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礼祥 刘 彦
(海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以海南省为例
张礼祥 刘 彦
(海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不断地得到重视和加强。海南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农作物种子南繁基地和热带农业基地,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因此,挖掘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海南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无疑对于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农村;作用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开展新农村建设是两个互为呼应的主体。有鉴于此,自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六个一号关于“三农”的文件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鼓励。因此,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农作物种子南繁基地和热带农业基地,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理应受到重视。
本文运用典型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省北部的海口市、东部的文昌市、琼海市以及中部的儋州市四个能反映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水平的地区中具有典型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重点调查,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广泛收集和了解当地及周边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并做了系统的分析与总结。
100多年来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与先进性。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在新农村建设中散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培养知识化、技术化、专业化与合作化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之一。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培养“四化”农民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调查中,94%的合作社每年为社员提供至少1次的生产技术培训与指导,其中53%的合作社每年提供技术培训指导的机会为“3次以上”;85%以上的社员认为合作社提供培训指导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①本文数据均来源于课题组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统计。以文昌市会文镇会文农机农民专业合作为例,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教学相长”的作业模式,在理事长卢恩南的带领下,合作社成员不仅个个都是农机技术高手,并且还研发出了适合南方土地耕种的滚耙机和四铧犁。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为社员提供专门的生产知识讲解与技术培训指导,不仅实现了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在“学用结合”的过程中社员自身的素质也能得到不断的完善与提升。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由传统农业转为现代农业,一方面要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1]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命名,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挥规模效应的积极作用。以儋州市石屋村有利橡胶购销专业合作社为例,合作社吸收了全村80%以上的农户,成立之初合作社每天的橡胶可采量仅有1吨/天,经过3年的发展,现在橡胶可采量已经增长到了5~6吨/天。
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有意识的延长生产链,不断向服务业、销售业、加工业等非生产领域扩张,一体化生产和多元化经营结构初具规模。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合作社基本上形成了集农资购买、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于一身的一体化结构。以会文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服务性生产合作社在“耕—种—管—收”的一条龙服务之外还涉猎农机维修和农机研发等技术性活动;海口市美社村“农家乐”农民专业合作社则开辟了农村旅游的休闲产业。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农业开始走上了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合作社是重构表达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基层组织载体。[2]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下,许多村庄成了名符其实的“富农村”和小康村,90%的受访者认为合作社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的积极影响达到了“显著”或“非常显著”。以文昌市会文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在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过程中,会文农机合作社平均每亩地为农民节省了3—4个人工,节省开支约200块钱,合作社社员入社后相比入社前的收入也提高了20%—30%不等,真正实现了农民、农业与合作社的共赢。农村各项事业也随着农民的富裕而繁荣起来,文化室、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立起来了,八音队、秧歌队等文化娱乐活动也丰富起来了,农村重新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以专业为支撑,以技术为指导,以规范化的生产流程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的加强了农产品的生产安全和品质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着重突出“专”,即由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生产。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合作社通过农村精英学习传播、与企业建立技术接洽平台以及聘请农业专家讲座为主要方式(三者在调查中显示的比例分别为37.9%、29.7%、28.6%)引进农业生产知识与技术,提高社员的专业化水准。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下,社员都按照专业指导和标准流程进行生产,充分利用渣肥、粪肥以及沼气等清洁能源,将化肥的使用控制在标准范围内,从根本保障了农产品的规格。
文昌市重兴青皮冬瓜专业合作社生产的青皮冬瓜成功通过无公害产品质量认证,为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借鉴作用。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之一。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为了充分发挥规模效益的优势,84%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生产的方式将社员土地进行集中使用,其中有8%的合作社还采取土地入社的措施形成了片区生产基地。通过合作社对农村土地进行规划整合,不仅方便了农业的生产与管理,而且有效的改变了旧农村沟壑纵横、条块分割的脏、乱、差局面,促进了农村旧貌换新颜,极大地提高和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很强的草根性,其高度的同质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这种同质性有利于将同业农民迅速团结起来展开合作;另一方面这种同质性决定了社员之间在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等方面差异性小而且整体偏低,导致合作社管理水平不高,尤以民主参与受压抑最为突出。
在调查中,88%的受访者表现出了对参与合作社各类事务的热情,但合作社关于民主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被形式化或者“格式化”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2%的受访者认同了合作社的民主管理制度。以财务管理来说,有些合作社在不知会或不完全知会社员的情况下只简单的张贴一份财务报表敷衍了事,甚至拒绝社员合理的财务监察要求,严重挫伤了民主参与的积极性和社员的合作热情。
农村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很难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用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去思考和规划发展问题,在合作社取得一定成绩后满足既有,固步自封。
从社会实际来看,农民普遍缺乏对市场、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知识的了解,而这些又正是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但是不少合作社缺乏必要的市场意识,仍然坚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对现代营销理念不屑一顾,更遑论引入专门的营销人才了;管理方面也通常是理事长一人身兼数职,管理水平低效。人才的缺乏造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竞争中的步履艰难,但少有合作社愿意在人才培养和招纳方面进行投资。受小农思想的影响,合作社在满足于既有收益的情况下缺乏进一步开拓市场的意识和勇气,或者虽然期望更大的收益却不愿投入额外的资本,进而陷入了举足不前的局面。
在调查中发现,作为组织灵魂的精神文化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严重缺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文化构建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基本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因为目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意力都只集中于生产经营领域,只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盈利的工具和手段,而并没有将之作为一项长远的事业来经营。这种合作目的的短视效应抹杀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精神凝聚力,使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社员之间定格在了一种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特殊的劳雇关系上,一旦利益格局被打破这种关系很容易就断裂了。2008年儋州市有利橡胶购销专业合作社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大损失,失去了利益支点,又没有共同的精神信念作支撑,一半左右的社员和股民选择了退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取得长足的发展,除了政府的鼓励与提携,还需要来自社会层面的帮助与支持。但是目前的情况分析,“农超对接”要求太高、成本太大,合作社很难从中受益;“农校对接”中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高素质人才不甘或耻于“落户”农村,因而不愿意投身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学者为代表的专家则埋首于理论书本之中无暇或者不屑深入农村,合作社“升级”缓慢;“农企对接”中利润太小企业则不愿注资,允许企业形成资本强势又很容易导致合作社被“吃掉”的危险局面。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瓶颈”。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完善合作社的内部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在财务方面坚持公开透明,尊重和强化社员的监督权;在利益分配方面坚持公平公正;在管理上鼓励民主参与,加强民主管理,力求提高社员的满意度和主人翁意识。
对内要注重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社员活动满足社员的精神生活需要,构建合作社的精神文化,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对外要积极以“共赢”的发展模式寻求和促成同市场、企业、高校的合作,拓展市场渠道,借助“农企对接”和“农校对接”完成自身的“升级”;此外还要积极争取政府的帮助,将“三支一扶”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具体的发展问题上还可以同石屋社区大学和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等非政府组织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总之要争取一切可争取的力量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稳定发展。
关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问题一直以来都有很大的争议。主张仿效日韩模式、借鉴美国模式等不一而足。当然对世界各国农民合作组织的比较分析,有利于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借鉴,但是却不必要一定等齐划一。从实践检验真理的角度出发,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民情以及风候物产的不同,因地制宜,自由的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式,在发展过程中亦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取长补短进行适当的矫正与纠偏,实现健康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尝试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以实现市场地位的不断巩固与加强。互相邻近的村镇在农业经济生产中存在很大的同质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效益是规模递增的,而目前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还只局限在“一村一社,一社一村”的状态下。因此,政府有关部门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应该促成其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打破地域限制,形成规模覆盖整个镇、整个市甚至全省、全国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面推进农业和自身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在“十二五”的规划部署中再次强调了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并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列为了工作重点之一。因此要不断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探索力度,切实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李成刚.“新农村”里最缺什么?——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副主任委员李特里[J].中国经济时报,2006-03-06.
[2]李战彪.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建议——2009东亚合作社高层论坛资深专家发言摘录[J].科技致富向导,2009,(12).
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编号:Hjsk2009-21);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科研项目(编号:HNZG2009010)。
张礼祥(1970-),男,管理学硕士,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组织人事管理、非政府组织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