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极感兴趣的一部书

2011-03-20 21:46:29贾平凹
文学自由谈 2011年4期
关键词:第三人称人用第一人称

●文 贾平凹

昨晚失眠啦,没睡好,思路不大清晰,反正是发言吧,也不需要那么刻板。安黎在《美文》供事,我和他特别熟,十几年了都在一块儿呢,对他的创作也都很了解,他的每本书我都认真地看过。《时间的面孔》也是很认真很详细地看了。因为和安黎长期接触,我觉得安黎这个人有他的独到之处。以他的出身,以他的生活经历,然后从事创作以后,他都显得很有非凡的个性,风骨独存。他的阅读面,他的思考,他思考的层面,我都是清楚的,所有这些,决定了他的写作很有高度。他这个人在我看来很有才华,还很沉静。他的作品,不轻浮,不油滑,不俗气,而且也不土气,因为我知道他每天在阅读哪些方面的著作。他自己出生在乡下,经历也比较苦,所以他的感受都是生命的感受,不是做些表面的文章,都是很深刻的东西。当然,这是他一贯的风格。虽然安黎好像名气不是多么地显赫,社会上也不炒作,但据我对他的了解,我知道他的作品是很有分量的,而且起码他那种写法跟陕西其他作家的写法还不一样,他思考的东西和其他的作家也不太一样。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陕西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或者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这么厚实的作品,这几年并不多见。

《时间的面孔》里有很多令人兴奋的东西。那天看完书之后,我写了几句话,说《时间的面孔》这本书,选择了一个很独特的视角,写出了当下中国的一种现实,转型时期社会的各个层面,构筑出了全书故事的一个景色,形成了一个背景,其中包含着作者的愤怒,作者的惋惜,作者的无奈,作者的沉思。书里面充满了那种悲悯和拯救意识,这种意识,不仅在安黎一系列的作品里,包括《痉挛》、《小人物》都弥漫着,而且在这本书里我觉得完成得更好了。再一点,是他对乡下的熟悉,对社会的熟悉,对底层人物的熟悉。这种熟悉,不仅仅是简单地了解,而是发自生命里的那种很痛彻的感受,这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里都能看出来。不管他选择的情节呀,细节呀等等,你都能感受到作品里弥漫着一种痛感。这种痛感,是底层人的那种痛感,是底层人那种生命的痛感。这一点,我觉得读他这本书时对我自己也很有启发。他写的这些东西不是表面上一些东西,确实是骨子里一些东西。只要是骨子里的东西,不管你怎么遮掩,别人都能看得出来。就像人平常说话,真话假话大家一听就能知道,就能分辨出来。《时间的面孔》这部作品的含量特别大,也特别重,作品密度也是相当地高,对现实的批判也很到位。

再一点,我感兴趣的是他叙事方式的那种自由自如。作品基本上是以“我”为一根线,串连起了城市和村子,串连起了一个庞杂的群体。那个村庄,那种形象,都写得如同真的一样,真实得叫人发颤。把那么多内容用“我”这根线提起来,以“我”的角度来写,安黎可以说做到了来去自由,开合自如。全书的故事都开合自如,第一人称起到了第三人称的作用。过去作家们基本上都习惯用第三人称全能全知的写法,但有时候掌握不好,容易虚假,有时候写出去难以收笼,难以收笔。现在很多人用第一人称,但一般人用第一人称进入后,搅进故事里拔不出来,都没有安黎用第一人称用得这么奇妙。他用第一人称用得若即若离,又能开合有致,还能起到第三人称的功效。我读安黎这部书很有体会,可以说他的第一人称,仍然是第三人称的立意,但第三人称的叙述显然被改善,从而使整部书的结构很紧凑,而且写法自由、自在。

然后,就是语言。我觉得安黎从创作以来语言一直有特点。他不是油腔滑调的那种类型,他的语言就像石头一样,但石头里含有铁矿石,有沉沉的那么一种感觉。这部书的语言很生动,尤其是上部,我觉得上部比下部从结构上、从文字上都写得好。他写得不急不躁,而且很有磁性,就像拉二胡一样,有时会拉得特别慢,有种颤音,颤颤的那种感觉,而不是兔子被撵着跑的那种躁急。尤其是其中有些段落,有许多段落开头的写法很有意思。当时我在研究这部书的每个段落时,觉得每个段落的开头很新颖,很别致。段落的开头呀,结尾呀,安黎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因为自己不是评论家,读别人的书,只是实用性的读法,只能谈一些自己的感觉。

总之,我很喜欢这部书,它不光是深刻,更主要的是它的写法讲究,读起来有好多兴奋点。这部书好,因为喜欢它,就想让它更完美一些。如果说它还有一些遗憾,那就是下半部不如上半部从容。从容是能量和力量的表现。再一个就是它的空间感还略嫌不够。就像一盏灯,捻子很好,光很好,就是光晕欠那么一点点,就像树林里的景色很美很美,但如果能飘散一层云雾,那就更美了。

猜你喜欢
第三人称人用第一人称
刘世荣“中秋月”
维京人用水晶“太阳石”发现了美洲?
英语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9:26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幸福·悦读(2017年10期)2017-10-18 10:16:13
It’s Your Turn, Roger! (I)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中国收藏(2017年4期)2017-05-13 07:23:02
一棵树
昭通文学(2016年3期)2016-11-08 08:03:25
第一人称小木屋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聚焦现在完成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