断,无论是测量基准的不统一,还是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断断续续;无论是民营地图出版的多样性,还是外国列强在中国的非法测绘;这个时期到底测绘了多少种官方地图,民营出版机构究竟刊行了多少种地图,发行了多少册(幅),哪些地图对国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恐怕没有人能说清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国家测绘总局成立之前这段时间,民营地图出版社究竟又出版了多少种地图,军队系统(如总参测绘局、海军、空军方面)绘制出版了多少种地图,这个时期的地图与民国时期的地图有什么关系,有什么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编制了多少种地图(包括国民经济建设各个部门的专题地图、普通地图、教学地图等),代表作有哪些,在制图技术发展方面划时代的标志性地图作品是哪几种,这100年中,地图科技经历了几次跨越性的发展,每次跨越的特点是什么,其标志是什么……总之,需要研究和总结的内容非常之多,特别是一些亲历者或见证人正在渐渐离去,因此目前已到了抢救性地研究、整理的关键时刻。希望地图界老前辈赶快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这段历史,更希望较年轻的地图工作者尽快行动起来,投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当中。

5.地图代表作品的编制过程及其鲜为人知的故事

近百年来编制的地图,在品种上和数量上都是浩繁的,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地图编制是“比较重结果不重过程”,所以很多地图的编制过程及其背后的故事没有用文字记载下来,从而显现出地图文化的贫乏。试想,如果有很多测绘工作者能够像记者或者文学工作者那样,把实测中的轶闻趣事记载下来,把地图上一些地名的确定过程描述下来,把地名调查时的地域文化内涵详细记录下来,那么就可以在提供一幅美丽地图的同时讲述很多故事,使展现给人们的那些地图符号和注记生动起来。

值得关注的是,民国晚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编制出版的地图,其亲历者或知情者越来越少,如果不抓紧进行抢救性的记载、整理,后人将无法弄清一些地图的产生背景和编制过程,那将会给后人留下很多遗憾。

6.地图专家的从业史及代表作

当地图学理论不断完善,当地图制图技术不断进步,当一幅幅精美的地图以越来越短的时间被编制出来并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不知大家是否想到过那些地图的作者,是否了解那些推动地图科技不断进步的专家,是否知道那些以地图为主要表现形式来反映一定区域的地理、人文、社会现状,或反映某些要素的时空变化(如政区变化、地名沿革、环境变迁、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等诸多内容)的地图的作者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如何工作的,一些著名地图作品的背后有哪些动人的故事,一些很有特点的地图是怎么编制出来的,一些地图代表作在编制过程中有哪些趣闻,当这些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被记载下来,当这些文字与相关的地图作品被传播开来,那将是一笔多么可观的地图文化财富!

由喻沧、廖克先生撰写的《中国地图学史》,在附录中介绍了为新中国地图测绘事业和现代地图与地图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的8位资深地图学家和4位地图测绘事业的老领导,并首次以较多的篇幅列出了330名60岁以上(1945年底以前出生)的对新中国地图事业和现代地图学作出显著贡献的地图专家名录。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从另一个侧面客观反映在20世纪60—90年代成为新中国地图专业领域主力军的那些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的业务领导、学术带头人或业务骨干及其地图学成果,也是为了记载和传承,以方便今后查考并为后人续写新中国地图学史提供一份难得的历史资料。之所以增加这个附录,是因为当笔者初次看到作者提供的仅有百余人的名单时,其中的一些地图专家对于笔者这个在测绘行业工作了近20年的出版工作者而言却是陌生的,那时笔者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果不趁现在加以搜集、整理、记载,那么再过几年,年轻的地图人对新中国成立最初三四十年的地图历史的了解可能会出现空白,对老一辈地图专家将所知无几。”因此,在征得有关领导的同意之后,在本书作者的大力配合下,笔者开展了抢救性的搜集、整理工作。在此过程中,先后有四五位地图专家、老领导离开了我们,留下了巨大的遗憾,因为他们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有的甚至还没有来得及讲出来。另外,由于搜集地图专家材料的局限性(一是有些专门从事保密地图编制的专家不愿报材料;二是作者对有些行业的地图制图人员不了解)和搜集的难度较大(许多人退休后很难找到,或者因工作调动线索中断),所以这次搜集、整理、出版地图专家名录的工作虽然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但是需要继续做的工作还很多,希望了解情况的老同志互相转告,并主动与作者或出版社联系,争取再版时把符合条件的专家材料补充进来。同时,也衷心希望广大地图工作者,特别是名录中的老专家或熟悉他们的老同志能把亲历的或见证的那些与地图有关的精彩故事记载下来,把地图知名专家的传奇人生讲述出来,也希望编辑、记者能够以此为线索,编辑出版更多的与地图文化、地图历史有关的作品,为弘扬地图文化、传承地图文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7.地图出版史

地图从古代被深藏于深宫密室,到现代走入寻常百姓家,可以说是地图技术发展的结果,其中专门编制出版中小比例尺地图的地图出版单位更是功不可没。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研究我国地图出版史的专著或者论文集面世。

要论述地图出版史,不能不提及地图出版单位。仅就近100年而言,民国时期纷纷出现的民营地图出版机构,不仅出版了大量的地图,而且因地图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现状,故其中一些地图作品成为澄清历史事实、佐证历史事件、反映领土主权、弄清边界之争的不可替代的极为有力的证据。但因民国时期战乱频仍、出版机构的私营属性和地图出版的自由随意性,致使研究民国时期的地图出版史存在较大的难度。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营地图出版社走过了一条从“私私联营”、“私私合营”到“公私合营”的道路,期间发生了不少值得记载的故事。这个过程的亲历者目前都已年逾古稀,其中经历了全过程的人员更是进入了耄耋之年,如果再不抓紧记载、整理他们的资料或者采访他们,或者对这个时期的出版物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可能会留下很多遗憾。1954年“公私合营”成立地图出版社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开地图的出版是由这一家出版社承担的,这个时期到底出版了多少地图品种,发行了多少册幅,并非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没有专人做过统计。除了公开出版的地图之外,还有很多地方或部门编制出版了不少印有“内部出版”或“内部发行”字样的地图,其中的一些是相当重要的地图作品,有些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它们既可以公开展示又可以作为历史变迁、历史沿革的物证和地图学发展史的史料。同样,由于没有人员专门收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所以也没人能说清楚这个时期编制出版过多少种地图。改革开放后,先后成立了多家地图出版社,另外还有多家中央级出版社也被允许出版各类专题地图和专题性地图集。能够出版公开地图的出版社由一家变为多家之后,地图品种大大增加了,但是统计地图出版品种和研究地图作品特色的工作却更加困难了,尤其是在样书报送不规范甚至不送样书的年代里,即使是国家版本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也没有办法收集齐全。近十年来,地图的出版门槛大大降低,出版地图的机构更多了,每年出版的地图品种也在迅猛增加,虽然这时的样书报送和地图审批更加规范,但因没有人专门统计和研究此时的地图类出版物,所以同样无法弄清近一二十年的地图出版物种类和发行册幅。所以,新中国的地图出版史研究也存在着空白。

8.地图精品

古代地图留传下来的很少,还有很多未解之谜。近代的地图,不是深藏于皇宫王室、秘密图库,就是被劫掠到国外,普通百姓难以看到地图真迹,因此有很多地图不为人所知。即使到了地图大量印行或公开出版的现代,也仍然有不少地图因其内容的保密性或者极强的行业性、地域性,不为大众所知。有些公开出版的地图因印数极少且价格昂贵,也鲜见于市面。因此在收藏热的今天,地图的收藏一直不温不火。虽然有很多地图爱好者对地图的收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但是收藏地图的群体一直没有明显地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没有权威部门提供地图出版目录。所以许多地图爱好者或者收藏家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地图出版,有哪些地图值得收藏。由此可见,定期编辑出版地图目录及简介,特别是编辑出版重要地图作品之类的指导性图书,不仅是地图史研究的一部分内容,也是传播地图文化、推动地图收藏市场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若再有专家学者对于了解较多的地图成果或见到的地图珍品加以介绍,或对地图背后的故事加以挖掘以增加某些地图的文化含量和历史沧桑感,相信会有大批收藏家转而进入地图收藏领域,进而推动公众对地图的关注和喜爱。

9.中外地图史之比较

中国地图制图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独立发展的,中国地图学的发展道路有自己的特点,也有引进、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轨迹。那么曾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地图学何时被西方先进国家赶超?中国的地图制图技术相对于周边国家而言又是什么状况?中国地图史在世界地图史中的地位如何?这些问题虽然已有专家进行过研究,但是还远远不够,需要深入比较、展开叙述、举例说明的研究论证工作还有很多,该方面的专著还存在空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图史研究领域的空白很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内容也很多。国家出版基金大力资助测绘出版社出版《中国地图学史》的事实,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更是一种召唤。它使出版单位增强了要努力繁荣这一出版领域的信心,也给了广大地图工作者、地图爱好者一个信号。纵观中国地图科技博大、久远、神秘的发展历史,非一两本地图学史所能包含。笔者期待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深入进行挖掘、探索、归纳、总结,首先是填补空白,进而各抒己见,逐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为地图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1] 喻沧,廖克.中国地图学史[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0.

[2] 曹婉如.近四十年来中国地图学史研究的回顾[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3):283-289.

[3] 姜道章.近九十年来中国地图学史的研究[J].地球信息,1997(3):56-59.

[4] 王均.中国地图学史研究近况与发展设想[J].测绘科学,2000(3):56-59.

[5] 刘平平.古代地图文献考[J].图书馆学刊,2004 (S0):77-78.

[6] 刘恭祥.古代中外地图比较研究[J].地图,1999(1): 1-5.

Research Scopes of the History of Map and Chinese Cartography: Gaps and Exploration

ZHAO Bin

0494-0911(2011)09-0028-04

P21

B

2011-04-19

赵 彬(1962—),女,山东巨野人,副编审,主要从事文字图书的编辑工作和地图业务档案资料的编辑整理工作。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