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1-03-20 14:37孙月红
文教资料 2011年7期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

孙月红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江苏 无锡 214153)

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孙月红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江苏 无锡 214153)

作为高校中的一个弱势群体:贫困生,在经济和心灵上承受着比别人更大的压力。在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的今天,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文章在分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表现、特点等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几点看法和策略。

高校贫困生 心理问题 解决对策

贫困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产生与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收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家庭因素与个人认知的偏差也是造成他们贫困的重要原因。如今,贫困生在高校生所占的比重大概为15%-25%,并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这部分学生在经济上比较拮据——有些无法负担学校所规定要缴纳的费用,有些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在心理上也承受着难以名状的负荷,相比其他同学,贫困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分析他们的心理表现、产生原因的同时,要不断研究策略,引导他们走向积极的方向。

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表现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表现一般分为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

积极的心理表现为该贫困生能够正确认识现状,积极应对所面临的问题,在遇到难题时能够奋发图强、自强自立,对贫困所带给自己的压力能够往好的方面看,化压力为动力,逐步变得乐观、强大、自信。对于他们而言,贫困是一种磨练,更是一笔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只要他们不怕挫折、坚定不移地朝着理想奋斗,成功终将来临。

消极的心理表现一般为该贫困生在应对经济贫困的压力时,由于心理能量不足,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产生了偏差,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出现了如焦虑苦闷、敏感自卑、嫉妒虚荣、自闭偏激等心理贫困现象。

1.焦虑苦闷心理导致压抑。

很多贫困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会有这样一种感叹:“身边有钱的同学好多啊!”原先的同学都在同一个地区,在经济条件方面可能不会出现太大的差距,但是现在却不一样了,看到人家好吃好喝,而自己却还要为学费发愁,生活费更是没有着落,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变得焦虑起来,囊中羞涩的滋味很不好受,慢慢地心情也变得十分苦闷,开始不知道该如何与同学们进行交往了。我曾遇到一位刚入学的新生,他很坦白地说出他恨他的父母,恨他们为什么那么穷,让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这使得他抬不起头,可见贫困如果让一个人心理变得扭曲的话情况也是十分严重的。此外,来自学习、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也显现出来,很多贫困生都来自偏远的农村或山区,在眼界见识、动手能力和与人交往方面可能都不是很优秀,此时焦虑感又会出现了,不断地冲击他们的大脑,人变得惶惶不安起来,精神负担也越来越大,从而变得痛苦、压抑。

2.自卑敏感心理导致自闭。

自卑敏感是大部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症结所在。贫困生之所以自卑,就是“贫困”这顶帽子压得太重,生活的沉重、巨大的经济压力很早就在他们的心里烙下了太深的印记,如果周围的同学经济条件差不多,这种自卑感可能就不会太明显,慢慢地也可能会淡去,但是如果周围的同学经济条件很好,这种自卑感就会像毒药一样很快蔓延到全身各处、各个细胞,从而使他们变得敏感。所有人都不希望自己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或是嘲笑的对象,贫困生更是,他们非常害怕别人谈论他们的家庭情况、经济收入,当别人谈论这些的时候他们就会沉默,当别人在小声说话的时候他们也会觉得可能是在谈论他(她),于是他们开始变得不愿意说话、不愿意沟通、不愿意交际,觉得既然所有人都看不起自己那我还去自讨没趣干嘛,自闭心理由此而生。

3.嫉妒虚荣心理导致偏激。

部分贫困生不愿意承认自己“很穷”,他们在生活上并不是很节俭,穿着并不朴素,消费也没有节制,很多同学反映“看不出他(她)哪里贫困”。在这些年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也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染着黄头发,带着好几个耳钉,化妆浓艳……乍看上去确实很怀疑他们“贫困生”的身份,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他们确实很穷,有的是孤儿,有的是单亲,有的来自低保家庭……嫉妒虚荣心战胜了其他理性思维,这时他们其实已经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加以引导就可能会产生偏激情绪,同时也不愿意接受他人善意的帮助或资助,觉得那样子是侮辱了他(她),他们不理解父母,也不理解父母的辛苦,只愿意盲目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二、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在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着重依托辅导员这个群体。如今高校的专职辅导员一般年龄都在30岁左右,有的甚至与学生同龄,这样的年龄使得学生比较有亲切感,感觉就如同普通的好朋友一般,学生也更愿意与之亲近,而要解决或改善贫困生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处理日常事务上,要着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正确认识贫困。

“以学生为本”,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时掌握贫困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动态,多沟通、多交流,深入关心他们。同时,要加强贫困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正确引导贫困生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引导他们正视贫困,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和学习目标,端正生活、学习态度。帮助贫困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全面提高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促进贫困生健康全面成长。

2.加强消费观教育,正确看待物质。

加强贫困生的消费观教育,不过分看重并推崇金钱,同时也不视金钱如粪土,要做到合理消费,能省的地方尽量省,不能省的地方就要大方点。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提倡的美德,也永远不会过时,对于没有多少收入的学生而言,这一美德更需要大力宣传,并好好实践。然而在对自己深层次的投资上,如更高学历的研读、职业专业的培训方面,贫困生也要尽量花钱让自己充充电,就如俗话说的“钱要用在刀刃上”。要通过各种方法让贫困生养成正确的消费观,正确看待金钱和物质,形成较明确的消费理念。

3.加强心理引导,合理评估自我。

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使贫困生能够作出合理的自我评估,能够认可自我、悦纳自我,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在的位置,有“自知之明”,当然指的不仅是自己的缺点弱势,而且有自己的优点长处,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道理,做到不卑不亢。

4.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增强自信心。

如今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基本上都要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活动月、活动周等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贫困生们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如心理讲座、心理影片、心理团辅、心理话剧及心理测试和咨询等使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阳光、积极向上,且在参与活动娱乐身心的同时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组织管理能力和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了自信心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一半。所以,对贫困生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相当重要也相当不容易的课题。

5.端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心态,构建完整人格。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如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人员等,他们与贫困生直接接触,直接影响到贫困生心理、情绪等。如果这些人员本身不尊重贫困生,把他们看作是“特殊人群”、“二等公民”,那么在处理心理问题上就会存在偏见,如果这种偏见情绪被贫困生感知到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为严重甚至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尊重贫困生,抱着十二分的真诚和真心来对待他们,使他们感到温暖和爱,做到润物细无声,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人格。

6.树立贫困生典型,同时加强非贫困生教育,创造和谐氛围。

优秀的贫困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高校要把这部分学生自强自立的事迹在贫困生中进行宣传,树立典型,加以表彰,让其他贫困生从内心感到深受鼓舞,找到自信,并立志向典型学习。此外,对非贫困生的教育也非常重要,对那些爱炫耀、高消费的同学要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富裕”和他人的“贫困”,鼓励学生自己创造“财富”,教育他们对贫困生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歧视。 这样内外结合有利于创造一种更为和平友爱、和谐团结的氛围,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成功。

三、结语

贫困对人生来说是一种磨难,同时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上帝在此处关门,必定会在别处开窗”,物质贫乏背后必定会有别样的丰富,物质的贫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瘠,而最可怕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让贫困生拥有阳光健康的心灵和完整健全的人格,需要整个社会、高校和所有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将点滴的情感汇聚成爱的河流,为所有贫困生带去丰富的养分,滋养心灵和身体。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以人为本,通过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来引导,妥善采取措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走向光明的未来。

[1]杨颖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现代营销,2010,(12).

[2]苗磊.辅导员工作中如何培养贫困生的非智力因素[J].科教文汇,2008,(07).

[3]桂富强.高校贫困生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01).

[4]邹战英.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03).

[5]陈烈,彭建军.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猜你喜欢
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