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珏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人事处,浙江 杭州 311231)
高职院校女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王 珏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人事处,浙江 杭州 311231)
高职院校女教师学术研究水平低、成果少、地位低的现状主要受学术职业起源、传统社会角色、高职教育双重属性以及自我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深入研究她们的学术职业发展现状,对女教师自身的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女教师;学术职业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已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高职院校女专任教师8.78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39%;到2007年,这两组数据已分别上升到14.62万人和47.56%。这说明高职院校女教师无论在人数还是在男女比例上都呈现上升态势,她们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女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现状,对女教师自身发展和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受教育程度较低
2006年上海市8所高校的人事统计数据显示,受调查的高职高专学校中,研究生学历的男女教师比例分别是51.27%和48.73%,本科学历的男女教师比例分别是48.15%和51.85%,而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女教师人数占到80%。[1]可见,高职院校女教师学历总体水平不高。对学术知识的占有量不足,将直接影响专业学术研究,因此,高职院校女教师的学术研究更多地倾向于学科教学方面的探讨,即习惯于从经验中进行反思和研究,缺乏原创性和理论高度。
(二)从事学术研究时间少
从事学术研究除了需要高深的知识之外,还需要投入大量的可支配时间,但繁琐的家务劳动占据了女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据中国妇女网报道,在上海市教育系统妇女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工会女教职工委员会所做的“上海高校女性人才的研究与对策”的调查中,家庭主要由妻子做家务的占了被调查者的66.1%,主要由丈夫做家务的仅占11.4%。因此,即便女教师有能力申请和完成高质量的科研任务,因为她们能够投入学术研究的时间明显少于男教师,从而直接导致了她们学术成果少。
(三)学术成就小,地位低
在教师学术职业发展过程中,职称通常作为衡量教师学术成就的一个重要综合指标。还是从2006年上海市8所高校的人事统计数据来看,被调查的高职高专院校中,拥有正高和副高级职称的高职院校女教师分别只占20%和32.56%,而相应的男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80%和64.77%。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女教师在职称上的劣势相当明显,学术成就相应也较低,学术地位当然就处于劣势。此外,女教师在学校核心决策层的参与度较低,失去了很多由行政权力带来的学术资源和机会,从而加剧了女教师在学术研究上的从属地位。
(一)传统社会分工
中国文化长期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最重要的品德就是履行好为人妻母之责,没有必要去研习“大人之学”和“大学问”。西方社会也普遍认为“妇女的生活几乎全部局限于履行作为母亲和妻子的职责。超越她们的家庭职责,就是破坏柔顺、服从、虔诚贞洁的品德,使女人的名誉受到损失”[2](P41)。中外社会普遍认为女性应合理又合法地扮演与家庭生活相关的角色,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进入学术领域。受此影响,现代女性在科研领域的发展依旧异常艰难。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它对高职院校女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首先,就其高等性而言,高职院校的教师同普通高校的教师一样要从事科学研究,但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专科学校或中专改制合并升格而成,或由普通高校的成教院、成人高校转制而来,至今发展不过短短20余年,以往发展过程中不重视或根本没有学术研究的习惯根深蒂固,整体上影响了女教师的学术研究。其次,就其职业性而言,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的所有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都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都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这无疑影响到了承担大量教学任务和较多家庭责任的女教师的科学研究。
(三)女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
高职院校女教师参与学术职业的困难,并非全部来自智力、能力和社会环境,还有相对薄弱的自我发展意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障碍。首先,高职院校至今仍然受到社会上某些人的歧视,在此情况下,女教师极易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其次,因为安于现状或将希望寄托在丈夫和孩子身上,女教师往往对自我发展没有要求,缺乏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这大大阻碍了其学术发展前进的脚步。最后,传统观念和社会心理定势对女强人的偏见,使得女教师在自我发展的追求上产生畏惧和抗拒心理,最终导致自我发展意识较低。
(一)社会层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仍需要进一步广泛普及男女平等观念。大众传媒是树立女性在公众领域新形象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改变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中女性形象的描述,积极构建正面的社会性别文化,宣传新女性形象,树立优秀女教师的典型形象,突出女性与学术的关系,鼓励和创造一个适合女教师参与学术研究的社会环境。
我国尚未形成促进女性参与科技的政策体系,也还没有制定出较为系统和完整的促进女性参与科研的政策。在高职教育领域,现阶段可制定适度向女教师倾斜的发展政策,如在政策决策层增加女教师比例,提高女教师担任管理职位的层级,建立女教师专项科研基金,建立女教师协会,消除男女教师在退休年龄上的政策歧视等。
传统的性别分工使得女教师可支配的闲暇时间不足,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剥夺了她们开展学术研究的权利。因此,一方面,高校和社区应加强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家政服务系统,使女教师有充分的闲暇学习进修,潜心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特别是丈夫应改变传统社会性别角色观念,承担起应有的家庭责任,积极鼓励妻子在学术研究上的追求,为女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提供精神支持。
(二)个体层面
高职院校女教师必须摆正自己在家庭与事业中的位置,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消除自我认知中的偏差,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培养自己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与信心,提高学术职业所需的能力,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优异成绩来改变社会对女性的偏见,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学术活动需要丰富的交流和大胆创新,高职院校女教师一方面应积极参与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应深入行业企业扩展视野,提高对外界信息的敏感度和接纳率,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从而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创造出丰硕的学术成果,进一步提升女教师的学术地位。
[1]高耀明,黄思平,夏君.高校女教师的生存状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8(8).
[2](美)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M].杨国标,戴瑞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G715.1
A
1673-1395(2011)05-0123-02
2011-02-11
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教育规划课题(y200909893)
王珏(1980—),女,浙江绍兴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