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洪军
靓丽迷人的超短裙女郎、衣着考究的电子工程师、印刷精美的产品宣传单、豪华气派的摆设……这家公司展台大张旗鼓的宣传,吸走了苹果公司仅有的一点人气,乔布斯无计可施。
这是1976年夏天费城计算机展销会上的一幕,身着敞领衬衫、头发蓬乱、满脸胡须的乔布斯和伙伴们带着自己的苹果电脑参展。他们布置了一个简单的展示台,展示台前放着一张小桌子,上面铺着黄色的窗帘布,在桌子上放着印制简单的名片,还有薄薄的宣传单,上面刊有计算机杂志关于苹果电脑的介绍文章。结果,人们对苹果的展台视而不见,纷纷跑到相邻公司的展台区。
让乔布斯产生挫败感的这家公司是以姆赛公司(IMSAI)。
肄业生辗转创业
把辞职信一递,威廉·米勒德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公司。
上世纪60年代初,大学中途退学的威廉·米勒德,受雇于太平洋财务公司。凭着自学的计算机知识,他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但被告知因缺乏正式的学历,他的提升空间有限。他冷笑一声,辞职而去。
IBM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在IBM呆了4年,又到旧金山的一个政府部门做起了信息主管的角色。1969年,米勒德辞掉薪水优厚且有保障的政府部门工作,开办了系统动力公司,开发大型计算机使用的软件,做数据处理业务。公司的目标显然订得太高,竞争对手选定了老东家IBM。结果可想而知,系统动力公司很快关门了结。
在这段时间里,米勒德参加了一种课程训练,这是一个原大百科全书推销商杰克·罗森伯格推出的活动,曾有几十万人参与,活动的核心内容是“为自己建造一座自信的金字塔”云云,为证明参加者对活动创办者的忠诚,参加者必须邀集自己的朋友参加各种训练班,每次交纳300美元,有媒体斥之为“把戏”。米勒德通过此活动,获得了“成功的自信”,这种自信在他的创业生涯中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体现着怪异乃至有害的特征。
随后,米勒德开始创办以姆赛公司,公司设在加利福尼亚的圣莱安德罗小镇,当时这是一个蓝领工人聚集的地区,房租低廉。米勒德随后承接了一个开发会计系统软件的机会,米勒德的自信在这里起了副作用,他过高估计了公司的研发能力,低估了软件开发的困难程度。而且要命的是,开发过程中,客户不为其提供足够的现金流。
1975年夏天,事情继续向变坏的方向发展,米勒德困坐办公室,一筹莫展。这一天,公司两名深陷程序开发苦海的工程师,找来一本旧刊闲翻,这是1975年1月刊的《大众电子》,封面就是MITS的牛郎星,他们想到了一个帮公司脱离困境的办法。
但这个办法不太光彩,是否要报给老板米勒德呢?会不会被老板臭骂一顿呢?
他们两人有些犹豫,在米勒德办公室门前踌躇不前。但他们终于迈了进去,袒露了他们的构想,这个构想的实施改变了以姆赛公司的命运,也影响了PC产业的发展轨迹。
山寨盖过正牌
“也许是我太天真了,但当时我正在尽一切努力使得公司能够维持下去,我不愿为小事情分心。”
MITS公司老板罗伯茨在回忆中提到的这件“小事”,就是1975年以姆赛公司模仿MITS的牛郎星产品。
以姆赛这两名工程师向米勒德提出的建议就是模仿生产MITS牛郎星,除将它用于手上的合同外,还可以对外出售。米勒德同意了。可公司当时穷得要向MITS买一台牛郎星做样机的钱都没有,于是他们准备去借一台来研究一下。
但米勒德起初竟然借不着牛郎星计算机,不是机主不肯借,而是许多人在将钱汇给MITS公司数月后,竟然还没有拿到货。强烈的市场需求、MITS公司低下的生产能力,让在商场中浸泡多年的米勒德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市场空隙。两个星期之后,他们终于借到一台牛郎星计算机,仿造出几乎完全一样的产品。随后,他们筹了一笔钱,竟然也到《大众电子》上做广告,不过是一则1/6版的小广告,声称以姆赛生产销售与牛郎星计算机“兼容”的产品。
市场需求是这样旺盛,以姆赛的广告一打出,订单就飞过来。原先有些惴惴不安的米勒德变得更自信起来,看到MITS公司对自己的山寨行为没有反击,他加大了广告宣传力度,并督促手下加紧生产。他们改进了牛郎星计算机的几个元件,调整了电路布局,在设备前面增添了蓝色和红色的指示灯,设计了一个略有不同的开关,但从本质上说,与牛郎星没什么不同。
1975年圣诞节前夕,以姆赛公司的第一批标价1000美元的50台产品开始发往各地。以姆赛山寨的速度如此快,让处于个人计算机热浪漩涡中的许多消费者,分不清谁是最早的正牌。
米勒德看出了对手在满足市场需求上不足这一致命弱点,决定加快公司扩展速度。可这需要资金,米勒德可以通过公开发行公司股票或吸引投资来筹集资金,但自信的米勒德不打算让别人置喙,他作出了一项未来将悔之晚矣的决定。
1976年初,米勒德从马里纳公司拿到了25万美元的贷款,马里纳公司和他签订了一份协议,协议规定,马里纳公司有权用这张贷款单据兑换米勒德的控股公司、以姆赛公司和其它任何他可能兴办事业的20%的股份。
这在当时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以姆赛公司除了一些会模仿的工程师外,没啥值钱的。拿到钱的米勒德快速扩张公司规模, MITS公司老板罗伯茨当时要求经销商们只能经销他们公司的产品,否则别想加盟。而米勒德则表示只要肯卖以姆赛的产品就可加盟,这样吸引了大批的经销商销售以姆赛的产品。
以姆赛在硬件上把MITS公司的产品模仿得惟妙惟肖,可是有个问题,MITS公司还拥有当时最好的软件,即微软盖茨的BASIC语言。当时,MITS公司似乎与微软结成了很亲密的联盟,微软几乎是嵌在MITS公司里,譬如盖茨除运作微软公司外,还在MITS公司兼职,而微软公司的另外一个创始人艾伦,同时也是MITS公司的软件主管。所以盖茨会坐上MITS公司载歌载舞的车队,为牛郎星的推广助威。
软件似乎是以姆赛的软肋,米勒德如何见招拆招呢?
戏弄天才的天才
“这家伙是戏弄天才的天才。”当年业界这样评价以姆赛公司的软件主管鲁宾斯坦(S.Rubinstein)。
米勒德让鲁宾斯坦来解决软件问题,他的要求是人有我有。
伸着自己的脖子去让盖茨砍一刀,鲁宾斯坦才不会这么干呢!熟悉软件领域门道的鲁宾斯坦知道在操作系统上,微软的产品还不是最好的,而有个软件天才加里·基尔代尔(Gary Kildall)开发了一种CP/M操作系统,性能优于盖茨的产品。鲁宾斯坦把握了基尔代尔公司开业不久急需现金的心态,以2.5万美元取得了CP/M操作系统使用权。事后,鲁宾斯坦对别人称,这简直像是偷来的,如果基尔代尔有商业常识的话,应该按套收取费用,以姆赛公司卖的越多,基尔代尔收的专利费越多。
在签完协议后,面对这位学者,鲁宾斯坦似乎起了恻隐之心,他对基尔代尔说,“如果你继续按这种模式做生意的话,你是不会得到你该得到的钱的。”没有商业心机的基尔代尔不以为然,耸耸肩,认为自己完成了一笔好生意。
鲁宾斯坦接着将目标瞄向了另外一个小天才:基尔代尔的学生戈登·尤班克斯。尤班克斯开发了一种类似于BASIC语言的程序,虽然功能不如微软的产品,但也能用。鲁宾斯坦找到他,竟然以一台计算机和打印机为酬劳,取得了程序的使用权。鲁宾斯坦将基尔代尔师徒的软件组合在一起,以很少的代价,成功地为以姆赛公司的山寨硬件提供了上乘的软件组合。
鲁宾斯坦的目标不止这些,他要“戏弄”另外一个天才:盖茨。他放出风去,要大力推广尤班克斯版本的BASIC语言。这下轮到年轻的盖茨着急了,当年的盖茨虽然年轻,但他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看得比利润更重要,以姆赛公司是他急于争取的大客户,随后的商业谈判节奏便捏在鲁宾斯坦手中了。鲁宾斯坦在和盖茨完成交易谈判后,得意地说:“凡是能搬来的东西都拿来了,简直是连锅端。”盖茨后来回忆说:“我很尊敬西摩·鲁宾斯坦,他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一切,而我却只能不由自主地任凭他牵制。”
在鲁宾斯坦的谋划下,以姆赛公司拥有了当时最好的操作系统和BASIC语言的使用权,而且盖茨与以姆赛公司的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恶化了MITS公司与微软之间的关系。
但这是一个波诡云谲的年代,以姆赛公司还未及品味胜利的果实,一个更强悍的对手出现了。
苹果小子重装上阵
“我想简化苹果的形状,从外侧咬上一口,就一点,好吗?这样可以防止苹果看上去像樱桃西红柿。”1977年,设计师罗布·雅诺夫这样向史蒂夫·乔布斯介绍自己对苹果公司徽标的设计。
1976年夏天费城计算机展销会上的挫败,让乔布斯刻骨铭心,但MITS、以姆赛的表现也让他产生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自信,他准备从头到脚颠覆MITS形成的PC产业格局,而不是像以姆赛那样跟在产业开创者的后面亦步亦趋。
乔布斯回来来后,对准备设计苹果Ⅱ电脑的沃兹说,苹果Ⅱ要产生真正飞跃性的发展,它要变成一台成品计算机,它应该是一件完美的产品。
乔布斯不想让苹果电脑像MITS、以姆赛那样蜷缩在电脑爱好者的圈子里,他看重的是更广大的市场。这个市场的主体是哪些人呢?
费城计算机展销会上的超短裙女郎或许提醒了他,PC最大的消费群体是对电脑有兴趣但技术上未必在行的男性群体。当时著名的市场推广公司麦金纳公司的老板麦金纳也佐证了这种思路,他建议苹果电脑的广告应该投放在《花花公子》上,而不是《大众电子》上。
那么广告经费从哪里来?乔布斯没有像以姆赛公司创始人米勒德那样采取贷款方式,而是采取引入外来资本和商业管理人才并最终上市的模式。对苹果公司来说,这是一条康庄大道,但对于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来说,这是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从后来乔布斯被赶出苹果公司的经历来看,米勒德当时担心外来人对自己形成干扰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当时,投资专家瓦伦丁告诫乔布斯与沃兹:“你们两个人谁都不懂得市场营销,对未来的市场规模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样就无法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乔布斯听取了这个建议。传统商业资本与新兴技术的结合使得苹果公司比许多新兴的电脑公司更具有抗风险的能力,《花花公子》的编辑曾评价说:“苹果公司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给公众的印象是由两个年轻的小伙子创立的公司,而实际上,背后有一个很老练、经验丰富的董事会在支持它。”
有了资金支撑和成熟商业理念支撑的苹果公司,迅速完成了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在参加费城计算机展销会后不到一年,1977年4月17日,苹果公司参加了西海岸计算机展销会,乔布斯憋足了劲,要在这次展销会上盖过老牌PC公司。
乔布斯不惜代价选择了靠近展销会门口的展位,这让参观者进来就能看到他们。苹果公司重金打造了自己的展台,展台背板采用了一块烟雾状的背光树脂玻璃板,上面印有苹果公司的名称及商标。用黑色天鹅绒制成的帷幕悬挂在展台四边,展台上摆放着3台流线型设计的苹果Ⅱ电脑。据说,追求完美的乔布斯在开幕前一天的晚上,因对运来的新机箱不满而大发雷霆,连夜让员工对机箱进行重新的打磨、刮擦、喷漆。
第二天,展销会开幕后,潮水般的人流涌向苹果公司的展台,光彩夺目的苹果电脑让其他参展的电脑厂商自惭形秽,第一次穿戴整齐的乔布斯兴奋地向观众推介着产品。
“参加完展销会,我们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也非常兴奋,这不仅仅是为了苹果电脑,还为了整个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前景。”苹果公司的程序员斯皮诺莎曾这样说。很显然,电脑产业的苹果时代到来了,虽然以姆赛品牌电脑不会很快消亡,但它短暂的黄金时期结束了。乔布斯曾经说过:“创新将领导者和跟风者区别开来。”
不过,技术上并无建树的以姆赛创始人米勒德,看到了电脑火爆的经销形势,他想,何不干脆成立一个PC销售连锁网呢?除了销售以姆赛自己的产品,还可以销售别的厂家的计算机,吸引大量潜在顾客,于是计算机乐园连锁商店成立了。
米勒德开始了狂热的扩张,1977年底,公司已拥有24家分店,1980年,增加到147家。在这段时间,以姆赛品牌电脑逐渐退居二线。不过,与计算机乐园的良好发展势头来说,这个似乎已不重要了,米勒德的重心放在了计算机乐园上。1981年8月,IBM推出PC时,除IBM自己的产品销售中心外,只有两家连锁商店被授以销售权,其中一家是计算机乐园。
但一张泛黄的旧账单即将掀起一场风暴,袭向计算机乐园。
失陷的乐园
1980年前后,一个名叫马丁·穆苏梅的员工在被米勒德解雇后,把他所拥有的公司1.05%股权卖给了加州富商安德里盖托,并把马里纳公司手中那张借据可以转换成米勒德全部资产20%所有权一事告诉了他。于是两人合伙成立一家名叫迈克罗·维斯特的公司,并以30万美元从马里纳公司买下了米勒德早年的那份借据。
1981年3月,迈克罗·维斯特公司通知米勒德,要把借据换成计算机乐园公司的20%的股权。
米勒德当然不从,于是双方诉至法庭。米勒德认为借据是不能从马里纳公司转让出来的,后来丢车保帅,说以姆赛公司20%的所有权并不含计算机乐园公司的股权。
4年后,法院宣布,迈克罗·维斯特公司胜诉。米勒德完败,他不仅花掉了300万美元的诉讼费,而且还交出了计算机乐园公司的20%的股份,以及同样比例的其他所有的财产。更要命的是,法院判决他支付超过1.41亿美元的赔偿金和费用。
心灰意冷的米勒德告别了自己所创立的公司,到太平洋上的塞班岛过起了隐居生活。
记者手记
偷窃别人的伟大作品
“我们从不以偷窃别人的伟大作品为耻!”这话听起来似乎像以姆赛公司创始人威廉·米勒德的话,其实这句话是苹果乔布斯说的,多种文献这样记载。
但苹果公司推出的麦金塔电脑、iPod、iPad、iPhone,以实践对这句话给予高出字面意义的解读。
威廉·米勒德的以姆赛也山寨了当时伟大的作品,他们模仿着MITS牛郎星计算机造出几乎完全一样的产品,甚至连错误都一样。只是从商业角度来说,MITS创始人罗伯茨错招连连,给了米勒德充分的施展空间。
但历史没有给米勒德更多的时间,因为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迅速重新解构了这个新兴的产业。从费城计算机展销会回来后,乔布斯对准备设计苹果Ⅱ电脑的沃兹说,苹果Ⅱ要产生真正飞跃性的发展,它要变成一台成品计算机,而不再是简单部件的组合,它要有自己的机箱、键盘,买回来后,客户坐下来就能使用,它应该是一件完美的产品。
乔布斯的苹果Ⅱ型电脑的内核受益于MITS创始人罗伯茨的牛郎星作品,但外观和产品结构已经有着天翻地覆的改变。早年,乔布斯常常亲自带领员工去参观博物馆和看展览,汲取大师们在设计或建筑方面的优秀元素的营养,他曾带着麦金塔电脑小组参观新艺术派设计大师蒂梵尼的作品展。
苹果Ⅱ型电脑大放异彩的1977年,并不是工业设计的蛮荒时代,集艺术、商业之大成的优秀工业作品比比皆是,譬如流线式的汽车、家电作品早已成熟,只是没人把这些时尚的工业设计元素与电脑结合起来,而乔布斯做到了,他早年曾在停车场揣摩奔驰车的“锐利的细节与流线型线条之间的比例”。乔布斯的苹果Ⅱ型电脑一举奠定了PC今天的基本形态,开PC先河的MITS牛郎星则是半成品,而模仿牛郎星的以姆赛显然缺乏把这种伟大的创意转变成自己作品的能力,其山寨作品很快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
多年之后,盖茨撰写《未来之路》一书时,曾记录了早年的PC产业发展史,虽然以姆赛公司当年曾给了微软公司软件采购大单,但以姆赛对PC技术进化史的作用乏善可陈,所以盖茨在书中对以姆赛只字未提,而对于MITS的牛郎星则不吝大加赞赏。
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说,伟大的创新失败,胜过苟活一时的山寨。或者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而不是仅仅为了飘过这个时代。
马丁·路德·金曾说:“能拯救人类的是不安于现状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