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洲宝,刘敏科,申希平,刘立,黄生辉,唐珂,郭霞,赵剑华,陈林庆
(1.甘肃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病科,甘肃兰州730020;2.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3.甘肃省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青海省玉树地震藏族伤员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石洲宝1,刘敏科1,申希平2,刘立3,黄生辉1,唐珂1,郭霞1,赵剑华1,陈林庆1
(1.甘肃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病科,甘肃兰州730020;2.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3.甘肃省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目的探讨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区藏族伤员心理干预前与干预后的情绪变化效果分析。方法对25例我院收治的玉树地震灾区藏族伤员分别在心理干预前及干预后,即分别于入院前和入院第1、2、3、4周进行HAMA、HAMD评分。采用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每次10~15分钟,每天2次。其心理干预方法,以开放性询问开始,使用倾听技术,进行必需的释义,使咨询的问题具体化。同时加入影响性技术,给予解释、指导,并使其情感得以表达、内心世界自我开放,观察效果并进行评分。结果25例藏族伤员干预前HAMA评分为(24.7±5.1),焦虑伤员共23例(92%),其中轻度焦虑15例(60%)、中度焦虑6例(24%)、重度焦虑2例(8%);HAMD评分为(18.9±1.5),抑郁伤员共22例(88%),轻度抑郁13例(52%)、中度抑郁8例(32%)、重度抑郁1例(4%)。干预后HAMA评分为(10.7±2.1)、HAMD评分为(10.6±2.0)。藏族伤员中HAMA、HAMD评分干预前呈正相关(r=-0.35,P<0.001),干预后评分正相关(r=0.29,P<0.001)。结论玉树灾区藏族伤员心理干预后焦虑、抑郁评分下降。
青海省玉树地震;藏族伤员;心理干预
地震突然发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灾难性的事件,它不仅造成灾区人群生理上的创伤,同时带来心理的灾难。研究发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促进人社会功能的康复。笔者通过对玉树灾区人群心理干预前、后的横断面研究,为今后心理干预提供指导。
1.1 对象
2010年4月16日~5月21日对在甘肃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区藏族伤员及随员进行心理干预,共有36人接受干预,其中男性19人,女性17人;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为(32.32±14.46)。选派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对伤员进行筛选,排除精神障碍者;另有2例转院,9例住院2周后伤愈出院,不在本研究之列,实际研究人数为25人。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采用心理量表进行评定,干预前进行研究人员的培训,一致性相关系数≥0.85。调查者之间的两两配对一致率为84%~86%,K a pp a值为0.94,于干预前、干预第1、2、3、4周各进行一次评定。
1.2.2 调查工具[1~3](1)H ami l t o n焦虑量表(H A M A):干预前,由专业人员进行问卷评估,量表分为14个项目,观察内容如下:焦虑心境(an x iety m ood)、紧张(ten s i o n)、害怕(f ear s)、失眠(in so mnia)、认知功能(c o gnitive)、抑郁心境(d e p re ss e d m ood)、肌肉系统症状(so matic an x iety)、感觉系统症状(so matic an x iety)、心血管系统症状(car d i o va s cu l ar s ym p t o n s)、呼吸系统症状(re s p orat o ry s ym p t o m s)、胃肠道症状(ga s tr o-urinary s ym p t o m s)、生殖泌尿系统症状(genit o-urinary-s ym p t o m s)、植物神经系统症状(au oo n o mic s ym p t o m s)、会谈时行为表现(be h avi o r o f t h e ta l k s)。
(2)H ami l t o n抑郁量表(H A MD):干预前,由专业人员进行问卷评估,量表分为24个项目,观察内容如下:抑郁情绪(d ep re ss i o n m ood)、有罪感(f ee l ing o f gui l t)、自杀(s uici d e)、入睡困难(in so mnia-ear l y)、睡眠不深(in so mnia-mi ddl e)、早醒(in so mn o a-l ate)、工作和兴趣(w o rk o rintere s t s)、迟缓(retar d i o n)、激越(agitati o n)、精神性焦虑(p s yc h ic an x iety)、躯体性焦虑(so matic an x iety)、胃肠道症状(ga s tr o-inte s tina l)、全身症状(genera l slomatic s ym p t o m s)、性症状(genita l s ym p t o m s)、疑病(h y p o c h o n d riasos)、体重减轻(loss o fw eig h t)、自知力(in s g h t)、日夜变化(d iurna l variati o n)、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d e p er so na l i z ati o n o r d erea li z atin)、偏执症状(p aran o i d s ym p t o m s)、强迫症状(o b s e ss i o a l s ym p t o m s)、能力减退感(h e l p l e ss ne ss)、绝望感(h o p e l e ss ne ss)、自卑感(w o rt h l e ss ne ss)。
所有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法,根据藏族伤员的口头表述进行评分,同时特别强调藏族伤员的主观体验。
1.2.3 疗效评定标准(1)HAMA评定标准:总分0~6分为无焦虑,7~13分为可能有焦虑,14~20分为肯定有焦虑,21~28分为明显有焦虑,≥29分为严重有焦虑。(2)HAMD评定标准:总分0~7分为无明显抑郁;8~16分为可能有抑郁;17~24分为肯定有抑郁,25~32分为明显有抑郁,≥33分为严重有抑郁;或以HAMA总分在干预前、后的减分率作为主要疗效指标:减分率≥75%为痊愈,减分率≥50%并<75%为显著有效,减分率≥25%并<50%为略有进步,减分率<25%为无效。
1.2.4 干预方法[4~6](1)采用合理情绪疗法(R ati o na l-Eo tive T h erap y,R ET):①A B C(A ctivating event s,Be l ie f s,C o n s e q uence s)理论:在本次研究中A代表地震;B代表个体对地震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地震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的结果。干预强调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均来源于个体的非理性观念,干预的重点在于改变一些观念,也就是说,地震是由于外在环境因素所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因此,个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无法控制和改变。同时,干预强调的是外在因素会对个体产生影响,但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怕和严重,如果个体能认识到情绪困扰之中包含了自己对外在事件的知觉、评价及内部言语的作用等因素,那么,外在的力量便可以控制和改变。干预时间安排:每次10~15分钟,每天上午、下午各1次。②心理干预技术:在藏语翻译的帮助下,以开放性询问开始,使用倾听技术了解其内心想法,期间进行必要的释义,使咨询的问题具体化。
(2)其他技术:如影响性技术,给予解释(inter p retati o n)、指导(gui d e),并使其情感得以表达、内心世界自我开放,运用以上理论来描述藏族伤员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使藏族伤员从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角度来面对困境,产生领悟,提高认识,促进变化。
1.2.5 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x)、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2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1 干预前评分
(1)焦虑(H A M A)评分:25例藏族伤员干预前H A M A评分为(24.7±5.1),焦虑伤员23例,发生率为92%;其中轻度焦虑15例(60%)、中度焦虑6例(24%)、重度焦虑2例(8%);无明显焦虑2例(8%)。
(2)抑郁(H A MD)评分:25例藏族伤员H A MD评分为(18.9 ±1.5),抑郁伤员22例,发生率为88%;其中轻度抑郁13例(52%)、中度抑郁8例(32%)、重度抑郁1例(4%);无明显抑郁3例(12%)。
2.2 干预后评分
(1)焦虑评分:25例藏族伤员H A M A评分第1周为(20.3± 4.1)、第2周为(17.4±3.9)、第3周为(14.3±2.1)、第4周为(10.7±2.1)。
(2)抑郁评分:25例藏族伤员H A MD第1周为(16.7±2.1)、第2周为(14.9±2.2)、第3周为(11..8±1.6)、第4周为(10.6± 2.0)。
2.3 效果分析
(1)心理干预前:25例藏族伤员H A M A、H A MD评分干预前呈正相关(r=-0.35,P<0.001),其中轻度焦虑、轻度抑郁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29(P<0.001);中重度焦虑者分别为r=0.36(P<0.001),无明显焦虑为r=0.16(P>0.05)。
(2)心理干预后:25例藏族伤员干预后H A M A、H A MD评分呈正相关,其中,轻度(r=0.25;P<0.001)、中度(r=0.28,P<0.001),而无明显焦虑者H A M A、H A MD评分与干预后有统计学意义(r=0.8;P<0.001)。其中一例焦虑评分<7分。
研究显示[7~8]:玉树地震25例藏族伤员,干预前焦虑发生率为92%,其中轻度焦虑15例(60%)、中度焦虑6例(24%)、重度焦虑2例(8%);干预前抑郁发生率为88%,其中轻度抑郁13例(52%)、中度抑郁8例(32%)、重度抑郁1例(4%)。本调查中的焦虑、抑郁发生率高于国内相关研究[9],这与分析、调查样本少、语言不通,交流、理解困难有关,国内外研究显示:重大灾难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常见的症状包括抑郁反应、焦虑反应、躯体化反应、分离性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本次研究还发现,在与灾区群众面对面交流时,群众对心理咨询、干预及相关的知识不是很了解,特别是对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在咨询服务中,很多藏族伤员个人隐私,如: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关系、社会活动等敏感问题不愿被咨询者了解,对于心理干预及心理咨询服务的方法、程序、形式缺乏认同,这可能与语言、文化背景、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人格特征等有关。
虽然目前对藏族群众的心理干预少见报道,多项研究证实[10~12]:对受灾人群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并进行心理干预,十分必要。特别是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年龄进行深入的心理分析,使心理干预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对年龄因素未作控制,目的在于了解和发现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规律性。现代心理学认为:焦虑、抑郁是个体心理资源损伤(害)的不愉快的感觉,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其本身包含心理、生理成份。研究显示:随着干预的展开,焦虑、抑郁等病理性情绪降低,生理反应如创伤疼痛、愈合等受情绪影响也明显降低,说明心理状态在知觉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人们感到焦虑、紧张时病理性情绪感受会更强烈,相应的应对预警阈值也会提高。另外,研究显示:适度的紧张、焦虑可提高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而过度的焦虑、抑郁可造成个体心理资源的枯竭。
研究表明[13]:灾区藏族伤员病理性情绪降低与干预前、干预后对心理干预的感受存在效果,直接影响其恢复,解决好个案的心理障碍,对伤员心理康复,优化藏族伤员手术后及其他的干预效果,促进其身心健康是有益的。
良好的支持系统,如社会、家庭等是调节心理状态的“缓冲垫”,文献也多报道,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灾后人群的情绪反应的发生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年龄和焦虑状态与各种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本次研究显示[14]:20~49岁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的检出率最高,可能与个体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有关。
研究显示[15]:病理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减分率下降明显、检出率高的是在语言交流或配合治疗无障碍的藏族伤员,这可能由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通过宣传,较快地对心理咨询有正确认识,能够积极面对;而配合有障碍的藏族伤员由于对心理咨询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这一突发灾难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从而造成过分的焦虑和恐慌。这提示我们在灾难发生时,及时、通俗、准确地进行宣传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多民族地区,跨文化研究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引起重视并进行积极研究。
[1]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庞天鉴.DSM~Ⅳ分类与诊断标准[M].西安:美国精神病学会杨森文库西安杨森出版局,2001.
[3]陈彦方.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McQuaid JR.Reported trauma,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major depressoin among primary care patients[J].Psycholder Med,2001,31:1249~1257.
[5]鲍利克,罗森茨维格著,张厚粲译.国际心理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Kopta SM.The dose~effect relationshiip in psychotherapy:A defining achieve~ment for Dr.kenneth Howard[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3,59(7):727~733.
[7]Chatoor I,Krupnick J.The role of non~specific factors in treatment out~come of psychotherapy studies[J].Euro~pean child&Adolescent psychiatry,2001,10:19~25.
[8]Lutz W.Efficacy,Effectiveness,and Expected treatment response in psychotherapy[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3,59(7):745~750.
[9]赵铭锡.汉族中师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11~512.
[10]赵高峰,彦春,张树森,等.汶川地震极重灾区780名受灾群众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循征医学杂志,2008,8(10):815~819.
[11]李勇,贺丹军,吴玉琴,等.汶川大地震受灾者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危险因素[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0):868~871.
[12]Chou FH,Wu Hc,Chou P,et al.Epidemiologic psychiatric studies on post~disaster impact among Chi~Chi earthquake survivors in Yu-ChiTaiwan[J].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7,61(4):370~378.
[13]张本,张凤阁,王丽萍,等.30年后唐山地震所致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现患率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6):469~473.
[14]石洲宝,王彦成,张玉堂,等.5·12大地震对甘肃省陇南地震灾区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0):113~115.
[15]Durieux-Paillard S,Whitaker-Clinch B,Bovier PA,et al.Screening for major depression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mong asylum seekers: adapting a standardized insrument to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J]. Can JPsychiatry,2006,51(9):587~597.
R195
B
1671-1246(2011)04-0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