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探析

2011-03-20 12:18蒋满华
文教资料 2011年15期
关键词:竞争毕业生大学

蒋满华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 电视演艺系,广东 东莞 523710)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探析

蒋满华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 电视演艺系,广东 东莞 523710)

择业是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次考验。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逐步深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时,当代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出现理想与现实、个人志愿与社会需求等诸多矛盾。这个问题解决得是否科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发挥乃至日后事业的发展。

大学生 职业选择 心理调适

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进行自主择业。如今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就业机制。在失去了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实行统招统分这把“保护伞”后,面对自主择业,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是复杂多变的。

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现状及心理

1.当代大学生择业现状。

在新的就业政策指导下,大学生通过人才市场进行自主择业。大部分毕业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可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顺利实现就业。但还有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挫折,因而灰心丧气。有的大学生甚至认为社会不公平、就业机会不均等而陷入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在面临具体的职业选择和社会走向时,因为社会环境、需求与个人理想存在差距,许多人的价值观取向不稳定。一位多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对全国多所学校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进行了跟踪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心理呈现如下趋势:一是有远大的抱负,择业很实际,“求稳”仍然是目前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的主流;二是向往广阔的发展空间,高回报的福利待遇,“求高”代表了一部分毕业生的择业意向;三是崇尚个性化发展,跳出传统观念思维,“求变”已成为一些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择业的新理念。另外,伴随着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鼓励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自己做老板,这已慢慢变成一种时尚。

2.当代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

(1)焦虑恐惧心理。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多样性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大多数学生对此渴望已久。绝大多数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意识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今天,一个人如果缺乏竞争意识,或竞争能力不强就极有可能成就不了事业。但还是有一部分人却缺乏竞争的勇气。许多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面前顾虑重重、谨小慎微。尤其是在择业中遇到困难时,常常不善于调整自己,缺乏竞争的勇气。这使得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表现出焦虑心理。由于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等问题,造成在精神上负担过重,紧张烦躁,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2)自卑沮丧心理。新时代的大学生大都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他们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在择业中,大学生们希望社会能够承认自己,并尽快融入到工作当中去。但由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终定型,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不少大学生往往不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我。他们往往会因德、才、性格等方面有所欠缺或不足,在经过多次择业受挫后,灰心丧气,产生沮丧及自卑心理,甚至认为社会不公平,就业机会不均等,陷入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3)自负心理。在择业中,很多大学生都愿意根据自己的专业实现干一番事业的愿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碌碌无为。然而现实中他们没有认清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式,择业时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看重安定舒适的生活,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到边远地区去或不愿深入基层,缺乏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有的甚至幻想一举成名、一蹴而就。

(4)依赖心理。一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虽然接受了几年的大学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一个大学毕业生应有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择业时,他们往往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不是靠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通过听取长辈及他人之意,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相应的自主抉择能力。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分析

影响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但总的来讲存在客观和主观上的影响因素。

1.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

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的连年增加,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2006年毕业生比2005年增加50多万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东、中、西部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和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矛盾同时存在;一些地方的政策性障碍还没有完全破除,包括有些城市限制外地生源落户的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单位用人观念和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尚需转变。

2.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应该说,消费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但现实是,许多大学生在择业中依然抱有“天之骄子”的幻想,并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且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等因素也缺乏真正的了解。因此,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会出现以下与自己不相匹配的问题。

(1)兴趣与职业选择。兴趣问题在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时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能否发挥出聪明才智,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兴趣爱好。兴趣是职业的起点,也是职业适应的起点。所以,大学生在广泛多样的兴趣下必须确定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兴趣,才有利于在职业选择中确定自己的竞争优势。

(2)气质、人格与职业选择。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有兴趣,并不能说明这个人就具备了从事这种职业的气质。很多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只从兴趣出发,忽略了气质与择业的关系,造成了适应职业的困难,拉长了职业适应期。性格对职业选择其实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外向型性格倾向于选择那些需要很强的自我表现性、兴趣性和敏捷灵活性等特征的职业;而内向型性格则更适于选择理论科学研究性强、与物打交道较多、需要高度的细心和耐心的工作。因此,我们在找工作时应该把握好自己,正确认识自我。

(3)能力与职业选择。能力是人的个性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力有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之分。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就很难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需要先看清楚自己是否具有与这些职业相适应的能力。

三、对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建议

职业选择是复杂又简单的事情。一方面它是一个多维的坐标,方向太多而难以掌握,其中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家长亲友的意见,又要考虑实现自我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又不是一团乱麻,是有规律可循的。各高等院校及相应的政府管理部门应该重视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选择的正确引导,以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首先,我们应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择业心理。其次,要求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务实择业。每个人的学历、专业、能力水平都不尽相同,每位大学毕业生都应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客观公正的了解,正确认识自我,多务实,少幻想。再次,鼓励大学毕业生积极参与竞争。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毕业生应当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同时注意冲破传统的择业观念,改变走“独木桥”和“一次就业,终身不变”的旧观念,拓宽就业视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择业。

2.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的自觉性。

如果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能主动、自觉地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和适应环境,使个人与环境保持协调,就可以顺利渡过难择业关,进入人生的下一个目标。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心理调适的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和自主性,立足于通过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以利于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大学生在脑海里时刻要有优胜劣汰的意识,并自觉选择某些良好的个性品质作为自己的努力的目标。

3.完善就业信息服务,拓宽就业渠道。

首先,我们要多渠道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周密的就业信息,积极引导他们择业,使他们顺利就业,避免大学生出现盲目择业。其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应逐步转变职能,做好毕业生择业的心理咨询工作,扩大服务范围。院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为大学毕业生提高系统全面的择业心理咨询,使他们在择业时能抱一种积极的心态,促进他们顺利就业,健康成长。

当今社会,大学生择业不再只是个人问题,它已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择业情况关系到年轻一代人生价值的实现,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为大学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他们顺利就业。

猜你喜欢
竞争毕业生大学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