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合敏
(中共河南省南阳市委党校,河南 南阳 473000)
毛泽东建成社会主义思想述论
李合敏
(中共河南省南阳市委党校,河南 南阳 473000)
通过过渡时期建成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与毛泽东的重要思想。毛泽东在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开创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程中,对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特别是其标准和时限都提出了一些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不仅在当时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且至今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由于时代、实践和认识的局限,特别是苏联模式和“左”的影响,毛泽东关于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又不都是成功的。他在建成社会主义标准上的更加注重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在建成社会主义时间上的急于求成、超越阶段,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并成为今天的鉴戒。
毛泽东;建成社会主义;思想
一
通过过渡时期建成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提出未来新社会产生过程中要有一个过渡时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形式。他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所谓“共产主义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1](pp.314,305),亦即我们通称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关于过渡理论的经典表述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不等于建成社会主义,而必须经历一个过渡时期。十月革命后,列宁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并结合苏维埃的政治经济实际,于1919年5月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时期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无产阶级的目的是建成社会主义,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使社会全体成员成为劳动者,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现象的基础”[2](p.835)。在这里,列宁明确提出了“建成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将其作为无产阶级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目标和任务。但他同时强调:“这个目的不是一下子可以实现的,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因为改组生产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根本改变生活的一切方面是需要时间的,因为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方式经营的巨大的习惯势力只有经过长期的坚忍的斗争才能克服。”[2](p.835)就是说,完成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建成社会主义,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经过“长期的坚忍的斗争”。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坚持了列宁通过过渡时期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但他急于建成社会主义,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并把公有制的发展程度看作是建成社会主义乃至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终标准。由此出发,他把过渡时期存在的社会主义因素与非社会主义因素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看作是谁战胜谁的问题,强调必须发起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全线进攻,由限制和排挤资本主义转变为消灭资本主义,从而在所有制形式上大力增加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分乃至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建成社会主义的三条标准: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
消灭了私有制;形成了两种形式的公有制。1930年7月,他在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提出,虽然“我们所处的这个时期通常叫做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虽然我们离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和消灭阶级差别还很远,但是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因为现在社会主义成分掌握着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一切经济杠杆”[3](pp.6-7)。进而,他又大大缩短了向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1936年11月,他在全苏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上,依据1924年以来苏联生活中的发展变化,即工业、农业、商业的高度发达和社会的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而最主要的是“社会主义体系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完全胜利”,“人剥削人的现象已被铲除和消灭,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已经确立而成为我们苏联社会不可动摇的基础”,“所有的剥削阶级都消灭了”[4](pp.393-394)等,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他说:“我们苏联社会已经做到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这就是说,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4](p.399)既然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当然下一步就是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了。时隔三年后的1939年3月,他在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进一步提出,苏联能够在10~15年之内在经济方面,即工业产量按人口平均方面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那时苏联就可能“从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第二阶段”[5](p.225)。尽管这一设想由于德国法西斯的入侵而被打断,但战后不久,苏联即开始大力进行“伟大的共产主义建设工程”。1946年9月,斯大林在答《星期日时报》驻莫斯科记者问时提出:“‘一个国家内的共产主义’,特别是苏联这样的国家的共产主义,是完全可能的。”[5](p.478)1952年,他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不仅提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三个基本的先决条件,即必须切实保证“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要占优先地位”、必须“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并且也用逐渐过渡的办法使产品交换制来代替商品流通”、“必须把社会的文化发展到足以保证社会一切成员全面发展”,而且强调“如果让集体农庄集团所有制、商品流通等等经济事实仍然存在,那就既不能获得能满足社会一切需要的极丰富的产品,也不能过渡到‘按需分配’的公式”[4](pp.589-591)。显然,斯大林是把进一步提高所有制的公有化水平和限制、消灭商品经济,作为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主要任务的。尽管斯大林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进程中,因急于求成、超越阶段等复杂的原因而产生了众多的失误,但由于他作为开先河者,不仅亲历了苏联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而且领导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并领导苏联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取得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因而他所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或称“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当然也离不开马克思列宁主义包括其过渡理论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指导和借鉴。早在建国前夕的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明确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6](p.1437)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奠定了社会政治基础。到1952年底,肃清国民党军队残余、统一祖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伟大胜利,而且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提前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为增长,从而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从1953年开始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不仅开始谋划中国如何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而且开始考虑中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1952年9月,他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7](p.213)经过充分酝酿,在1953年6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8](p.81)。并且,严肃批评了他认为是右倾表现的“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提法。他说:“这种提法不明确。走向而已,年年走向,一直到十五年还叫走向?走向就是没有达到。这种提法,看起来可以,过细分析,是不妥当的。”[8](p.82)结合毛泽东后来的论述,他在这里实际上已经开始提出了“达到”,即“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同年8月,他进一步完整地表述了过渡时期及其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8](p.89)12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制发并经过毛泽东修改审定和中共中央批准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指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时期”[9](p.695)。这里明确提出了“建成社会主义”的目标。并且,这一提法在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也得到了确认:“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0](p.520)1955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开幕词中进一步指出:“中央委员会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验,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将要结束的时候,即一九五二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个总路线就是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期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以求达到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8](p.138)这些论述表明,“建成社会主义”是过渡时期所要完成的目标。
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主体与两翼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就是说,毛泽东在提出建成社会主义目标的同时,实际上也提出了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和时限——完成“一化三改”之日,就是建成社会主义之时[11]。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长期性和毛泽东对建成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认识的曲折性,因而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和时限也时有反复,进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过渡时期大约在“十年到十五年或更多一些时间内”,并解释说:“我们提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比较好。所谓逐步者,共分十五年,一年又有十二个月。走得太快,‘左’了;不走,太右了。要反‘左’反右,逐步过渡,最后全部过渡完。”[8](p.82)6月30日,他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进一步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个五年计划就是十五年。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三个大步就差不多了。基本上完成,不等于全部完成。讲基本上完成,是谨慎的讲法,世界上的事情总是谨慎一点好。”[8](p.87)12月,《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虽然没有具体解释什么叫“建成社会主义”,但做了原则上的表述:“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完全消灭城乡资本主义的成分”,“亦即改变现有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小商品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扩大现有的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基本上成为我国唯一经济基础”;“要扩大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合作社社员的集体所有制,把农民和手工业者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人所有制改造为合作社社员的集体所有制,把以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为全民所有制”;“要充分地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并且把现有的非社会主义工业变为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工业不发达的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发达的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起决定作用的领导力量”。并特别强调:“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9](pp.695,701-702)显然,这里提出的标准虽然包括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两个方面,但重点是在生产关系的变革方面。对此,毛泽东也曾多次强调:“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8](p.119)对于建成社会主义的时间,毛泽东在《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加写的一段话中明确指出:“要完成这个任务,大约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就是大约十五年左右的时间(从一九五三年算起,到一九六七年基本上完成,加上经济恢复时期的三年,则为十八年,这十八年中已经过去了四年),那时中国就可以基本上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2](pp.316-317)
可能是出于“世界上的事情总是谨慎一点好”的考虑,特别是对我国经济文化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和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发展情况的把握,毛泽东在1954年6月14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少时间?现在不讲死,大概是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可以打下一个基础。到那时,是不是就很伟大了呢?不一定。我看,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象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8](p.130)在这里,他把建成社会主义的时间由15年延长至50年,并且还只是“差不多”。1955年3月21日,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反映了同样的思想。他在提出“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内”,“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同时,明确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面,情况是复杂的,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 下 半 世 纪。”[8](p.139)10 月 11 日,他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有人问,将来的趋势如何?趋势就是:大约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据我看,就是这么个趋势。不过还可以加一点,在上一次党的代表会议上也讲过了,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五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8](p.216)在这里,建成社会主义的时间又推后了,即由15年到50年再到75年。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所规定的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是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的。因为,社会主义工业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只有充分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才能吸引、改组和代替资本主义工业,才能支持社会主义的商业,改造和代替资本主义商业,才能用新的技术来改造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才能最迅速地扩大生产,积累资金,造就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培养社会主义的习惯,从而创造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上、文化上和政治上的前提;另一方面,如果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的农业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听其自流,那么它们就不但不能认真地支持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而且必然会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事业发生种种矛盾,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最终目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根本目的,当然更无法达到[9](pp.701-702)。就是说,“一化”与“三改”应当同时完成,否则就意味着总路线规定的任务没有完全实现,也就没有真正建成社会主义。但在实践的发展中,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前基本完成、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却远远没有完成,这不能不影响到包括社会主义改造在内的方方面面。对此,毛泽东清醒地指出,“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同时,“在工商业的公私合营企业中,资本家还拿取定息,也就是还有剥削;就所有制这点上说,这类企业还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有一部分也还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完全社会主义化的合作社在所有制的某些个别问题上,还需要继续解决。在各经济部门中的生产和交换的相互关系,还在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逐步建立,逐步找寻比较适当的形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也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8](pp.399-400,374)。基于对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完善、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远未达到建成社会主义的目标的深刻认识,毛泽东把“进入社会主义”和“建成社会主义”做了明确的区分。他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8](p.374)正因为如此,党的八大和毛泽东均未宣布过渡时期结束,而是继续强调“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13](p.124),必须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解决人民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建成社会主义。
为了迅速发展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毛泽东的工作重点和注意力开始向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建设方面转移。1957年2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因此,我们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8](pp.373-377)。3月,他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为了使社会主义制度“最后巩固起来”,就“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8](p.404),而且在江苏、安徽两省及南京军区的党员干部会议上明确指出,有些人讲,到了社会主义,大概是要过好生活了。这就是不懂什么叫社会主义。现在,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立好。至于用主要力量搞生产,我们才刚刚开始。没有生产就没有生活,没有多的生产就没有好的生活。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要多少年呢?我看大概要100年吧。要分几步来走:大概有十几年会稍微好一点;有个二三十年就更好一点;有个50年可以勉强像个样子;有100年那就了不起,就和现在大不相同了。要进行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教育。我们现在是白手起家,祖宗给我们的很少。这个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设[14](pp.647-648)。在这里,毛泽东突出 强调了 三点:一是建设好中国需要100年;二是今后的中心任务是搞建设,实现工业化;三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分步骤实施。7月,他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进一步确认,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完全建成,只有经历一个建立现代工业基础和现代农业基础的生产力质变过程,才能完全建成社会主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经过生产力的更大发展,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才谈得上拥有了“逐步地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他指出:“必须懂得,在我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从现在起,还要十年至十五年。只有经过十年至十五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现在,这个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现在还未建成,还差十年至十五年时间。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成的。这个任务,应当在今后十年至十五年内基本上解决。十年至十五年以后的任务,则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扩大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准备着逐步地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准备以八个至十个五年计划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美国。”[8](pp.462-463)尽管后 来 的实践证 明 毛 泽 东 对 社会主义社会获得自身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的时限的估计仍然过短,特别是把在短时间内赶超美国与向共产主义过渡直接联系起来,表现出了某种急性病,但他对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现实认识较之他自己原来的认识乃至斯大林的认识的发展,的确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他强调工业和农业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最重要的应该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充分巩固”。其次,建成社会主义的时间由过去的从1953年至1967年的15年,变为从1957年算起的10~15年。再次,建立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8](p.472)
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缺乏深入的认识,同时也由于我国三大改造的提前完成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以及1957年经济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毛泽东在这一系列胜利面前产生了盲目乐观、急于求成的情绪。1957年11月,他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提出:“十五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 能 赶 上 或 者 超 过 英 国。”[13](pp.325-326)《人 民日报》1958年的元旦社论根据毛泽东的想法,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总体设想:“我们要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在这以后,还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准备再用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赶上并且超过美国,以便逐步地由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15](pp.6-7)其后,随着毛泽 东 对 “反 冒 进”的 批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建成社会主义的时间也被缩短了。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通过并经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共中央关于一九五九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在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将提前建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创造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16](pp.427-428)。《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更进一步指出,全民所有制“将在不断发展中继续增长,逐步地代替集体所有制。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是一个过程,有些地方可能较快,三、四年内就可完成,有些地方,可能较慢,需要五、六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17](pp.449-450)。其结果,引发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共产风”,严重干扰了经济社会的运行。毛泽东在遭到挫折之后较早地觉察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错误,并于当年11月主持召开郑州会议开始纠“左”。他批评了那种急于将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并说,什么叫建成社会主义?什么叫过渡到共产主义?要搞个定义。现在的题目,我看还是社会主义。还是以社会主义为题目,不要一提就提到共产主义。11月底到12月初,他在武昌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党的八届六中全会,继续纠“左”。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批评了北戴河会议前后出现的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倾向,强调现阶段的人民公社还是集体所有制,我们现在的任务还是建成社会主义,而不是把社会主义变成共产主义。决议特别指出:“无论由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过渡,还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都必须以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发展为基础。”而“我国现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毕竟还是很低的”。“因此,我们既然热心于共产主义事业,就必须首先热心于发展我们的生产力”[18](pp.606-607)。据此,会议着重讨论了建 成社会主义的标准,其主要内容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的全民所有制;实现国家工业化、公社工业化、农村电气化、机械化、全国钢年产量至少在1亿吨以上;彻底解决全国人民的衣食住问题;实现6小时工作制;普及中等教育,使有条件的人都能受到高等教育;基本上消灭了阶级;人民群众的共产主义觉 悟 和 道 德 品 质 大 大 提 高,等 等[19](p.576)。 其中,毛泽东最为强调的仍然是生产关系标准。他说,我们建成社会主义是所有制合为一个标准,都是全民所有制。我们以完成全民所有制为第一标准[20](p.438)。12月6日,他在接见朝鲜政府代表团的谈话中提出,不要忙于宣布建成社会主义,把标准提高一点,使人民有个奔头。按苏共十八大宣布的社会主义建成的标准,一是消灭阶级,二是工业比重占70%,这个指标是很容易达到的。我们要把时间拉长,指标提高。我们要进一步进行工业化,慢一点宣布阶级消灭,提高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20](p.439)。这一思想在《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根据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高速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工业化、公社工业化、农业机械化电气化,逐步地使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从而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地实现全民所有制,逐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复杂的任务”,尽管“从现有的经验看来,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全面地实现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的时间可能早一些,但是也不会很早”,而“建成具有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尽管我们前进的速度较快,需要的时间还将很长;全部完成这个过程,从现在起,将需要经历十五年、二十年或者更多一些的时间”[18](pp.601-602)。
从第一次郑州会议到八届六中全会,毛泽东连续召开三次中央会议纠“左”,并就建成社会主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但由于问题还没有更多地暴露,或者已经暴露却还没有进入他的认识领域,或者没有被他所重视,因而他仍被某些假象所蒙蔽。他一方面纠“左”,另一方面头脑里仍然有不少“左”的东西。1959年,“大跃进”造成的恶果更加暴露出来,毛泽东对建成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开始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1959年底1960年初,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 社 会 主 义 不 要 讲 得 太 早 了。”[21](p.116)同时,他再次表示不赞成斯大林提出的以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作为工业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认为我国在1959年计划完成后就会超过这个标准,但不能宣布实现了工业化和建成了社会主义。因为,“我们还有五亿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如果现在就宣布实现了工业化,不仅不能确切地反映我国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而且可能由此产生松劲情绪”[21](p.125)。在这里,毛泽东不仅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为人们从总体趋势上确切地把握现实社会主义的阶段演进规律提供了理论指南,而且具体地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为全党全国人民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由于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的提高,其所需时间也随之重新大大延长。1960年5月,毛泽东在同蒙哥马利的谈话中指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21](p.301)1961年1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现在看来,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事,越急就越办不成”[21](p.236)。1962年1月,他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上进一步指出:“在十七世纪,欧洲的一些国家已经在发展资本主义了,经过三百多年,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有了现在这个样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可是,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也许只要几十年,例如有些人所设想的五十年,就能做到。果然这样,谢天谢地,岂不甚好。但是我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三百几十年建设了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那又有什么不好呢?”他告诫全党:“为了这个事业,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从而取得经验,取得最后的胜利。由这点出发,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是有许多好处的,设想得短了反而有害。”[21](p.302)这些论述中所说的时间虽然是指“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时间,但实质上就是“建成社会主义”的时间。
无疑,上述大大延长了的时间推论是比较接近中国实际的。但遗憾的是,这一推论即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前后被纳入“大过渡”(即毛泽东提出的“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相对于马克思、列宁所说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小过渡”来说)的理论体系,并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将长期存在的依据。毛泽东不仅把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同阶级斗争紧密联系起来,对他过去的一些说法做了重新说明,强调他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讲到建成社会主义要50年、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讲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要人们懂得,有资产阶级存在,不要忘 记 还 有 阶 级 斗 争[20](pp.567-568),而 且 在 经 他 修改审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在这些情况下,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就阐明了的一条历史规律,我们千万不要忘记”[22](p.653)。在这一错误理论的指导下,“阶级斗争”日益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加上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长期延续,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三
毛泽东关于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思想,是他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艰辛、曲折的探索中,他提出了许多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观点。比如,他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建成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全党全国人民迫切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成为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指引我们党从理论和实践上成功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任务,为中国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优越的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又如,他依据中国的国情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提出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把建设宏大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提出不能急于宣布中国建成社会主义,认为建成社会主义之后,中国也只是处于“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比之此前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将需要经历更长的时间,甚至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国才能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等等。所有这些,成为邓小平后来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战略步骤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源泉之一。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时代、实践和认识的局限,特别是苏联模式和“左”的影响,毛泽东对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不都是成功的。正如毛泽东自己所说,由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间不长,“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我们没有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到现时止,在这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我注意得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由于“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 独 立 自 主 的 能 力 ”[21](pp.301-305);由 于 我 们 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在没有认识它以前,我们的行动总是不自觉的,带着盲目性的。这时候我们是一些蠢人”[21](p.306)。正因为如此,尽管毛泽东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且获得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认识,但同时也形成了一些不正确甚至错误的认识,使其正确的认识思路不时被打断而出现波折。这不仅反映在他对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的设定上,也反映在他对建成社会主义的时间的预测上。
毛泽东在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本来是要以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同时并举、同时完成,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为标准建成社会主义的,但他又始终认为“革命能改变一切”,“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21](p.132),只有“抓革命”才能促生产,因而他在实践中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力图以生产关系的频繁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由此出发,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尤其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急于求成、盲目求快,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再到小社并大社,迅速过渡到“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不断提高公有化程度;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和政治挂帅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导致生产关系远远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与此同时,他过于强调群众运动的力量而对客观经济规律和科学技术的力量重视不够,特别注重以政治运动即“大跃进”和“抓革命,促生产”的方式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大跃进”中,他主观设想用“全党动员、全民上阵”的群众运动来推动工农业生产指标翻番,结果“大跃进”成为“大跃退”。而“抓革命,促生产”的实质是以阶级斗争为核心,通过抓人的思想革命、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结果酿成了十年浩劫,把我国国民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由于毛泽东过高地估计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片面地认为只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就能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前进,把促进生产力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的立足点主要放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上,放在阶级斗争上,而偏离了生产力这个根本,以频繁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取代了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按客观规律发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因而他并没有真正做到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时期的根本任务,没有把建成社会主义建立在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其结果,不仅社会主义建设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果,无法建成社会主义,反而严重束缚、阻碍甚至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所深刻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 否 增 加。这 是 压 倒 一 切 的 标 准。”[23](p.314)然而,毛泽东“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以致于“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特别是,“一九五七年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了上风。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一哄而起搞人民公社化,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吃大锅饭,带来大灾难。‘文化大革命’就更不用说了。……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24](pp.116,134,115)。
毛泽东关于建成社会主义的时间的预测,既来自于他矢志不移的社会主义必胜信念,又来自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推进和提前完成而大大增强的自信心,更来自于对苏联经验的总结吸取。1955年7月,他在讲到农业合作化问题时指出:“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经验,鼓舞着我国人民,它使得我国人民对于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充满了信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到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共有时间十八年。我们准备在这个时间内,同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上完成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基本上完成农业方面的社会主义的改造。这是可能的吗?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是完全可能的。苏联是在一九二○年结束国内战争的,从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三七年,共有十七年时间完成了农业的合作化,而它的合作化的主要工作是在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四年这六年时间内完成的。……并且在农业方面完成了强大的技术改造。苏联所走过的这一条道路,正是我们的榜样。”[8](pp181,184)由于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从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到完成,用了十年稍多一些的时间,因此毛泽东认为用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安排是比较谨慎的,并且是留了余地的。但是,他在作出这一时间预测时只是单纯考虑了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和社会主义改造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而没有充分考虑中苏之间经济基础尤其是工业基础上的较大差距,更没有充分注意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果,因而毛泽东的这一时间预测又是盲目乐观的。后来,鉴于苏联的教训和对中国国情的把握,毛泽东开始致力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建成社会主义的道路。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讲到了许多苏联建设中的缺陷和我们应十分注意的问题,但最后的落脚点是在发展速度上要争取比苏联更快。1957年10月,他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做事情,至少有两种方法:一种,达到目的比较慢一点,比较差一点;一种,达到目的比较快一点,比较好一点。”我们研究了苏联“错误的那一方面,就可以少走弯路。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苏联走过的弯路避开,比苏联搞的速度更快一点,比苏联的质量更好一点?应当争取这个可能”[8](pp.472-473)。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发动了对“反冒进”的批评,为更加“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提前实现工业化”奠定思想舆论基础。1958年,毛泽东在党内更激烈地发动了对“反冒进”的批评,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并认为这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找到了一条比苏联更好的、多快好省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道路,可以在很短时间里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尽快向共产主义过渡。由于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超越阶段,政策偏“左”,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违反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其结果不但社会主义建设没有顺利发展,反而受到了阻碍。对此,邓小平指出:“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犯了‘左’的错误,政治上的‘左’导致一九五八年经济上搞‘大跃进’,使生产遭到很大破坏,人民生活很困难。一九五九、一九六○、一九六一年三年非常困难,人民饭都吃不饱,更不要说别的了。一九六二年开始好起来,逐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思想上没有解决问题,结果一九六六年开始搞‘文化大革命’,搞了十年,这是一场大灾难。”[24](p.227)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中国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4](p.25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斯大林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斯大林文选(1934-195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9]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1]李合敏.毛泽东对建成社会主义标准的探索[J].桂海论丛,2010,(2).
[1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5]乘风破浪[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16]中共中央关于一九五九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问题的决定[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17]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18]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19]国防大学党史政工教研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2册)[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
[20]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21]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2]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的公报[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2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A8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7168(2011)06-0005-09
10.3969/j.issn.1008-7168.2011.06.001
2011-05-25
李合敏(1953-),男,河南内乡人,中共河南省南阳市委党校副教授。
王 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