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小城镇建设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2011-03-31 22:37江腾
重庆建筑 2011年2期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特色

江腾

(重庆市设计院 重庆 4000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解决好“三农”问题。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大变化。当前,村镇建设特别是小城镇建设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思路已经形成,重点发展小城镇工作的要求更加明确。

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体系中最基础的层次。在合理发展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基础上,重视小城镇的发展对于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1 小城镇建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看,加快小城镇建设,无论近期,还是长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快小城镇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布局,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可以开拓和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农村集贸市场和发展乡村旅游业。

2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2.1 小城镇类型的划分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随着城乡统筹的战略部署,城镇化进程也将步入快车道。全国各地因地制宜,传承历史文脉,挖掘自身潜力,形成星罗棋布,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归纳起来,主要呈现这样几种类型:

工业主导镇:这类小城镇原有的工业基础比较雄厚,近年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工业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工兴镇,逐步发展成为新型的工业城镇。

农业发展镇:这是农村城镇化的一个主要类型,从农产品深加工入手,达到农业投入的高效产出,形成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吸收了众多的外来劳动力,初具小城镇的规模。

城市卫星镇:依托大中城市的辐射,交通便利,与中心城市联系密切、承担着为大中城市服务的功能和作用。

流通商贸镇:这些小城镇大多历史悠久,居于传统的商品集散地和集市贸易区,通过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拓宽市场交易范围,形成市场繁荣的区域性商品市场,进而发展成为以商品流通为主体的小城镇。

交通枢纽镇:地处铁路、公路、江河、民航空港等交通要冲,利用流动人口多、信息传播广、运输成本低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外贸推动型城镇:在沿海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通过利用外资,建成一批外向型企业,由外商投资开发区形成的小城镇。

工矿依托镇:依托城镇周围或内部的大中型工矿企业,通过为这些企业搞好服务,利用其资源、人才、技术优势,使小城镇建设迅速发展。

旅游名胜镇:这类小城镇的特点是地处大城市郊区或名胜古迹、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餐饮娱乐业、商业等服务业而逐步形成,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近30年来的改革和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工业化步伐加快,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功能日趋完善,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2.2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小城镇建设仍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第一,小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布局不合理。由于缺乏合理的可行性规划指导,有的小城镇建设存在盲目性。规划起点不高,建设标准较低,交通、水电、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配套,没有预留发展余地。生产、生活区功能布局相互交错,为今后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第二,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发育缓慢,小城镇特色不明显。许多小城镇的农业产业化虽然初具雏形,但在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直接影响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效应的发挥,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小城镇建设的步伐。由于受行政区划和历史沿革的影响,小城镇的建设难以形成区域专业化的市场,影响了农副产品的辐射流通和带动作用。

第三,历史文化村镇建筑与风貌在不同时期受到破坏。在我国村镇中,散落着大量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典建筑群落,其中相当部分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是乡村旅游的宝贵资源。近年来,这些历史文化古村镇由于种种原因,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和破坏。有的因经济发展需要,对旧村镇进行盲目拆除改造,导致了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开发性破坏。在经济欠发达和落后地区,有的将古建筑的一些部件拆卸下来,卖给城里人作装饰品,不知不觉切断了小城镇历史文脉的延续,破坏了小城镇的特色,毁掉了小城镇的历史。这种非自然灾害和战争因素,而是人为的损毁令人痛心,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反思。

第四,小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转换、社会结构转型的一大障碍。近50多年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快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城镇化进程却慢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工业化提升幅度是中等收入国家的2.5倍,而城镇化提升幅度仅为后者的46%。与低收入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化提升速度稍快,而城镇化提升速度较慢。以发展中国家经验为参照,我国城镇化水平至少滞后于工业化进程10多个百分点。

此外,小城镇的管理体制和传统的户籍制度,导致小城镇流动人口进城务工、回村居住,以工为主、亦工亦农的“两栖”生活方式。这些进城者在农村仍拥有自己的责任田和宅基地,占有双重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些农民家乡责任田荒芜。这种状况不仅没有缓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人多地少的深层次矛盾,还阻碍了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影响了小城镇发展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3 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建议

3.1 合理实现小城镇发展的目标

3.1.1 尊重规律,循序渐进

小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量力而行。应当优先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条件较好的小城镇,防止一哄而起,遍地开花,搞低水平分散建设。要结合小城镇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深入挖掘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展现小城镇的自然风貌。要吸取先进的规划和建筑设计理念,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建筑。力求建造一批风貌独具、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辐射明显、产业发达、经济繁荣、镇风文明、和谐宜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小城镇。

3.1.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小城镇的条件也各不相同。各个地方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搞好小城镇的规划,防止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做到城镇规划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步,与小康建设同步。

对城镇的规划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前瞻性,规划的起点要高,要有发展眼光和超前意识;二是综合性,要正确处理近期、中期和远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科学性,要充分发挥当地人文特色和区位优势,合理确定自身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及规划用地、人口规模等。规划还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应该以区域为单位,加强以中心城市为枢纽的小城镇总体规划布局,突破区域内每一行政区划各自为政的分散格局,以经济区域代替单一的行政区域,促进社会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心城市内部的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其周边小城镇的功能分布。同时,文化特色是城镇建设的灵魂,那些从古老村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镇,传承着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故事,这些文化的载体,纵使已经破败和不完整,成了残桓断壁,仍然可以通过合理的手段,使其焕发出诱人的光辉。即使是新建的小城镇,也应该尽可能地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特殊风貌来定位,挖掘与当地历史文脉相通的地方文化。

3.2 实现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合理手段

3.2.1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奠定基础

统筹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前提。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经济,要制定科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方向。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在可行性研究时,要具有前瞻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并将其列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制定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时,必须跳出就城镇论城镇的框框,应该从县(市)区域城镇规划出发,合理确定城镇的发展方向和经济布局,使城镇体系内各城镇间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有机统一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在大城市周边地区,适当发展一批解决大城市人口生活问题的卫星城镇,合理安排镇区的道路交通、居住、工业、文化教育等各项用地,例如,完善镇级卫生服务体系、公共体育文化活动中心、连锁超市和农产品交易市场、福利院或敬老院、汽车客运站、根据需要设置中小学和幼儿园等等。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通过建居民点,土地整治,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来解决建设用地,切实保护和使用好有限的农业可耕土地。

3.2.2 小城镇建设要十分重视环境和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的保护

城镇特色是城镇形态、地理景观、历史文脉、建筑艺术的有机融合体,它又包含当地的经济特色、布局特色、生态特色、人文特色和建筑特色等方面内容。充分突出城镇特色是增强城镇综合竞争力和赢得发展先机的重要基础。城镇特色应该挖掘城镇的文化内涵,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城镇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特色和鲜明特点的历史小镇,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我们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必须加以保护和利用。如果我们在城镇化进程中,忽视对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决策不当,往往会对城镇发展的整体性、历史延续性和生态平衡带来毁灭性的破坏。所以,小城镇建设中,工业项目要实行防制污染及其它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确保“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小城镇往往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具有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优势,一旦基础设施建设起来,比之大城市更有条件实现最佳人居环境。小城镇发展,不一定要按照大城市的发展模式,应该结合各自的地理优势和自然特点,通过新的探索完全可以做到城市现代化生活方式与坐拥田园风光的完美结合,成为一种人们向往的返朴归真、崇尚自然的理想生活方式。同时应该时刻想到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当代人的幸福,为子孙后代留一片净土。

3.2.3 从建筑风格入手,加强城镇特色风貌的塑造

建筑既是人类遮风避雨,赖以生存的居所,也是凝聚着人类文明智慧和文化艺术的结晶。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大自然不断的水乳交融才逐渐形成的,它具有功能上的合理性和审美上的艺术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我国幅员辽阔,大自然地貌多样,有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和文化渊源。例如,(1)徽派建筑,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徽派古民居注重人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追求功能实用与工艺装饰的完美结合。(2)云南丽江古镇民居,是美丽、富有诗情画意的纳西族民居建筑,道路街巷依水渠曲直而成形,建筑依地势高低而建造,以其丰富的体形组合与悬山山墙,造型特色鲜明,以其“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图画般境界及自然景致,展现给世人。(3)苏州民居注重建筑的意境美,亭廊曲径,环境幽雅,布局紧凑,在整体空间组合上塑造出淡雅、恬静、秀丽的环境氛围,而且也善于运用砖雕、彩绘等艺术手法,丰富和深化建筑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境。(4)川西民居特色浓郁,建筑讲究因地制宜,通常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屋顶采用青瓦坡屋顶处理。外墙多采用白色为基调,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为着色基调,与白墙相配,显得清新而淡雅,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是川西民居不可或缺的元素。全国各地还有很多民居形式,都存在于当地的小城镇和古村落中。因此在众多的小城镇中,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生活习俗丰富多彩,既有历史上的名人故居,也有当地的特色建筑。在小城镇建设中要学习、继承和发扬当地传统的建筑风格,形成既有地方特色,又有现代气息的建筑景观,塑造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形象。

3.2.4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搞好小城镇建设

对于小城镇的发展,各级政府应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在重点支持小城镇区内道路、供排水、环境整治、信息网络等公用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基础上,打破过去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格局,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放开对从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公用事业的限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多渠道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可以采取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国内外企业、个人等各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投资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可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实行有偿使用,鼓励相邻的小城镇共建、共享某些基础设施,提高投资效益。国有商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也要积极参与和支持小城镇的建设,增加对小城镇建设的贷款数额,开展对有稳定收入的进镇农民在购房、购车和其他消费方面的信贷业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之,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经济,扩大产业规模,形成自己的产业结构特色,从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同时,搞好乡镇企业的发展,把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作为主要的发展内容,真正实现人口和产业的集中。每一个小城镇如果没有自己的产业特色,没有了经济来源,小城镇很难发展起来,小城镇的建设也就失去了建设的基础。

责任编辑:余咏梅

猜你喜欢
小城镇城镇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小城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