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2011-03-20 14:37吕莉
文教资料 2011年7期
关键词:理性文本阅读教学

吕莉

(吴江市横扇中心小学,江苏 吴江 215224)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彼此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对同一篇课文,有些人四两拨千斤,谈笑间,“云”开而“日”出;有些人却举“轻”若“重”,如老牛拉车,老是走不出分析的沼泽地。实践证明:教师巧引妙导,凸显出文本的个性特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主要矛盾带动一般矛盾,引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促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发掘情眼,感受情感,以情怡情

情感型的文本,总是记录着作者微妙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文本中的信息符号,尤其是情感承载量最大的信息符号“情眼”,往往蕴含着作者澎湃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情眼去感受,便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拓展体验与感悟的深度和广度,在共鸣中受到感染。如《泊船瓜洲》一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全诗,然后引导他们从这远山近水、春风明月中思悟:诗人到底意在何处?于是自然探寻找到了诗眼“还”。此时,我再引导学生从知性的抽象到理性的具象,细细阅读品味“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语,体会诗人靠家近,应该还;从“绿”字中体会诗人离家久,更该还。通过与诗人进行角色换位而揣摩诗人的心境,从而诱发学生对各种深层原由的探索,了解当时诗人心系天下百姓、锐意改革的背景,升华了诗情。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多次有目的的阅读,由浅入深地思悟,在品味与探索之中,既深刻地理解了全诗,又受到美好情感的陶冶。

情眼有虚实之分,在文本中能找到具体的信息符号的情眼叫“实情眼”,另一种叫“虚情眼”,需对有关蕴情的词句进行感悟与归纳方可得到。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中,周总理在生死关头“关注他人,舍己救人”的崇高情感,都融解在人物具体的动作、语言中,学生只有对相关词句进行揣摩,才能提炼出情眼。此提炼过程有助于学生摆脱零碎浅显的感性认识,使体验更深刻明晰,有利于良好情感熏陶功能的发挥。

二、巧设疑点,飞扬思维,以思激思

思维型文本,一般能有力地扣住读者的心弦,迅速启活读者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如流水般随物赋形,因势抓住思维训练这根主线施教,以文本的思维性激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培养。如《田忌赛马》一文,孙膑变一变出马次序而获胜,展现的是变异性思维的效能。可是他是以对方仍按常规方式出马、不变次序为前提的。上、下两个等次的马差异迥然,孙膑如何让对方不变序,对方如何做才能仍立于不败之地?我和学生这样去深入探究,使学生不仅了解了该思维方式的特点,而且领悟到它的局限性:无论孙膑还是齐威王,要想获胜都得潜心观察与分析,整合运用其他谋略,促使对方作出错误判断才行,从而在思维技能的训练中培养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严密性和广阔性。

三、强化美感,多元欣赏,以美育美

美是大千世界的本质属性。审美型文本是作者对美进行的独到揣摩与阅释。教学中,我运用多角度特写的手段强化美感,以美的形象擦亮学生审美的眼睛,引发多元的个性化品读,达到在阅读中感受美、品味美的同时学会鉴赏美、创造美的目的。

如人教版《第一场雪》一文,作者峻青用他凝练的笔法、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胶东半岛上的第一场雪,字里行间透露的满是作者对雪的钟爱。北国飞雪,应属平常,大喜何来?于是,我以此视角要求学生阅读全文,学生不难感悟到特殊时期大雪预示着来年丰收的“预兆之美”。而言为心声,关注“预兆”的心坎上搁置的是牵挂百姓疾苦的“心灵之美”。正因为有博爱天下的仁者心胸,才能想象出“降雪之美、雪晴之美、人欢之美……”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北国“飞雪如絮、村静雪沉”的美景,又运用多媒体重现那粉妆玉砌的山川与房屋、蓬松松与沉甸甸的雪球、雪沫飞扬的五光十色的彩虹……不同的视点有不同的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各异,他们又有不同的体验和领悟。我通过提供几个典型的视角,几种典型的发现、品味与创造美的方法,然后让其自主地、多角度地迁移,学生得到的不再是单纯的审美知识,而是灵活而深刻的审美能力。

当然,美不仅存在于自然景观中,而且存在于社会、生活、人性、事理等内容中。从不同的视角去探寻,便有不同的美。教师在思考教学切入点时,既需进行自我独特性感悟,又要考虑学生的实情,从而使教学策略科学而可行。

四、诱发矛盾,探究理性,以理服理

理性是读者对文本深入地体验和审视之后,感受和领悟到的深刻事理。研究显示:人的理性建构不是接受式的填充过程,而是客观理性与主观认识中原有的相似理性较量的结果。因此,我在教学理性型文本时尽量使客观与主观的矛盾明朗化,以促成认识冲突,使学生在激烈的思辨中受到理性的启迪。如《落花生》一文,“父亲”想通过对

落花生特点的介绍,告诉孩子们做人的道理。不过,把这道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他们可不一定会接受。我通过创设矛盾情境,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探究,效果就不一样了——现代社会提供自我推销,“父亲”却告诉我们不要“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上”,这对不对?这个问题点燃了学生的辩论之火,在积极的争辩中不难领会到父亲拿“桃子”之类和“花生”做比较,其本意是要告诉孩子们做人应“塌实,忌虚浮”。这是任何人从事任何事业走向成功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其主旨是对的。至于我们拥有了“桃子”之类的“内才”后要善于推销自己,则是新时代要求下派生出来的另一意义。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多元的感受与理解,我们当然要对之予以肯定。这个争辩活动是学生自我及学生之间认识理念的较量,通过争辩,他们既能明白争辩要抓住本质论点去发表见解,又能在多向互动中受到多种理念的洗礼和多种能力的训练。他们最后形成的共识就是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教师千言万语的生硬说教所无法企及的效果。

综合以上以文本个性特点为阅读教学切入点的方法,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在把握文本内容主要价值取向的同时,多元、个性地吸取营养。但文本个性特点是复杂的,有的文本符合以上特点中的几种,教学中宜随机灵活处理。另外,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的核心,语文素养的提高是语文课的终极目的。因此,文本鲜明的个性只能是骨架,只有以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为依托为血肉,阅读教学才能成为一个绽放生命活力的艺术品。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3]孙宝林.阅读因个性的张扬而美丽诱人——浅谈个性化阅读的衡量标准.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2.

猜你喜欢
理性文本阅读教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