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南京210029)
论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社团医德教育的重要性
张健
(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南京210029)
作为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本文结合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指出了医学院校学生社团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进行了创新思考。
医学生 学生社团 医德教育 重要性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目标。这对我国人才素质培养工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也曾提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德者,本也。”道德是做人的准则,没有道德就没有灵魂,有了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医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医疗卫生人员的个人道德情操及职业素养、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综合体现。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人员,其在社会医疗活动中体现出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能间接反映医德教育的成效。作为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医学院校必须把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放在首位,努力提高医学生的医德素质,以培养更多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
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应该以“如何做一名医德高尚、悬壶济世的医务工作者”为核心,以“生命至高无上的生命观教育,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教育,良好的礼仪教育和操作严谨、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
在内容的安排上,可以对新生进行以中国哲学(特别要重视儒家思想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借鉴意义,使医学生学会以儒家仁爱之心、行医家精诚之术去审视、认识、践行医疗活动,培养医德情感,增强医德修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培育,先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然后再对其进行以医学伦理学为代表的职业伦理教育。
目前,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传统模式是一种他律型的德育模式。我们知道,“道德教育主要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的信念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即让学生过一种好的健康的生活”。所以,医德教育必须遵循人性原则,激发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其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即从“他律”走向“自律”。
要实现医德教育目标由客体性向主体性的转变,通过多种渠道,充分发挥医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医德教育目标最终落实到医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的发展上来。教育学生“医本治人,学而不精,精而不诚,反为夭折”,适时对其进行以操作严谨、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医德教育。
德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因此,现阶段的德育教育所倡导的是使受教育者确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的伦理规范。对未来医生而言,就是要确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医德医风。
医学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一门科学。医务工作者要从事崇高的救死扶伤的神圣任务,这就不仅需要具有医学方面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而且需要具有高尚的医德。新世纪的今天,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已无法适应这种变革,正在被现代三维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现代医学模式更加强调医学界对整个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更加注重医德情感,更加注重技术与人道主义的协调作用,并对医务人员的医德认知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在继承传统医德中有价值的东西并赋予其新内容的同时,也为创造性地解决诸多医德难题提供了可能。而发挥医学院校学生社团在医德教育领域的作用,也有着积极意义。
学生社团(students society)是中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学生社团是医学院校隐性课程的开设平台,是医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为医学生医德教育创造条件、搭设舞台、提供帮助。在学生社团活动过程中,教育实施者引导下的学生医德教育的体验、感悟、接受、启迪等,和同为医学生的学友的帮助、关心、示范的“同伴教育”,无疑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应正确认识学生社团的医德教育功能,研究和创新新的教育模式与对策,尽可能利用每一个教育平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开展医德教育。
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是指学生社团在德育实践中所起的作用,表现为学生社团对学生思想品行、能力素质、知识积累和情操培养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姚乐等认为依靠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针对性强的学生活动,可以促使德育工作由过去单纯注重“显性课程”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向以“显性课程”教育和“隐性课程”教育并重的模式转化。我认为医学院校学生社团的医德教育功能必然是学生社团德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院校中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医德教育,也可以促使医学生的医德教育由过去的“封闭式”的课堂教育方式向“开放式”教育方式转化。通过学生社团活动,使医学生从单纯的“受教育者”转变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施教者”,“同伴教育”的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医学生在医德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医学院校的学生社团可以在活动开展中,有目的地安排诸如举行《医学生誓言》的宣誓教育,以及结合所学专业开展学雷锋活动,等等,激励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情感和医德品行。
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和趋于成熟的阶段。医学院校的学生社团及学生社团活动在促进医学生接受良好医德教育,树立良好的情操和品质,为将来从事医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结合专业思想教育开展医德教育
医学生医德教育中需明确:医疗工作者与患者之间是生死所寄、性命攸关的密切关系。医学生应努力完善自身道德的塑造与培养,形成特有行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引导从业后的各项医务活动。医学生入校之初,对未来职业性质、特点及要求等并不十分清楚,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还处于朦胧状态。医学院校一些学生社团因为社团性质与医学相关,必然会聘请医学专业的教师作为学生社团发展和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老师,也必然会开展一些围绕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社团活动。我们应该认识到医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在学生社团活动中融入专业思想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学生社团专业教师在学生社团活动过程中通过讲座、授课、座谈、研讨等多种方式有意识地对医学生进行热爱医学专业、忠于医疗卫生事业、献身于卫生事业等人生医学理想信念的教育。这对于医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自己未来的职业,努力学习医学知识,为将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是很关键的。
2.结合学习目的教育开展医德教育
医务工作者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这是医务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是医务工作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作为医学生,确立这样的学习目的,把自己的学习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专业学习才会有动力,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刻苦钻研精神。医学院校中的一些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把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作为社团活动的一项重要职能。社团成员在进行社会实践、社区义诊的社团医疗活动过程中,往往在遇到问题时会发觉自己还有很多专业知识没有掌握,或者只是一知半解,没有系统、全面的掌握,就不能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如此,医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学生社团活动中,懂得“医生活着不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病人,这是职业性质所决定的”这样的道理,进一步端正学习目的,明确自己对社会、对病人所承担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要求。
3.结合治学态度教育开展医德教育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医疗卫生工作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来不得半点马虎。医学院校中的一些学术科技类学生社团在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社团学术科研活动的开展,教育医学生树立医德审慎的观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对待医学,对待医德,身体力行,刻苦学习,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所以严谨审慎的社团活动能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治学态度,也对医学生医德教育有促进作用。
德为医之先。医学生要立志成为白衣天使,要无愧于这一称号,就必须具有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医德。医学生能不能成为具有高超专业水平,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医务工作者学生社团的教育是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医学院校要不断通过学生社团活动来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为其日后践行医学生誓言,做一个专业精湛、品德高尚的好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1]王雨欢,刘大武.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信息,2002,8.
[2]罗成翼.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思想教育研究,2003,5.
[3]宋斯越.对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2.
[4]杨晓梅,哈斯也提·艾力.关于建构医学院医德教育新模式的思考.西北医学教育,2010.2,(18),1.
[5]林升乐.高校教师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