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城市与城市化”复习

2011-03-20 13:55山东省临沂一中276003李慎中河北省卢龙县中学066400鲁爱华
地理教学 2011年19期
关键词:城市化人口

山东省临沂一中(276003) 李慎中 河北省卢龙县中学(066400) 鲁爱华

“人口、城市与城市化”复习

山东省临沂一中(276003) 李慎中 河北省卢龙县中学(066400) 鲁爱华

一、课标解读

1. 学习内容

(1)人口地理是人文地理内容的核心,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是最关键因素。人口与环境主要包括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增长模式主要从时间的角度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需要学生掌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地区分布及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等基本问题。人口迁移则从空间的角度说明人口数量的变化,要重点把握人口迁移的动因与效应。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意在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的重心是建立正确的人口观。

(2)城市已成为地球上主要的人文景观。城市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城市空间结构、城市服务功能和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要从城市个体入手,掌握城市功能区的类型、特征及成因,在其成因中要特别注重对“经济因素”的理解与应用;城市服务功能应从城市体系的角度,运用“中心地”理论认识不同规模的城市与其服务功能及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化作为基本的人文地理过程,要从概念、特点、推动力、地区差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整体把握。

(3)着重解决与人口、城市内容深度关联的统计图表判读,既要掌握常规统计图表的判读技能,又要突破比较复杂的三角形坐标图、四坐标统计图、人口金字塔图、组合统计图等。引入城市规划图、城镇布局图、过程示意图等重点分析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化、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提高信息处理与判断能力。

2. 学习程度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以下能力标准: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分析”的前提是知道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分析”要运用人口资料借助于统计图表进行比较。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要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平均寿命及总人口变化趋势等方面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分布既要考虑同一时段不同地区的空间差异,又要关注同一地区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原因及相应的人口问题进行探讨是该条标准内容的延伸,属于较高层次的发展要求。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知道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运用具体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是该条标准的发展要求。

(3)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说出”应该是通过事例说明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4)“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标准中的“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单一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及其组合。“实例”是指某城市一个时期的地图、照片等资料。所谓会“分析”,是指阅读有关城市地图,说出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并归纳出其分布特点,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特别是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5)“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体系即一个地区多个城市(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联系……说明……”的要求定位是:运用“中心地”理论所反映的地理原理,以某个区域内的城市(镇)为例理解不同规模的城市与其服务功能及服务范围的关系。

(6)“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概括”是指对文字或图像内容归纳要点。“运用……概括”是指能根据图表、数据等资料描述城市化的过程、归纳城市化的特点,主要包括城市数量与规模、人口、用地性质、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变化。“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从生态环境(宏观)和居住地环境(微观)两方面分析,并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城市环境的合理措施。

3. 学习策略

用案例分析人口与城市的基本问题

本部分6条课程标准中多数要求“举例”或“运用实例(资料)”,因此案例分析是人口与城市学习的基本方式。可用具体案例来诠释印证理论,如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等;也可选取典型案例作为分析问题的素材,从中归纳出理论。如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还要引入现实案例,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如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揭示与人口相关的原理与观点,用城市的基本知识分析我国城市群规划、城市新区建设案例等。

掌握人口、城市问题的数据搜集、整理方法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可以在分析大量人口数据的基础上提炼出来。先为学生提供一些人口数据,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图表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再使用学生自己建立的人口模式分析其特点。引入学生身边的材料,如根据居住地区人口变化情况归纳概括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用居住城市地图归纳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特点,根据居住城市地价数据绘制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统计图探究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等。这种“做中学、用中学”的方式一定会让学生“我做过,我真正明白了”。

掌握判读地理统计图的步骤、方法

首先,要根据图名确定图表所反映的主题、利用图例从图表中的线条、数据中找出“有什么”;其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认识图中各要素的特征(隐性规律与变化趋势),明确“怎么样”;最后,分析揭示图中各要素反映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理解“为什么”(解释或说明相关地理事物的特征、原理和规律)。地理统计图的判读要做到:抓双重联系(图内→信息;图外→知识);重数据分析(定量分析→数量特征;定性分析→变化趋势);对比分析→找差异;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二、核心主干

1. 突出重点

人口的时空变化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受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文化观念、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生产力水平是决定性因素。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先从出生率下降开始,然后死亡率迅速下降,最终导致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从而完成从“高高低”型向“低低低”型模式的转变。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表析如下:

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出生率高较高开始下降进一步下降,低死亡率高迅速下降继续下降,达低水平低特点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高逐渐降低很低平均寿命较短上升继续上升进一步延长人口增长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急剧增长开始减缓零增长或负增长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后期目前欧洲发达国家

应注意的细节:在第四阶段,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人口总量达到最大,此后将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有所上升。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三低”模式,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是加快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原因。

(2)影响人口迁移(流动)的因素及实证分析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可从环境、个人两个角度分析。环境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三个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要作用。个人角度主要是指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

实证分析——民工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主要流向 由农村到城市,从中西部到东部,由内陆到沿海,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

形成原因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直接影响 有利:弥补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流出地区人口压力;增加经济收入,加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加剧城市交通、住房、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导致农村地区土地撂荒,出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现象。关于城市的三个问题

(1)城市空间结构

主要城市功能区的比较

图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2)城市区位因素

课程标准对“城市区位因素”的要求隐含在以下条目中: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城市区位因素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要运用综合思维方式,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讨论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由此找出某一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

(3)城市化

城市化概念图

如上图所示人口向城镇积聚、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即由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阶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比较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也是与城市化相伴而生的现象。

2. 难点突破

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人口金字塔图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其画法是将各年龄段男子与女子人数(或百分比)按“男左女右”分别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条形,按年龄顺序“下小上老”排列。

①年轻型:下宽上窄,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反映人口高出生率、高增长率的特征。②壮年型:底部与中部的宽窄几乎相近,少年儿童所占比重趋于减少,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有所增加,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人口总规模继续增长。③老年型:上宽下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其人口增长趋势是零增长或负增长。

判读人口金字塔图:首先,要看不同年龄段男女性别的人口数量在人口增长不同阶段所占比重的变化特点;二要分析人口增长所处的不同阶段,各年龄段男女人口比重的大小与未来人口增长趋势之间的关系。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的关系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允许的最大人口(极限人口)即能养活多少人,而人口合理容量代表了合理生活的最大人口、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最小人口(最佳人口),即适合养活多少人。

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对环境承载力有很大影响。合理人口容量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性,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必须谋求合理人口容量,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中地租作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对解释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至关重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地租差异;二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如商业、工业、住宅等)的付租能力往往随空间位置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城市功能分区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从地租差异分析。一般而言,由市中心向外,地租水平呈下降趋势;此外交通通达性越好地租越高,通达性越差,地租就越低。因此城市地价不是由市中心向四周递减的一个同心圆,而是随着交通通达度的变化而有所起伏。

在竞争的条件下,对于一块特定的土地,只有付租能力最高的功能活动才能租用。随着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加,商业活动付租能力变化最急剧;工业活动付租能力变化最不明显;住宅则处于两者之间。

综合地租和付租能力两个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地区的道路交汇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市中心外围和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而地租较低的城市边缘往往形成工业区。如下图所示: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对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可用下图所示归纳概括:

三、考题回放

考点1 人口增长模式

(2010年重庆文综卷 )下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图1

1.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素质低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大 D.人口增长快

2.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淡水匮乏

剖析:试题以统计图为载体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及其地区分布。根据图示数据计算可知,2010年该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约为25%,因此该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图示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低出生率、低增长率”的现代型,属于发达国家,亚洲国家与之相符的是日本。与俄罗斯相比较,日本最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能源短缺。答案:B B

考点2 人口迁移

(2011年海南文综卷)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比2000年增11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完成3~5题。

3.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4.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

5.该现象会

A.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

B.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

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

剖析:试题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素材,考查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其影响。材料给出的关键信息有: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沿海地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后两题的“该现象”就是指这两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这两条信息的相互关联: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第二、第三产业发达,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导致其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机械增长而不是自然增长),也提高了城市化水平。答案:A C B

6.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剖析:该题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地理分布的描述以及环境承载力的特征、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图中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判断绿洲的分布特点,其思路是:高山冰雪、河流→水源→绿洲,由此可得出绿洲分布于山麓冲积扇与河流沿岸。干旱是塔里木盆地的主要自然特征,因此干旱缺水导致该地区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低。

答案: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地区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

考点4 城市空间结构

(2011年福建文综卷)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下图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7~8题。

考点3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2011年北京文综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7.该国公共住房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

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成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

8.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

剖析:本题组考查运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原理判断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从图中看出:该岛国(新加坡)中心城区位于东南端,应为商业区;工业区位于西南部与北部,主要是利用便利水运的优势;公共住房占地面积最大,主要沿巴士线、快捷交通线分布。答题中的误区主要在C选项:不少考生不是从图中找出关键信息(中心城区偏居一隅),而是受思维定势影响认为:住宅区都呈环状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外围。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该国公共住房的布局是在建立在城市功能区合理规划的的基础上的,临近公共交通线(基础设施),便于居民出行也是公共住房布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答案:D A

考点5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011年北京文综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同考点3)

9.简述该区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判断喀什、和田与民丰3个城镇服务范围的差异。

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区位因素、不同规模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对应的考核目标是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塔里木盆地城镇分布多与绿洲联系在一起,其思维线索是:水源→绿洲→农业生产→城镇。绿洲面积的大小决定了城市规模和服务范围的大小,从图中找出喀什、和田与民丰三地绿洲面积的差异即可做出判断。

答案:有合适的水源条件,依托绿洲发展;服务范围依次减小。

考点6 城市化

(2011年山东文综卷)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请回答10~11题。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11.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剖析:试题选用三个年份、两个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图,以城市化过程为主线融合城市功能区、不同规模城市服务范围的判断,寓动态信息于统计图之中。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2000年甲城市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乙城市市中心人口密度不断上升;两城市的边缘区人口密度都逐渐上升。甲城市各地段人口密度与楼高都比乙城市高,且城市边缘距市中心远,因此甲城市人口规模、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大。第11题:从楼高和人口密度判断,甲城市中心商务区位于市中心M处的外围,N处人口密度与楼高比周边地区高,为甲城市的卫星城;乙城市P处人口密度与楼高最大,为中心商务区;由1982~2000人口密度变化可以推断,乙城市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卫星城。答案:D B

猜你喜欢
城市化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人口最少的国家
看看你是哪种隐形人口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人口健康信息化支撑医改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