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禀诚
(1.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江西 吉安 343009;2.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这里,涉及几个相似概念:半截复句、半截子话、粘着结构、孤立结构的隐含、分句隐含。它们有一定的指称范围。例(1)~例(5)为新闻标题语例(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1)在这些“渴望香蕉”的日子里……(《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3日)
(2)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人民日报》,2008年7月11日)
(3)如果地球没了“肺”……(《人民日报》,2006年7月31日)
(4)这里不仅有沙漠(《人民日报》,2007年4月30日)
(5)制造业仍然是德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人民日报》,2007年4月19日)
胡习之的“半截复句”考察了“假如……;因为……;只要……;为了……;不仅……”等格式标题,即例(3)例(4)之类标题。但是,胡习之把“为了……”这一介词结构看作“半截复句”[1],这是欠合理的。尹世超先生的“粘着结构”“半截子话”既考察了“……在……;在……;关于……;……以后;……之前;当……;从…到…;为了……”等不可做分句的粘着结构标题,即例(1)例(2)之类标题,又考察了“如果……;假如……;即使……;因为……;不仅……”等可做分句的粘着结构标题,即例(3)例(4)类标题[2]。刘云的“孤立结构的隐含”考察了包括例(1)例(2)之类介词引导的标题,“分句的隐含”只考察例(3)例(4)之类连词引导的标题[3]。刘禀诚、肖九根的“隐性对比”焦点凸显,则考察了例(4)例(5)之类语义后指、前指的标题[4]74。目前学界对此类标题即分句隐含的标题,尤其是例(5)之类语义前指的标题(尹世超先生较早注意到这一现象,从“结构关系与语义指向”的“文内外差”角度,指出“这是又一起大案”中的“又”在语义上表示相继,暗含着此前已发生过类似案件的意思;而文中并未提及此前发生过什么案件,“又”语义所指向的这层意思显然在文外[5])关注得不多,它们是本文考察的重点。
为了论述的方便,不妨先分类。根据分句隐含的前后内容的不同,把分句隐含标题分为前隐式、后隐式、双隐式;根据分句粘着的前后内容的不同,把分句隐含标题分为粘前式、粘后式、双粘式;根据分句在整个复句结构(补全之后)中篇章功能的不同,把分句隐含标题分为承前式、启后式、承前启后式。这里,前隐式或粘前式或承前式,后隐式或粘后式或启后式,双隐式或双粘式或承前启后式,这三组中每一组不同名称之间的关系是对应一致的,所指也相同。下文主要从第一种划分入手来分析它们的句法语义特点。
1.前隐式
往往由“再、重(chóng)、要、仍然、仍(能/是/有)、又(是)、也(是/有)、还(是)、依然、还需、还须、更、更加、其实、真的、真敢、就怕、同样、不再、不复、不(会/是)、没有、未、无、没、可、始终、永远、成了、有了、莫成、是时候了”等副词、连词和表变化义动词性词语充当标记性词语。例如:
(6)中华鲟处境仍堪忧(《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6 日)
(7)俄韩关系再上台阶(《人民日报》,2008年10月3日)
(8)今朝又闻“万岁”声(《人民日报》,2008年1月18日)
(9)透明也是一种力量(《人民日报》,2008年8月5日)
(10)震后依然美丽(《人民日报》,2008年6月12日)
(11)听证代表选择要公正(《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2日)
(12)素质教育其实很有趣(《人民日报》,2008年10月6日)
(13)“煤电之争”真的无解吗(《人民日报》,2008年8月4日)
(14)中俄永远是朋友(《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9日)
(15)两岸直接通邮是时候了(《人民日报》,2008年10月30日)
例(6)~例(15)都能在正文中直接或间接找到隐含的内容,比如:例(11)隐含的是“一些听证会让老百姓失望,他们给听证会冠以‘作秀’、走过场、形式主义,等等”;例(14)隐含的是“中俄友好世代相传,源远流长,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各自国内建设时期,两国人民一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患难与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会、没有、不再(是)、不复、不是、不可、不能、无、未、不、莫成”等含否定词一类的分句隐含标题,往往是针对一些谣言、错误认识、错误观念、错误做法而言的,带有辟谣、纠错、澄清事实的性质,或者表决,表态,表立场观点。它们可归属于“强评价义”分句隐含标题(其他的前隐式多归属于“弱评价义”分句隐含标题)。例如:
(16)奥运后中国经济不会萧条(《人民日报》,2008年8月26日)
(17)柑橘大实蝇对人畜无害(《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5日)
(18)新生产液态奶未检出三聚氰胺(《人民日报》,2008年10月8日)
(19)不存在周继红个人侵占奖金问题(《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8日)
(20)驰名商标不是荣誉称号(《人民日报》,2008年10月6日)
2.后隐式
往往只由“如果、假如、即使、因为、不仅(仅仅)、不能(只/仅/仅仅)、不只、不应、不该、不必、不可、不妨、不止于、只、本应”等副词、连词充当标记性词语。例如:
(21)如果对农民没感情(《人民日报》,2006年9月26日)
(22)假如医院设条“一米线”(《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1日)
(23)即使只有“一天光荣”(《光明日报》,1991年9月6日)
(24)“因为我们是一家人”(《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3月8日)
(25)大学本应是“净土”(《人民日报》,2008年6月26日)
例(21)~例(25)是假设或转折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后一分句的内容需要在正文中得到补足,如例(25)正文第二段有“然而近年来,与高校有关的腐败案例不时见诸报端,严重损害了大学的形象”这一补足内容。然而,带否定词语标记的标题(亦可归属于“评价式”分句隐含标题)值得注意。例如:
(27)不仅仅提防蝼蚁(《人民日报》,2008年10月6日)
(28)不能只关注“放几天假”(《人民日报》,2008年10月7日)
(29)国庆,不该只有“假日经济”(《人民日报》,2008年10月6日)
(30)奶业不应重蹈生猪生产之辙(《人民日报》,2007年9月12日)
例(26)~例(30)多为新闻时评类标题,标题本身就是一种立场、观点、态度。隐含的内容在正文中都能直接或间接找到,如例(26)正文中有“领先于别人光靠设备和技术不行,而在于新的思路和想法”。
3.双隐式
其实,划分为前隐式、后隐式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从逻辑语义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划分中的语例,尤其是含否定词语标记的,大都可以归属于双隐式,即前隐后隐皆可的分句隐含标题。例如:
(31)奥运不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主标)
奥运会带来的经济和投资增量在总量中比重很小(副标)(《人民日报》,2008年8月19日)
这个新闻标题有主标和副标,主标是通过拷贝“奥运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这一受众观点,再加上表示作者主观态度的标志词“不”而形成的,就这一层面而言,主标属于前隐式;但是,在副标(无副标的则看正文的印证)中能看到主标内容的延伸,是对主标的补足,就这一层面而言,主标又属于后隐式。
基于这一认识,不妨对新闻标题中的分句隐含做更细致的分类考察:
第一,根据有无拷贝或重复隐含内容,可分为:A.“标志词+拷贝内容”式;B.“标志词+非拷贝内容”式(“如果”之类)。前者如《试用期不是老板的“免费午餐”》(《人民日报》,2008年1月13日)、《维修岂容乱来》(《人民日报》,2008年8月4日),这两个标题语例分别在“试用期是老板的‘免费午餐’”、“维修乱来”等拷贝内容的基础上加上了“不”“岂容”等标志词而形成的。
第二,根据语义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或者不同的语义指向、语义特征,又可分为:A.评价义,评价义又可分为肯定评价义(“应”之类)和否定评价义(包括表已然、语义前指的“不应”之类,表未然、语义后指的“不会”之类),强评价义(否定评价义之类)和弱评价义(肯定评价义之类);B.推断义(“如果”之类)。
第三,根据孤立或粘着程度的不同,还可分为:A.强孤立式,指的是没有正文内容的帮助,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的标题,像后隐式标题中的“如果、假如、因为、不仅仅”之类,颇有“吊胃口”的味道;B.弱孤立式,指的是语义结构相对独立的标题,一般不存在理解困难,像部分前隐式标题(如《震后依然美丽》)和反问语气标题(如《维修岂容乱来》)。
标题语例(1)~例(31),除“如果”之类外,在逻辑语义框架上,那些带“不”“本/应”或反问的分句隐含标题,基本上可以用“一些错误观点或行为(标题隐含)→作者在新闻标题中摆明观点→作者在正文中摆出事实或道理(标题隐含)”这一逻辑语义脉络来涵盖。
4.句法成分
标志词既可作状语,也可以作定语。
第一,作状语。这种成分特别多,这与标志词多由副词和连词充当有关,如:《再造辉煌“北大仓”》(《人民日报》,2008年10月7日)、《重温人间大爱》(《人民日报》,2008年10月9日)、《又是一个丰收年》(《人民日报》,2008年10月19日)、《就怕封住百姓的嘴》(《人民日报》,2008年01月16日)等。也有用于形容词谓语之前的语例,如:《“中国印象”更清晰》(《人民日报》,2008年10月7日)。
第二,作定语。这种情况要少得多,一般限于“新”“更+大/多”等标志词语。如:《上海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人民日报》 ,2008年10月21日)、《给师生搭建更大舞台》(《人民日报》,2008年10月6日)、《期待更多“方永刚”》(《人民日报》,2008年10月10日)。
5.标题中语义与语法的关系
一般而言,虚词在语法形式趋简的标题中可以“隐而不现”或者多“隐而不现”。但是,通过考察上文的语例发现,虚词“不隐反现”似乎不在少数,它们可以起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语用效果。
1.前后隐含,上承下接
通过标题语义上指(前隐式)、下指(后隐式),上承下接,使得标题与隐含分句之间具有一种牵制性、衔接性,极富语用张力。
2.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由于隐含而导致了一些独特的标题格式,既有前隐式,又有后隐式;既有拷贝式,又有非拷贝式;既有强孤立式,又有弱孤立式。这些新颖格式吸引受众了解下文。
3.表意含蓄,意犹未尽
新闻标题语言要求比一般的语言形式更加准确、简洁、含蓄、新颖,那么分句隐含标题在追求含蓄、凝练效果的同时是否会削减“准确”的要求呢?完全不会。因为人们可以凭借共知的常识,以及引标、副标、正文内容,补足主标隐含的内容。
4.语篇连贯,信息增量
“半截子话”的标题,一旦与引标、副标,尤其是正文内容联系起来,就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语篇也就连贯起来了,信息量也增加了。
5.简洁明了,意蕴充盈
分句隐含既造就了新闻标题简洁明了、意蕴充盈的语用效果,也使得简明的句法形式、丰富的语义内容、独特的语用效果达到有机统一。
6.客观主观,各得其所
在客观报道的同时,也渗透了较强的主观性与评价性,这主要体现在由副词、连词等充当的标记性词语身上。
刘云认为:“所谓篇章化(textualisation),用篇章的观点来看,就是自然语句如果要处于篇名的位置充当篇名,将会发生或多或少或无的变化,这个过程就是篇章化。”他还认为篇章化有5种手段,即隐含、省略、移位、标记和零表达;并以《如果回到五十年代……》为例,认为这个篇名是一个因果复句的自然语句经过隐含这一篇章化手段后的结果[6]。笔者认为,分句隐含标题的篇章化,正是通过引标、副标、正文内容的补偿机制作用才使得似乎残缺的主标内容或信息变得充盈起来。
此类标题正是作者在考虑读者的认知背景后才形成的,是作者与受众调动共有或常识性的认知知识与经验而默契互动形成的一种独特现象。由于隐含了部分内容或信息,在形式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对称。实际上,这种隐含,相对于不隐含的自然语句而言,它们是一种独特的无标记现象。可以借鉴标记理论,从认知、常规两方面来加以解释:
1.认知是否显著
沈家煊认为:认知上“显著”因而容易感知和处理的事物是无标记项[7]193。分句隐含标题,隐含的往往是共知的常识或常规,也是“显著”而容易感知和处理的事物,是无标记项,可以通过引标、副标、正文内容,使主标隐含的内容充盈起来;没有隐含的自然是有标记项,有“再”“不”等标记词语。
2.常规与否
沈家煊认为:认知和评价都倾向“常规”,这是标记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7]194。分句隐含标题,隐含的往往是共知的常识或常规,是无标记项;而显现或不曾隐含的无疑就是有标记项。
这两组概念都是紧密相连的。范开泰、张亚军认为,“有些副词也常常表达一种预设义。……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知的常识,至少是听到话之后能够根据语境推断出来的信息。”[8]比如《“道德血液”不应缺失》(《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3日)、《房屋被征收人利益有了法律保障》(《人民日报》,2011年2月10日),它们“隐含”与“预设”的信息分别是:有人缺失了“道德血液”; 房屋被征收人利益过去没有法律保障。
在论及“凸显焦点的手段”时,陈昌来认为:运用某些词汇手段(虚词)也可以帮助凸显焦点,像副词“只、仅、仅仅、就、光、单、才、尤其、特别、尤其是、特别是、也、还、甚至、连(……也/都)、不、没有、没”等往往把它后面的词语视为焦点;并认为,“有标记的焦点的标记是多种多样的。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另一种标记焦点是利用某些标记性副词或句式或重音(口语中)来凸显焦点的。”[9]比如,《不仅仅提防蝼蚁》(《人民日报》,2008年10月6日)中,既有“不”又有“仅仅”,可以视为一种组合式凸显焦点手段。
以上学者是立足于非标题语境下借助副词等标记手段来表现预设与隐含,焦点与信息的。刘禀诚、肖九根则认为:对比焦点是通过对比的方式或标记性成分来凸显焦点的,通过对比焦点来凸显信息;有显性对比和隐性对比,隐性对比是通过特定标记(如关联词语)把隐含的信息昭示、显现出来,如《制造业仍然是德国经济的重要支柱》等,由于某些标记性词语(“仍然”“又是”等)的介入,使得这些似乎孤立的标题,可以补上隐含的对比内容,或者说许多“预设”的内容可以依据我们的认知经验凸显出来[4]74。甚至可以进一步说,分句隐含把此类标题的焦点或信息“打包”到了标记性词语身上,受众又可依据认知经验把它“解压”出来并进而解读。
总之,新闻标题的分句隐含,正是以其趋简性形式而获得了繁复性语义内容、独特的语用效果,实现了新闻标题的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趋简性与繁复性的有机统一,不对称与对称的有机统一,以及趋简性与信息量的巧妙关联。
注:本文在江西省语言学会年会(江西宜春,2008年12月)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得到了导师尹世超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表谢忱。
[参考文献]
[1]胡习之.浅谈作为标题的“半截复句”的修辞效果[J].汉语学习,1985(4):14.
[2]尹世超.说几种粘着结构做标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2(3):93-100.
[3]刘云.篇名中的隐含[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5):113-115.
[4]刘禀诚,肖九根.新闻标题的信息凸显[J].东南传播,2007(9):72-74.
[5]尹世超.结构关系与语义指向[J].语文研究,1988(4):29-35.
[6]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2-103.
[7]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93-194.
[8]范开泰,张亚军.现代汉语语法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3-204.
[9]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