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蕉岭中学(514100) 袁飞林
“农业、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复习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中学(514100) 袁飞林
1. 学习内容
(1)区位对工农业活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主要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个方面。绝对区位指绝对位置,即位于哪里;相对区位指该地与周围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会影响工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般而言,工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等)。
(2)工农业区位因素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工农业生产和地域形成与发展等一系列知识的前提,主要包括工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和区位选择两个方面。区位因素分析是指某种工农业生产地区已确定,要求学生分析出该地适合工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条件、主导区位因素或限制性因素等;区位选择则根据几个可供选择区域(大范围或小范围地区)所具有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活动自身应具有的条件,进行因地制宜选择生产地。
(3)农业地域的类型多样,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季风水田农业(亚洲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和混合农业五种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着重掌握其分布地区、生产特点、生产条件(即区位条件)、发展措施及其对我国相关农业发展的借鉴意义等。
(4)工业聚集与分散对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主要包括投入-产出上的联系(如企业间有原料投入和产品产出的关系)、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如企业间共同利用基础设施等)和信息上的联系三种类型;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常见的工业地域有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有兴起时间、分布地区、生产条件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区别。工业分散亦能形成工业地域上的联系,要理解工业分散的原因、推动条件及意义等。
2. 学习程度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以下能力标准: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学生了解该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所学农业区位理论,归纳出其生产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即“结合实例解说明白”,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熟悉日常农业生产,还要根据自己所学基本理论,将理论联系实际,归纳其特点和形成的区位条件。
(2)“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工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能说出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或主导因素;会归纳说明一般工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条件;能联系实际,从日常生活中说明某种工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讲,农业或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工农业生产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巨大,而地球的资源和能源又是有限的,两者的矛盾势必对地理环境造成影响。第二,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会对地理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第三,工农业生产会或多或少地改变地理景观。学生可以选取自己熟悉的某一种工农业生产的例子,学会从以上三个方面去分析它是如何影响地理环境的。
3. 学习策略
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明确指出了学习的方法,突显课堂活动的价值。同时,还要注意重难点问题的突破程序。
工农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核心考点,在讲述“农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时,教师可采用自主学习和探究式教学方式。首先教师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阅读课本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进行案例探究,教师展示某一种农业生产活动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农业区位理论,进行案例剖析;最后布置课外作业进行理论巩固,学生搜集的自己周边某一种农业生产活动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理论分析某一种自己熟悉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或区位选择;在讲述“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与区位选择”时,建议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学习,假设自己是周边某个熟悉的大型企业(或工厂)的老板,自己会将厂址选择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在讲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时,教师应该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先展示课件,要求学生对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在分布地区、农作物类型、生产条件和生产特点等方面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课件中的表格;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在讲到“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时,因该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理解性要求比较高,所以建议教师要联系实际分析,得出“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这样一条主线,然后再对其进行一一分析,并且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在讲“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时,可采用列表对比的方式,从兴起时间、分布地区、生产特点和生产条件等方面进行案例分析;然后将其理论进行知识迁移,列举我国东北老工业区、北京中关村等相似的工业区进行实例分析,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1. 突出重点
区位因素及其分析方法
(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分析方法
一般来讲,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其中自然因素占有重要地位,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越来越大,各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影响如下:
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自然因素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木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土壤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土壤的酸碱性、肥力、土层的厚度、土壤的质地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影响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如酸性土壤适宜种植茶树、柑橘;碱性土壤适宜种植甜菜、枸杞等)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在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农业布局在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交通发展商品农业生产必须有便利快捷的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政策影响作物种类、播种面积和产量等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机械机械代替了人力和畜力,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技术因素化肥促进了农业的产出良种使单产提高技术条件的发展和改进,通过影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冷藏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延长了销售时间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与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一般来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从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第一步就是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即优势区位或限制性因素);第二步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然后,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农业区位,科学把握变化,即分析某种地理事物区位选择发生的变化。如下例:
读下图,某城镇要利用A、B、C三块土地发展乳牛、花卉、小麦等三种农业生产。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合理安排这三种农业生产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思维方法:首先通过图可知三地所具有的区位条件分别是:A位于远郊地区,距离城市较远,但面积大;B位于主要公路旁边,且距离城市较近;C位于城镇近郊地区,且有河流通过;且地价由高到低的顺序是:CBA;然后根据生活实际可知:乳牛、花卉、小麦三种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值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花卉、乳牛、小麦;花卉需要大量的水;对交通运输迫切性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花卉、乳牛和小麦。
故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三块土地农业布局为:A地布局小麦;理由是小麦单位面积产值低,近效地价高,生产成本高,小麦运输成本低,可分布于远郊。B地布局花卉;理由是花卉经济效益高,对运输快捷的要求高,应布局在离城市近,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C地布局乳牛;理由是奶制品不易久储和远距离运输,并且乳牛生产需要大量水,应布局在离城市近的河流附近。
(2)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分析方法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有很多,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表解如下:
对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与选择,首先要看工业部门的性质,然后结合具体的区域,综合比较分析,图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思路:
表解农业地域类型判别技巧
判别农业地域类型,要掌握不同农业地域了性之间的差异,判读的关键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如下表所示:
图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的关系
列表比较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2. 难点突破
“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的差异
在进行区位因素分析时,这三种因素的分析是考试中较常考查的问题,也是该部分难点知识之一。在高考题中,考生因很难区别这三种因素,故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往往容易出错。
(1)主要区位因素 指某一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的所有因素(或条件)。要求分析某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如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光热水等)、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机械化水平等。
(2)主导因素 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如我国河西走廊的粮棉种植是在灌溉水源的基础上形成的,故灌溉水源是该地的主导因素。
(3)限制性因素 农业生产中,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了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条件优越,但缺少水源,因此,水源就成为该地区的限制性条件。
农业区位合理选择方法
农业区位合理选择是高考常考点,也是人文地理的难点知识之一,学生在解决该类问题,往往容易出错,关键在于没有熟练掌握方法技巧。
(1)大范围地区区位选择
(2)小范围地区区位选择
对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①地价的高低 距离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应发展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乳牛等。
②单位面积产值 从单位面积产值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和粮棉等。
③需水量多少 需水量大的花卉应布局在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④对运输的迫切性 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故乳牛、花卉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便利的地方。
列表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的区位因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具体如下:
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变化原因原料的影响减弱,市场的影响正在增强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增大,替代原料增多,交通条件的改善交通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减弱发达国家的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信息通讯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突出经济全球化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需要素质较高的劳动力
常见的主导工业区位图的判读技巧
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分析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而且考查趋势比较明显,牢固掌握工业区位原理、仔细研究各种常见的工业区位模式图的特征,掌握其一般规律有助于提升对各种工业区位图像的判读能力。一般来讲,常见的工业区位图有:柱状图、直角坐标图、多维坐标图、曲线图、工业发展模式图、表格等。具体的判读方法如下:
(1)柱状图 依据图例和柱子的高低状况,找出占成本比例最大的区位因素,即为影响该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2)直角坐标图 依据坐标轴含义和坐标值变化趋势,判断各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3)多维坐标图 该图为直角坐标图的变式。首先在图中找准某个区位因素所在的坐标轴,然后找出与该因素相交于0点的另外一条边,作该条边的平行线与某个区位因素所在的坐标轴的交点的值即为该区位因素的比例。
(4)曲线图 该图表示不同要素比例变化示意图。读图时主要是判断不同要素的比例大小和变化趋势。
(5)工业发展模式图 该图需图文转换,获取关键信息。读图时先找出变化的因素和变化的趋势,然后再进行分析。
(6)表格 依据表格数据信息进行区位分析,要通过计算、比较得出结论。
考点1 综合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2010年全国文综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第1题。
下图中的三幅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
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剖析:本题以区域图为载体,重点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该题要求考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思路和方法,而且具有较强的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定位能力。通过图的经纬度来发现该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并且图示地区位于河谷,河流提供灌溉水源;热量并不是很充足,只能说夏季充足;降水量少,各季降水比较均匀;适合发展畜牧业;对于农业生产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
答案:有开阔的谷地,有河流灌溉系统,热量满足发展一年一熟的耕作农业,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谷地边缘(灌溉条件较差)区域可以发展畜牧业(农牧业)。
考点2 农业地域类型
(2011年浙江文综卷)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读下图(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完成题目。
2.以上农业经营模式中,最能说明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剖析:本题以地理关联图为载体,旨在考查读图分析、推理、提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和澳大利亚农业地域类型相关知识。根据题干给出的材料信息可以归纳出:澳大利亚农业特征是种植的小麦主要供牲畜饲料,部分出口,而绵羊的出口量很大。选项A显示小麦少部分供牲畜饲料,少部分供家庭自足,与当地农业生产特点不符合,故排除A选项;同理亦可排除选项B、C,故本题选D。
答案:D
考点3 综合考查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2011年全国文综卷Ⅰ)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下图。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题目。
3.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A.良好的工业基础 B.便捷的交通运输
C.充足的劳动力 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剖析:该题以美国五大湖区域图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的工业区位因素知识和从材料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区域图的分析可以得出:芝加哥本身没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料,可以通过水运运输煤炭和铁矿石,故可以排除D;钢铁工业不是劳动密集型工业,故选项C错;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世界地理知识所知,芝加哥河运和铁路运输均比较便利,故综合考虑得出该题答案选B。
答案:B
考点4 工业联系与工业集聚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停产。据此完成3~4题。
3.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
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为其中国整车生产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
4.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停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A.研发中心 B.一般零部件厂
C.核心零部件厂 D. 整车厂
剖析:该组题从日本地震的热点切入,考查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的相关知识。要解决该题组,考生应综合考虑题内题外知识。日本汽车公司在中国建厂的主要区位条件是市场,其次是降低生产成本。第6题,在中国建零部件厂发生在地震之前,A不正确。中国的整车生产使用中国生产的配件,减少运费,成本降低,B正确。汽车制造厂是资金与技术导向型工业,而不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C不正确。中国生产的零部件主要是供应中国的整车生产,D不正确。第7题,由于技术保密等原因,部分核心零部件与主要研发机构仍在日本,所以地震造成这些零部件厂停产,中国的整车生产自然被迫减产,故C正确。 答案:B C
考点5 工农业生产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1年山东卷)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A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读图回答问题。
5.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造成的生态破坏。
剖析:本题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采石业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注重考生读图分析、推理和归纳能力和课内外知识的考查。解题以C地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课本理论知识,分析在该处开采石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C处为山地且植被比较好,故开采石场容易破坏植被,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在暴雨情况下易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
答案:破坏植被,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山体,水土流失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