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与民进党大陆政策的迷思

2011-03-18 10:20周丽华陈凌雄
统一论坛 2011年5期
关键词:九二共识祖国大陆两岸关系

■ 周丽华 陈凌雄

“九二共识”与民进党大陆政策的迷思

■ 周丽华 陈凌雄

“九二共识”是祖国大陆长期坚持的对台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更是海协会和海基会协商谈判的前提。2008年,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在承认“九二共识”的前提下,“两会”重启了暌违已久的协商大门,签署了15项协议。两岸交流突飞猛进,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蔚然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随着2012年台湾大选序幕的开启,民进党及其参选人蔡英文否认“九二共识”,用模糊回避的方式、以“延续前朝政策”的空洞承诺论述其大陆政策。

一、“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石

“九二共识”一词最早是2000年4月、由当时的台湾大陆事务部门负责人苏起提出。这个词高度概括了两岸“两会”在1992年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的共识,虽未形成书面文献记载,但确是当时双方以各自口头表述、经双方互换函件确认,并成为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重要基础。

㈠“九二共识”的缘起及主要内容

1987年11月,台湾解除戒严开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此后两岸民间交流日趋频繁,人员往来日益增多,衍生了诸如文书认证、共同打击犯罪等事务性问题。囿于当时国民党政府“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的藩篱,许多事务性问题无法解决,为此,台湾于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12月16日,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和海基会为两岸政府授权的民间机构,负责协商处理两岸交流中产生的问题。“两会”从1992年3月开始密切接触,商谈签订相关协议。“两会”协商虽属事务性商谈,但横亘于前的阻碍仍是政治问题。3月北京会谈时,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内涵,存在严重分歧。10月在香港再次商谈,重点是如何排除双方在事务性协商中在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的分歧。海协会提出了5种文字表述方案,海基会也提出5种文字表述方案,因分歧很大,依然未能达成共识,香港会谈暂时没有取得成果。11月初,海基会又根据授权发表书面声明,提出3种口头表述方案,其中第三种是: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惟鉴于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为保障两岸人民权益,对于文书查证,应加以妥善解决。祖国大陆对海基会口头表述方案中包含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做法认为可以考虑接受,于是此后双方互换函件予以确认,祖国大陆表达的要点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中国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谈判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海基会发布的新闻稿中表示:对于大陆要求对“一个中国”原则,一再坚持要有所“表述”,本会征得主管机关同意,以口头方式各自表达,可以接受。至于口头声明的具体内容,我方将根据“国家统一纲领”及“国家统一委员会”本年8月1日对于“一个中国”涵义所作决议,加以表达。至此,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排除了两岸事务性商谈中的主要障碍,双方以口头声明的方式确认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同时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涵义上的分歧。此为1992年共识达成的过程及核心内容。在此共识基础上,“两会”于1993年4月在新加坡举行历史性的“汪辜会谈”,签署了四项事务性的协议。

㈡“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以上“九二共识”达成过程可以看出,虽然当年没有留下共同签署的文字记载,但在公开发表的声明和双方互换文书中,都有“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的文字记录,说明1992年“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的共识是客观存在的。用“九二共识”概括1992年两岸达成的共识,准确地反映了当时在这一问题上达成的成果。在此后近20年时间里,“九二共识”的实质内涵成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邀请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祖国大陆,达成了“三项共同体认、五项愿景”,第一个体认就是“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这是两岸主要政党第一次达成的共同表述的政治共识。之后,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成为国民党的政纲。2008年,国民党取得台湾大选胜利,重新夺回执政权。台湾当局奉行承认“九二共识”的大陆政策,两岸“两会”恢复协商谈判,两岸“三通”得以实现,两岸关系进入前所未有的良性发展。岛内多项民调显示,民众对台湾当局的两岸政策满意度维持在六成左右,最高达七成,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国民党奉行承认“九二共识”的大陆政策基础之上。“九二共识”使得台海局势稳定,已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㈢民进党对“九二共识”的基本态度

长期以来,民进党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2000年陈水扁上台伊始,虽然承诺“不宣布台湾独立、不更改国号、不推动‘两国论’入宪、不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的“四不一没有”,但其执政稳固后,便开始推行“台独”分裂路线,由“缓独”走向“急独”,提出“一边一国”论,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最终废止了“国统纲领”,严重损害了两岸关系。

蔡英文任民进党主席后,坚持“台独”立场,为凝聚支持力量,稳住“台独”支持者的选票,继续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多次公开表示不接受“九二共识”。在她的领导下,民进党极力反对台湾当局的两岸开放交流政策,频频攻击当局的大陆政策是“亲中卖台”。

二、民进党大陆政策的迷思

从丢失政权陷入谷底到夺得过半地方版图、重燃执政希望,短短三年,民进党一路高歌,屡战屡胜,政党支持度不断提高。民进党在气势上升的同时,也打造出一位能与马英九一拼高下的政治新星。只要大声“反马”、“反中”便可取得不俗成绩的表象,让蔡英文和民进党在大陆政策问题上丧失了调整动力和反思能力,陷入迷思而停止革新,这也终将成为其发展的瓶颈。

㈠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照样发展的迷思

承认“九二共识”是“两会”协商谈判的前提,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但民进党中央及其多数支持者看不清这一点,陷入迷思。5月17日,陈水扁撰文《没有“九二共识”,两岸关系也不会停顿》,文中表达的中心意思无外乎文献从未记载“九二共识”四个字,民进党从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存在,而他执政8年,公开宣示“台湾中国、一边一国”的政治主张,但两岸的接触、对话、协商并未停顿。从试办金马小“三通”,到扩大小“三通”;从春节包机直航、到三节包机直航,两岸交流逐步扩大;两岸经贸往来及商业投资,迭创新高,两岸关系未因民进党不接受“九二共识”而停滞不前。陈水扁的谬论正是此点迷思的典型代表。

㈡“延续前朝政策”可以抛开“九二共识”的迷思

蔡英文曾表示民进党若重新执政将延续前朝政策。前朝政策顾名思义当然包含马英九当局的两岸政策,言下之意就是不会改变马英九当局业已开创的两岸关系大好局面,笔者以为这又是民进党蔡英文的迷思,是一个空洞的承诺。马英九当局的大陆政策虽然有“不独、不统、不武”,也有“先经后政”的位列排序,但最重要的核心是承认“九二共识”,这是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也是三年多来两岸交流不断扩大,台湾通过交流获得“和平红利”的前提,民进党根本否定“九二共识”的存在,也不承认“九二共识”,抛开了这个前提和基础,又岂能延续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十五项协议?延续前朝政策不就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和一厢情愿的承诺?

㈢坐享“和平红利”又不必调整大陆政策的迷思

马英九当局“先经后政”的策略,被外界质疑已演变为“只经不政”,但两岸仍然和平稳定,两岸关系依然和平发展,台湾继续享有巨大“和平红利”,这一表象让民进党产生“我也可以不必调整大陆政策,同样可以获得和平红利”的迷思。

㈣模糊两岸议题可以得到中间选民和“首投族”支持的迷思

2012年台湾大选,国、民两党参选人势均力敌,中间选民和首投族或将成为胜选的关键。过去几年,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重大考验,即使被社会关注,只要模糊、回避便可轻松过关,中间选民和首投族给予了较多的掌声和支持,此前一系列选举获胜的经验及岛内民意的变化,让民进党产生在大选中民众依然只重民生而轻两岸的错觉,产生两岸问题不必成为大选焦点的侥幸心理。

三、民进党大陆政策的走向

蔡英文任党主席后,带领民进党取得了数次选举的胜利,但这些选举都属地方选举,没有较高政治议题。随着2012大选序幕的拉开,民进党进行了四次初选政见发表会,三位候选人发表各自的政策主张,蔡英文基本采用模糊手法论述两岸政策,否认“九二共识”,对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祖国大陆学生赴台就学和扩大祖国大陆游客赴台旅游等立场依然负面。她还在不同场合分别发表了“执政后,公投废止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没有废止台独党纲的问题”等言论,一定程度上封杀了民进党转型及调整大陆政策的空间。

㈠模糊仍将是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基本策略

大陆政策是大选中无法回避的议题,也是能否获得民众信任重回执政的关键,蔡英文深谙个中缘由,故不断尝试调整其大陆政策论述。

蔡英文多次表达处理两岸关系的意愿。6月5日至11日,借出访欧洲,与英、德两国议员会晤、媒体餐会以及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演讲等场合,极力推销其“在国际多边架构下处理两岸关系”,“民进党若重新上台会采取温和务实的立场,会负起维护两岸和平稳定的国际责任”等论调,不断试图向外界证明自己有能力处理好两岸关系。在岛内,受制于党内各派系的掣肘和一贯的政治理念,蔡英文始终不愿面对民进党发展的瓶颈——“台独”党纲及与祖国大陆关系的核心问题——一中原则。对于“台独”党纲,以“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不必宣布独立,党内已有前途决议文,不必修改党纲”等躲避问题的实质;对于一中原则,回避的同时于2月23日提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所谓新论述,强调台湾与祖国大陆彼此不同,但又表示两岸有共同的责任和利益,就是追求和平稳定的关系,掌握繁荣发展的契机。这一论述的提出,被普遍批评毫无新意。《联合报》甚至以责问的语气反问:“什么叫做‘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不同’何在?‘求同’者何?又如何‘求同’?倘否定‘九二共识’,还有‘和’可言么?”蔡英文这种含糊的大陆政策论述,尽管饱受质疑,但在党内初选政见发表会上仍大谈“和而不同、和而求同”,最终出线成为民进党参选人,使其对模糊策略深具信心。

㈡承认“九二共识”可能性很小、调整大陆政策空间有限

蔡英文调整大陆政策的空间有限,笔者以为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党内缺少共识。蔡英文上任之初曾有意走中间路线,但很快被“台独”势力裹挟,民进党的意愿往往被基本教义派绑架,尤其是在两岸政策方面,任何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调整都会引发党内顽固“台独”势力的反扑。二是民意没有压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使岛内民众尽享由此带来的稳定和利益,对陈水扁“急独”路线引发的两岸关系紧张造成的痛苦逐渐淡忘,对民进党调整大陆政策的民意压力减轻。三是选举无需动力。从岛内民意来看,民众最关心的是经济发展等民生、内政问题,民进党只需主打马英九当局无能便已取得多次选举胜利,“成功”经验降低了需要调政大陆政策的动力。四是国际及两岸形势因素。国际形势上,美国重返东亚的战略调整,使台湾在美国战略利益中的重要性再次提高,国、民两党唯恐过于“亲中”引起美国不悦,纷纷向美国示好,而美国学者或退休官员的适时“喊话”和“关注”,如提醒“两岸军事互信协议可能让美国军事秘密外泄,台湾应加强自卫的决心”等,在北京和华盛顿的天平间,民进党选择了后者。两岸形势方面,祖国大陆正处战略发展机遇期,又提出两岸和平发展战略,这让民进党错误地以为,无论其大陆政策如何,祖国大陆都不会对现行对台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因为祖国大陆需要把握战略机遇期并顾及岛内民众的态度。蔡英文多次公开表示不承认“九二共识”,尤其是政见发表会上一再明确表示,让其调整大陆政策、承认“九二共识”的回旋空间大大压缩,这可能成为其迈向执政之路的紧箍咒。

㈢政治理念和务实运作两手策略配合进行,许信良的主张或将融入其中

许信良在其宣布参加党内初选的声明中,主张大胆开放陆生、陆资、陆客来台,甚至直言台湾没有主权流失的危机,台湾没有“被统一的威胁”,坦承台湾进不了联合国是无法突破的国际政治的现实,而台湾真正的问题,还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经济如何持续成长以及所得如何公平分配。许信良在民进党内非主流的主张,却在全民调中获得12%的支持率。或许,民进党大陆政策论述调整空间和意愿不大,但开拓票源才能重新执政以及许信良获得12%选票所代表的民意的现实压力,可能迫使蔡英文不得不采取理念和务实不同的两手策略,即论述上不作重大调整,而在务实方面,部分吸收许信良的主张,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因许信良拥有“大胆西进”被祖国大陆接受的标签,让许信良在其竞选过程中扮演某种重要的特定角色,以显示其对两岸关系的重视;二是让更多的执政县市长、党籍民意代表、党工、智库成员访问祖国大陆,形成“民进党与大陆沟通良好、能被大陆接受”的假象;三是继续出访美、日等重要国家,说服美、日相信她比马英九更能维护美日利益同时又能处理好与祖国大陆的关系。

四、结语

两岸“两会”达成的以“一个中国原则”为核心内涵的共识,历经20年的历史考验证明,承认“九二共识”,台湾海峡就会风平浪静,两岸民众的福祉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否认“九二共识”,台湾海峡就会风云诡谲,两岸关系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主流,台海局势和平稳定在较长时期内可以期待。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主流并非全部,期待未必是事实,两岸关系绝非没有逆转的可能。当前两岸关系呈现出半个多世纪来最好的形势,是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九二共识”,若此前提消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两岸和平发展来之不易,在经历逾半个世纪的纷争、对峙后的今天,尤其值得两岸中国人共同珍惜。在“选票为王”的民主社会中,理性的政策选择应以民意为依归,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才能赢得选票。但在台湾特殊的政治环境中,政党的政策选择却多了些许民粹和非理性因素,这种选择无论是出于一党一己之私,还是理念使然,一旦方向错误,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而受苦的却是老百姓。政治人物的头家是老百姓,如果要成为执政党,是否应该认真考虑头家的感受和最根本的利益呢?若能如此,此乃台湾民众之福,中华民族之福也。

猜你喜欢
九二共识祖国大陆两岸关系
浅析“台湾网红”的网络传播现象
对台湾青年在陆交流与融入的新观察与新思考
两岸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培养比较研究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祖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发展走势及意义
一九五八年炮击金门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