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2011-03-31 05:53
关键词:价值观政治思想

王 罡

(安顺学院 马列部,贵州 安顺 561000)

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王 罡

(安顺学院 马列部,贵州 安顺 561000)

“90后”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新主人,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独立意识,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通过对“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分析,重新思考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理念,提出一定的对策和创新途径。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创新

2008年秋季,第一批“90后”大学生正式进入高校,如何开展“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成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本文讨论的主体是“‘90后’大学生”,而并非“90后”这个更为广泛的群体,他们独特的个性和生活、学习特征,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1]本文首先阐明“90后”大学生成长的时代背景及群体特征,并分析其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然后重新思考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理念,提出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和创新途径。

一、“90后”大学生成长的时代背景

“90后”大学生的成长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成就最大,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人们的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也最为多元的时期,其身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2]认真分析“90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是我们了解和客观评价“90后”大学生的前提,也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一)价值观的多元化、多样化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我国当前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社会阶层和社会诸要素在改革开放中急剧分化和重新组合,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等都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些“多样化”对“90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而价值多元化和价值观的冲突又使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进一步淡化,而传统的价值观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而出现“价值观真空”的现象,导致了价值观的缺失。价值目标的缺失造成了“90后”大学生心理失衡和混乱。

(二)全球化、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互联网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了无限的乐趣和便利,也使他们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所以有人把“90后”称为“虚拟的一代”。一方面网络的不确定性和网络交往的不稳定性使部分“90后”沉迷网络,影响他们正常的认知和正确人生观的塑造。另一方面,网络的透明、快捷,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也使他们有更多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大为提高。

(三)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使大部分的孩子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备受关怀和溺爱。他们逐渐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从家庭和社会中索取,追求时尚,享受生活。他们从不讳言对财富的向往,但他们更注重自我的实现,“成功人士”是他们的人生榜样。

二、“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及其成因

“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个人本位价值取向明显,主体意识强烈,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第二,时代感强,有较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但理想信念薄弱。第三,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基本的自理能力,但抗压心理不足,容易产生挫败感。第四,有较明确的大学生活目标,兴趣广泛,但学习动力不足。第五,发展目标明确,成就动机强烈,有较强烈的竞争意识,但团队合作能力不强。第六,思维活跃,追求新潮,但无法批判地辨识多元的社会思潮,容易陷入迷茫。第七,重视人际关系的培养,人际交流能力较强,但受社会影响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第八,有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急剧的社会转型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为“90后”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资源。衣食无忧与过度宠爱使得他们自我认同过高却缺乏对苦难的感受力。其次,由社会转型期的传统价值失落与道德规范混乱所引起的社会不公和诚信缺失,造成了“9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无力感和责任感淡化。再次,快速的经济发展导致整个社会的商品化与功利化,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得生活压力上升,导致“90后”的一代因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无法真正了解社会。最后,社会的分化和价值的多元化导致了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网络时代的信息泛化使“90后”大学生在思想和价值形成过程中无所适从,原有信仰失落,新的信仰还未形成,出现“价值观真空”的现象。

三、“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新探索

面对“90后”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拓宽视野,改变策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最重要的是转变思路。创新教育方法,针对“90后”大学生的独有特质和社会化特点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研究的主题,其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时代主题。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是从守成性教育、维持性教育到创新性教育的转向,从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向注重教育的文化革新功能的转向。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变或是教育内容上的增减,更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和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创新教育的目标在于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具有人类学和社会学基础,也就是说创新教育与个性教育在精神实质上是潜相交通的。“90后”大学生由于其独特的成长经历使他们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创新教育就是对这一社会事实所作的积极回应。

(一)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中国传统的思政教育,注重理论层面的灌输,体现为一种“灌输”式或“填鸭”式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受到重视,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调动和发挥。同时,我国的学校德育强调系统的教育,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概念与理论讲得多,但学生真正内化为自身素质并身体力行的少。“90后”们更加崇尚一种自由、多元化的学习氛围,他们更愿意接受一种发散式的教育模式,而对各种“形式”与“口号”不屑一顾。

一方面,教育者们应当转变对“90后”大学生的传统看法,摆正姿态,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正确对待其思维模式多元化、情感经历丰富、自我意识强烈、心理抗挫能力脆弱等特点。另一方面,将传统的正面理论灌输模式转变成一种渗透式的体验式的教育方式。以美国为例,对比国内具有说教性质的德育课程,美国德育教师会通过讨论、录像、演讲、表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再辅以一些团队协作项目与社会实践的体验项目,学生们的德育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提高,并且通过亲自体验,其所学将真正内化为内在素质,进而达到德育的真正目的。

(二)努力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

大学生思想的发展与确立和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尤其是“90后”大学生,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问题。高校应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特征和作用,正确理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中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工作。

第一,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校园存在并传承的一种区别于社会的独特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大学生有直接的隐形教育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方式,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具有引导人、感染人、培养人的育人功能。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应该加大力度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新渠道。全球网络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90后”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不断完善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分辨力、自制力还不强,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毒害。要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应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把网络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一是建立对信息网络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运用法律手段打击网络犯罪,同时注重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的培养,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二是建设具备网络技能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具有说服力。要以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网络的时效性、交互性、多媒体性来创造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的思想教育环境。

第三,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正确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造成了他们不善于和周围的人交流和沟通。这就要求学生和学校共同努力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观;通过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社团活动等,使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交往;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对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开设高校公共辅修课,学习人际关系的知识,增强处理人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当制度与人发生冲突时,我们不是要一个个地去纠正人的行为,因为人才是制度的主体;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地去进行制度本身的理论创新。对于“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创新探索:需要完成对传统德育模式的转变,需要重新树立起人作为教育体系的主体性地位,需要开拓新的网络德育阵地。

[1]张晓京,文书锋,金添.“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2]蒋明军,徐松如,王珊,刘凤.“80后”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1).

王罡(1981—),男,硕士,安顺学院马列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伦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观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的价值观
思想与“剑”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