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芳芳
(淮安市第一中学,江苏 淮安 223002)
语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一位优秀的教师同时也应该是一位课堂教学艺术大师。从教育的意义来说,几乎一切教学都是在某种情境中进行活动的,都离不开特定的情境。教育是一门科学,同时更是艺术。既然是艺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应该通过综合利用语言、姿势、音乐、图片、板书、实物等教学手段,努力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创设教学情境,以“物”激“情”,以“情”发“辞”,以“辞”促“思”,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要通过直观的形象、浓烈的情绪氛围,细心点拨,巧妙移情,使他们在愉悦、悲壮、惊叹的积极情感之中主动获取知识。
情境教学并不是现代教学的产物。我国古代就很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橘化为枳”“蓬生麻中”“居必择乡”等成语,就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与作用。《三字经》载:“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明母亲断机杼,促使孟子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因而幡然悔改,更刻画出孟母教子是成功的情境教学。中国古代重视情境教学如此,外国也是如此。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即生活”,主张教育须与实际的生活经验情境结合。古今中外重视情境教育由此而知,今天我们更是赋予情境教学多元化的新面貌,如现在很流行的“美语教学”,将语言学习和唱歌、游戏等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自动学习,寓教于乐;音乐家马友友在加拿大多伦多市,根据巴哈的音乐设计一座音乐花园,将音乐的想象化成具体的图像,借由花园来引导爱乐者去诠释、认知音乐;十八世纪诗人席勒说:“美不受知解力与理性力的制约,而是处于一种自由的游戏状态。”主张透过游戏来进行美育,唤起人们高尚愉悦的情感。这些都足以说明情境教学优于其他教学法而独领风骚的特质。
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将文学作品中深刻的内涵,借由具体、鲜明的形象,使学生感同身受,渐入情境。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开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师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也是经营整个课堂气氛的第一道关卡,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所以教师要精心开讲,用生动精确的语言,描绘勾勒文章重点,导入学习情境,使学生想一读为快,激发内在动机,产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与文章实际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如此将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让知识在类似的情境中彰显出来,才能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夏丏尊在《生活的艺术》中记叙弘一法师“咸苦粗淡皆佳妙,统舱破席总相宜”的生活态度,阐释“生活的艺术”是对日常生活有观照玩味的能力,以一种艺术欣赏的态度来咀嚼玩味日常生活,就能体会到一茶一饭的真滋味。相对今天的孩子,真的很难理解这样的情怀,教师在教授本文时可以把教材中所写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作联系沟通,询问学生若旅行时住宿、饮食条件不尽如人意,同学处理的态度如何?若一直挑剔、埋怨却仍无法改善时,同学的心境又是如何?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课文所写的生活后,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文中所阐释的一种简朴而自在的艺术生活。
“百闻不如一见”。根据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资料证明:“用语言介绍一种物品,人的识别时间为2.8秒;用线条图表介绍,识别时间为1.5秒;用黑白照片介绍,识别时间为1.2秒;用彩色照片介绍,识别时间为0.9秒;如果是展示实物,识别时间为0.4秒。”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教学形象,让学生迅速地感知,如此有助于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进而感知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悠扬悦耳的音乐,可使人心情舒畅;凄楚哀怨的音乐,则令人悄然动容。因此,教师可配合课文内容,播放音乐,通过音乐的渲染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使之进入想象的天地。如此结合学生的视觉、听觉,将可为教材中所表达的情境赋予更深刻的感受。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表现人物的名篇佳作,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人物角色,这样不仅可以模拟文中情境,而且可以让学生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对文章有更真实、生动、亲切的感受。
文章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声音与节奏上。由于汉字有形音义相互关联、四声之别的特点,最适合表现声音节奏的旋律美。借着声音来烘托情境,强化效果,通过句型、词句、字句的长短及音调强弱、语气长短的交替出现,来表现节奏感。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借由朗读去体悟文章气势的磅礡;经由朗诵欣赏文章绵延的情韵。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例,它是朱自清重要的散文代表之一,文中大量采用了诗的意象,语言丰富而极具魅力。作者长于气氛的烘托,从静态和动态不同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形容描绘月光下的荷塘景致,刻画优美。以其中一小段为例,揣摩艺术的读法: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轻巧缓慢),弥望的是(停顿)田田的叶子(略微重读)。叶子出水很高(高昂柔缓),像(拉长语调)亭亭的舞女的裙(轻快悠扬)。教师可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诵表现,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让学生陶醉于美好的“荷香月色”的情境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师而言,语言可以说是教学最有用的利器与法宝。课文中蕴涵的情感、意象、信息,都要依赖教师的语言表达来开发,所以教学语言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殿堂的千门万户的钥匙,也是创设情境教学的基础,所有一切创设情境的方法无不运用“教学语言”。所谓“教学语言”应包括声音的声调节奏、遣词用字及肢体语言等。通过整体的语言效果,教师重锤敲打,反复渲染,开拓学生思维,描绘情境,强化感知,从而达到绝佳的效果。
文字是平面而抽象的东西,再怎么形容、描绘、渲染,总是无法结合多种感官,唯有配合教材、综合运用多种视听媒体教具,才能重现课文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化抽象为具体,化平面为立体,这样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加速理解教材。此处的视听媒体包括:录影带、幻灯片、投影片、电子媒体等。余秋雨《三峡》作者以三峡的自然景色为经,配以三峡的历史文化、古迹、文人的诗文为纬,构成一篇跋涉历史、山水间的“人文山水文学”。然而学生未必看过清荣峻茂、林寒涧肃的三峡,所以教师在讲授本文时,可以放映长江三峡的风景片,重现课文情境,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之下,宛若亲临作者笔下瑰丽而奇伟的三峡风光,很快心灵受到震撼,情绪受到感染。
如何引领学生进入美文世界,是身为教师的一大考验。透过教师对每堂课乃至每个细节的艺术加工,而成为生动的教学艺术,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鱼得水,使学生乐学乐读且学有所得,这就是创设情境教学的终极目标。抓住文章的形式,接通文中的情韵,深拓文章的含义,就让我们借由情境教学法,一同出发,到风光旖旎的文学花园中去领略那无垠的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