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勇兴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浙江 温州 325027)
构建温州地区性大都市的战略思考
金勇兴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浙江 温州 325027)
大都市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形式。构建温州大都市的战略选择,应从温州实际出发,正确认识温州城市发展历史方位与目标定位,切实把握大都市的发展条件。现阶段温州应着重于建设地区性大都市,科学编制规划,优化都市功能,创新建设和管理机制,逐步实现温州地区性大都市的战略目标。
温州;地区性大都市;战略目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不断冲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禁锢与束缚,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城市复兴与再生,拓展了城市发展新格局[1]。温州作为浙江东南沿海地区中心城市,构建温州大都市已成为现实重大战略课题。本文从城市化角度探讨温州城市发展定位的历史演进,揭示构建温州大都市的战略目标与战略步骤及发展条件,进而提出温州建设地区性大都市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1985年,国务院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批复中,要求把温州建设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外贸、港口城市。“九五”期间,随着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重新调整城市定位,将“外贸”转变为“商贸”,其后又增加“旅游城市”。1993年,温州市政府提出了“质量立市”的发展战略。1998年,温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的战略架构。2003年,温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一港三城”的战略。2005年7月,温州市委九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努力发展“三个温州”的战略构想。同年11月,《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继续加快杭州、宁波、温州三大中心城市和浙中城市群建设。2009年12月,温州市委十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以构建温州大都市经济圈、提升城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城镇交通网和配套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城关镇、强镇、重点镇转型提升为抓手,完善城镇体系,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镇功能,加快综合交通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力推进温州大都市建设。
2010年11月,《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等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带动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化都市区。2010年12月,《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制定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努力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从传统意义上来看,都市是指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以非农业职业为主、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又称都会、城市[2]34;从现代意义上来看,大都市必须具有国际公认的人口规模,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同时还应具备各种现代化的城市功能和国际化的城市特色,大都市应具有城市群体、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国际化等特征[3]。因此,大都市无论是种类、条件、标准,还是功能、特征,都应具有国际化功能因素。可以说,大都市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形式,而构建温州大都市已成为现实重大战略课题[4]。
将温州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在国际性大都市,这只是相当长时期后温州城市发展的一种可能。因为温州在近期内不仅不可能赶上北京、上海等将要成为或已经被称之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城市,而且也不可能赶上浙江省内的杭州、宁波等将要成为或已经被称之为全国性大都市的城市。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不仅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而且需要经历相当长的过程。如果将温州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在国际性大都市,那么温州城市发展必然要经历从地区性大都市走向全国性大都市阶段,再从全国性大都市走向国际性大都市阶段或者温州城市发展跨越全国性大都市阶段。直接从地区性大都市走向国际性大都市,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不仅需要满足一定常规的条件,而且需要满足非常规特定的条件,如国际性战争的变故(香港国际化进程),或特大事件的突变(新加坡国际化进程)等。从目前温州实际情况来看,尚未具备这种非常规特定的条件。
在城市化进程中,任何一个地区或区域都有其中心城市或城镇与别的地区或区域相连接,中心城市及城镇相互连接,形成城市网络。任何一个经济联系较密切的地方,实际上都有一个因为市场交易关系和经济联系而形成的中心城镇,再大一点的经济区域就有较大的中心城市,而更大一些的经济区域就有更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然后是全国性大都市、国际性大都市。所有这些不同种类的互补性城市,虽然其功能和作用不同,但每个中心城市都必然要辐射到其周围的城市及小城镇,而且这个中心城市又会受再大一点的中心城市的辐射,以此类推,形成共同发展和相互协调的城市体系,这种体系化城市发展战略,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5]。从温州的市情来看,温州城市发展也不例外。如果将温州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在国际性大都市,应分两步来实现,即从地区性大都市走向全国性大都市阶段,再从全国性大都市走向国际性大都市阶段。
2009年,温州全市实现GDP2527.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3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14.2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32.79亿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3258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771美元;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3.2:52.0:44.8,温州已经成为工业化中后期的现代化城市。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7.78亿元,实施重点工程项目110个,当年完成投资236.90亿元。与温州市建立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201个,年末拥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8395家,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0.72亿元。[6]1-8温州已具备建设地区性大都市的经济基础。
2009年末,温州全市户籍总人口779.11万人,其中,温州市中心城区人口144.77万人,超过100万人,已经成为特大城市。瑞安市中心城区人口(包括莘塍镇、汀田镇、飞云镇、安阳街道、玉海街道、潘岱街道、东山街道、上望街道的人口)46.62万人[6]25-26,已经成为中等城市。另外,虹桥镇、乐成镇、柳市镇、北白象镇、上塘镇、瓯北镇、塘下镇、昆阳镇、鳌江镇、龙港镇、灵溪镇人口都超过10万人,其中龙港镇、灵溪镇人口超过20万人,也已经成为中等城市。其余还有众多3万~5万人的中小城镇。近年来,温州加大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力度,2009年,温州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达24.46万人,其中,国有单位12.84万人,集体单位1.02万人,其他单位10.6万人[6]379。温州已具有建设地区性大都市城镇体系的人口聚集的数量和质量。
2009年,温州全市陆域总面积为11784 km2,市区建成区面积为170 km2[6]。在城市空间组合上,温州已经初步形成相对的一个核心城市(主城),在核心城市60 km2内已初步形成相对的位于鳌江口两岸、飞云江南岸、瓯江口岸、乐清湾北岸4个次中心城市(辅城)。从城市空间发展形态来看,温州陆域上有大山大水绿色的地区性大都市空间,既区别于桂林山水城市(桂林没有大海),又区别于上海港口城市(上海没有大山体)和深圳连绵城市(深圳没有副中心),而且众多中小城镇主要沿重要交通干线扩展,局部地区的城镇已经形成连绵趋势,尤其是在104国道和温瑞塘河等干线上已经形成高密度城镇带。如乐清市主要沿104国道发展,形成了自北而南的乐城镇——柳市镇——北白象镇密集带;瑞安市主要沿104国道和温瑞塘河发展,形成了自北而南的塘下镇——汀田镇——莘塍镇——飞云镇密集带。温州建设地区性大都市在建成区面积上已超过宁波市,具有建设地区性大都市的空间布局。
温州港是全国25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温州港口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三个区域的交汇点,并处于宁波、福州之间1000多km黄金海岸线的中部,其中深水岸线67 km,是我国沿海南北海运必经之路。从城市发展腹地来看,温州港是浙南、闽北及西部内陆腹地16万km2范围内4000万人口最捷径的出海口岸[7],具备开展对台湾经贸、形成内陆省市重要出海口的巨大潜力。温州永强机场地处浙南、闽北,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全国30个重要干线机场之一。目前,温州永强机场在全国民用机场排名第28位,地市级机场中排名第1位。在国家相关部委制定的发展规划中,温州被列为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8]。金丽温和诸永高速、温福和甬温铁路、状元岙深水港、永强机场改扩建等一批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项目建成投用或加紧建设,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初显形象。温州已具有建设地区性大都市的全方位、立体化交通枢纽。
温州初步具有地区性大都市普遍体现出的开放型、多功能、高效益等基本特征[9]。根据温州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和现有条件,温州发展地区性大都市,在宏观理论层面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微观实践层面上,以弘扬温州商业文化为动力,以推进温州城市化进程为主线,以开发温州民营经济资源为支撑,以拓展温州大山大水绿色空间为导向,从而走向跨江滨海的地区性大都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完备的地区性大都市的聚集与扩散功能。
2009年12月,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复的《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海峡西岸20个城市组成城市群。虽然温州只作为非海峡经济核心圈的城市,但已将温州纳入海峡西岸20个城市群中。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规划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km2。虽然温州只是作为长江三角洲中非核心区的城市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但已将温州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尽管在《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温州作为浙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显示了边缘化现象,但确立了温州作为浙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2011年2月12日,《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将温州和杭州、宁波以及金华——义乌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因此,从区域规划角度来看,温州编制地区性大都市规划需要有三个方面的取向,即向南发展进入海峡西岸地区,向北发展进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凸显温州浙南、闽北的中心城市地位。目前,温州不仅开始谋划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而且正在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应抓住机遇,根据温州300 km2内独特的人口、空间、经济城市化基本要素,科学编制地区性大都市规划。构建“三横三纵环型”的地区性大都市空间布局,即沿瓯江、飞云江、鳌江为“三横”,划东、中、西部为“三纵”,圈主、副中心城市为“环型”;突出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城市建设,把瑞安市、乐清市、永嘉县、洞头县纳入地区性大都市核心区总体布局,进而带动鳌江流域城镇群建设,形成协调推进的城市发展格局;直接辐射面积应超越温州区域面积11784 km2,影响到温州区域东北部的台州、西部的丽水、南部的福建福鼎区域,可达到1.3万~1.5万km2。
目前,温州应着眼于发展成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综合交通等方面具有完备的地区性大都市的聚集与扩散功能的城市。在政治方面,温州市虽然具有行政中心地位,但尚未具有完整的地方政治权限,其中最主要的是没有立法权。如长期以往下去,温州市在地方政治的权限上与乐清市、瑞安市、丽水市、台州市等类型城市没有根本区别。在经济方面,从财政体制来看,温州市没有涵盖整个区域的统一财政权。温州市本级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而温州地区性大都市建设范围不仅仅是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的范围,还应该包括温州整个区域(三区、二市、六县);从产业结构来看,温州中心区尚未具有涵盖地区性大都市建设范围的主导性产业或支柱性产业,这就需要进行财政体制改革,提升都市核心区产业层次。在文化方面,温州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永嘉学派为代表的“经世致用”、“利义并举”的商业文化;而现代商业文化的巨大意义在于对外树立美好的社会形象,从而强化竞争能力,对内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创造智慧。因而必须构建现代商业文化,以形成认同感和归宿感的城市精神。在社会方面,逐步完善符合温州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从而形成涵盖地区性大都市范围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在生态方面,温州具有大山大水的自然环境,应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体系、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体系和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地区性大都市。在综合交通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温州地区性大都市综合交通效能。温州地区性大都市区内各组团间的交通应首选城市轨道交通,包括都市区核心区内在之间和外在之间的联系;不仅要将温州港建设成为浙南沿海港口群的龙头,而且要建设成为我国沿海港口群中的重要港口;不仅要加快推进国际机场建设,而且要积极打造航空物流中心;不仅要加快建设信息资源网、信息传输网,加强信息应用,而且它们之间要相互协调衔接、相互促进发展,形成温州人都市信息产业体系,从而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达到高效运行。
地区性大都市建设和管理机制主要涉及协调机制、筹资条件、区划调整、配套设施、环境整治等方面。在协调机制上,以战略眼光看问题,跳出行政区划,遵循大都市发展规律和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仅要进行跨行政界限的地区性大都市建设,而且要把地区性大都市管理协调机制逐步纳入法制轨道。各级行政机关要自觉依法行政,通过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干部考核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行政行为。在筹资条件上,建立地区性大都市建设以市场化手段为主的投融资机制。以城市建设投资项目为载体,引导企业及单位和市民通过股份制的形式,组建法人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直接投资参与城镇建设;运用市场竞争手段,把公用事业推向社会,并建立招投标制度。不仅要加快土地出让以筹集建设资金,而且要加快城市建设资产的处置工作和融资平台的整合,包括项目性的融资和财政层面的融资,以及广开渠道,放宽民资进入领域,以便有利于加快都市建设进程。在区划调整上,《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制定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1个大都市区主中心为龙头,6个大都市区副中心为支撑,50个左右中心镇为节点的“1650”大都市区发展格局。由于“1650”大都市区发展格局带有行政区划痕迹,因而不仅需要对洞头县进行撤县建区,采取天津滨海新区的做法,设立灵昆半岛的瓯江口新区,而且需要推进鳌江流域区划调整,以利于该流域中心城市建设,进而逐步推进乐清市、瑞安市等其他地区行政区划调整,使温州地区性大都市核心向周边县(市)扩展。在配套设施上,不仅需要大投入,而且需要先投入。对建新区、新住宅区、新工业区都要强调基础设施先行,尤其要重视加大教育和科技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从而确保温州地区性大都市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整治上,在整个地区性大都市范围要做好沿海、沿江、沿河的景观建设,结合地形地貌布置景观,体现温州大山大水绿色和乡土民俗。这就要充分利用温州城市的山、湖、江及河网等自然地貌,形成生态系统和绿化系统,突出“山、水、绿”。城市外围生态圈由外围群山、原野和海域组成,地区性大都市内部建成区之间的生态带构成楔形绿地公园、跨江、河绿带等。
构建温州大都市的战略选择,应从温州实际出发,着重于建设地区性大都市,然后从地区性大都市走向全国性大都市,再从全国性大都市走向国际性大都市。只有科学确立发展地区性大都市的总体思路,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才有可能逐步实现温州建设大都市的战略目标。
[1] 周振华,赵菊玲. 战略新起点:“十二五”时期上海的历史方位[N].文汇报,2010-05-31(8).
[2]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 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 M ] . 上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34 .
[3] 叶海平,陶希东. 大都市公共政策[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
[4] 金勇兴. 温州大都市布局与城市化功能[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1(2) :11-15.
[5] 魏杰.简论我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N]. 光明日报,2005-11-08(6).
[6] 温州市统计局. 温州统计年鉴2010[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7] 朱铬源,郑建青,陈春东. 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谈温州瓯江口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J]. 浙江经济,2006 (20 ) :28 -29 .
[8] 罗列英. 温州商贸物流发展模式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5) :35-36.
[9] 康惠.“区域性大都市”的城市定位[N]. 太原日报,2010-08-12(10).
Strategic Reflection on Developing Wenzhou Regional Metropolis
IN Yongxing
(Party School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f Wenzhou, Wenzhou,325027, China)
Metropolis is a urban spatial form produced when the city develops to a comparatively high level.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Wenzhou metropolis should start from Wenzhou's reality, having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Wenzhou's development and the its target and grasping the developing conditions of metropolis. At present, Wenzhou should focus on building a regional metropolis, making plans in a scientific way, optimizing the functions and reform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so as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goal of being regional metropolis.
Wenzhou; Regional metropolis; Strategic objective
F291.1
A
1671-4326(2011)02-0007-04
2011-02-26
金勇兴(1954—),男,上海黄浦人,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教授.
吴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