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凡
(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辽宁 鞍山 114044)
图书分类和排架是图书馆一项基本的业务工作,图书只有经过科学分类和有序排架,才能方便读者有效利用。图书分类工作是人与书的对话、交流过程,是编目人员以《中国图书分类法》为依据,根据图书的各种属性、载体特征,结合本馆实际工作,进而给出一个能正确反映图书信息的分类号。分类排架是目前图书馆应用最普遍的图书排架法之一,其优点是能使图书按各种门类集中在一起,使藏书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有逻辑层次的科学体系,便于读者直接在书架上找到同一类或相近类的图书资料,这种排架法既有利于读者了解藏书,按学科熟悉和研究图书,也有利于馆员管理、宣传和推荐图书。
关于丛书的分类方法,普通高校馆和公共馆存在着较大差距。以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是在学校(前身为鞍山钢铁学院)原图书馆基础上与4家专科或中专学校图书馆合并而成,所有的藏书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内容质量上,都有一定局限性。原来的分类方法“各自为政”,尤其对丛书多卷书分类上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必须从利于排架的角度做出调整,制定出适合本馆分类排架的方法与细则,以方便读者更好、更准确地检索与利用文献资源,提高图书借阅率。
笔者根据多年图书分类工作实践,试从排架角度对丛书的分类问题谈点看法。
丛书始于南宋。丛书就是接照一定编辑出版计划,将多部著作在一个总的名义下汇集的一套书,或者说是指那些为了某种目的而汇集多种单行著作并给一个总书名(亦称丛书名)的出版物。丛书有综合性的,也有专门论述某一学科某一问题的,有的还有专门的读者对象。丛书名称常带有“丛书”、“丛刻”、“丛编”、“文丛”、“译丛”、“系列”、“文库”、“汇刻”、“汇编”、“集刊”、“集成”、“全书”、“大全”、“选刊”、“选集”、“全集”、“读物”等表明是一套书的字样,但是,许多现代丛书的书名并不具有这一特征,如《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现代钢铁工业技术》等,都是不含有这些字样的丛书名,所以,分类时要注意首先从内容及形式上确定是否为丛书。
①整套书有一总书名,即丛书名,通常该丛书名反映了整套书的内容范围。
②丛书是由多部著作汇编而成的,它们虽然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关性,但本身都是独立完整的著作,且各有自己特定的书名、专门的论题,作者一般也不尽相同,但也有某种丛书汇集了个人的多种著作。
③丛书子目量一般较大,在出版发行时间上,有的一次出齐,有的要延续多年出版。
④丛书编辑一般都具有一定计划性。有些丛书编辑计划明确,出版种数、完成时间都预先做出明确计划。有些丛书的编辑计划只是泛泛地确定丛书的主题,以及收书的范围,没有明确规定出版种次和完成时间。
⑤从形态上看,各子书开本、装订形式基本一致,封面装帧也比较接近。
⑥从编排上看,各种丛书不尽相同。有些丛书的子书按一定顺序排列,有相应顺序号码。有些丛书的子书之间没有排定顺序。
⑦丛书还有多种形式,有相同的ISBN号,也有不同的ISBN号,有相同的著者,也有不同的著者,有连续的编号或没有,有分卷题名或没有等等。
从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丛书、多卷书分类的现状来看,分类标准失范,文献组织较为混乱。究其原因有:
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是由5所图书馆合并而成,由于图书馆领导重视程度、经费投入、馆藏结构、文献资源等情况不一,文献采编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个别馆编目员根本就没有参加过正规专业培训,类号分的五花八门,而在学校合并后,急于实现开架借阅等现代管理模式,又恰逢国家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需要,不得不抢时间、争速度,而一些数据著录员就维持了原有数据分类,没有统一规范。一些各异分类也就将错就错没有得以根除。
不仅如此,在具体文献加工过程中,除了以《中图法》4版为主要分类依据外,并没有真正出台适合于本馆实际的分类细则,因而在具体分类实践中,分编人员认识模糊,对一些相关标准执行起来不明确、不具体、不规范。
在丛书采购时,单册居多,很少成套订购,即便成套订购,其订购时间和单次也前后不一。而对于订购的丛书,不能同时到馆或到馆后不能集中在一起,没有及时进行统一处理,造成了各自给类的现象。
①丛书出版时间跨度大,出版数量不确定,在内容上无限延续,有的丛书第一册出版5年了,最后一卷还没有结束,而且丛书内容与存在形式牵强。
②一些出版社为迎合市场需求,大打折扣牌,将内容相近、相连的强行串入,造成一书两入或多入,很难规范入类。
各图书馆应从本馆实际出发,明确丛书、多卷书分类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并制定适合本馆图书分类的细则,对丛书、多卷书分类的问题加以严格规范。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在2010年末,依据《中国图书分类法》第5版重新制定了一套适合本馆藏书特点的分类标引细则,其中就有对丛书、多卷书标引的规定。编目分类人员要端正工作态度,更新观念,不折不扣地执行本馆关于丛书分类细则的规定。
传统丛书归类原则是以“分散处理”为主,“集中处理”为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要根据本馆执定的具体分类规则归类。
4.2.1 分散分类
所谓分散分类就是对丛书中的每种分册分别按各自内容来进行分类。凡具备上述条件的丛书,即单一学科的、专业性较强的丛书,均按其各单册书的内容来分散分类。
分散分类能使丛书所属每种著作各按其特定内容属性归入最符合的有关各类,便于读者从特定学科、专业角度出发,找到相关文献。分散处理有利于及时分编,便于提高图书流通率。但丛书分散归类也具有相应的缺点,如分散分类整套丛书不能集中一起,一书两入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读者对整套图书的查索和利用,不便于管理,增加分编工作量和库房管理工作量。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宜作分散处理:①一部分丛书如果接整套处理,反而不便于读者从学科系统来查找,则分散处理。②一部丛书即使冠有丛书名称,但内容广泛,横跨几门学科,各册图书之间并无密切联系,且每册都有自己的书名、著者和特定读者对象,无总的编著者,应该按每种图书所属的学科内容或形式体裁归类。③一部分丛书若是残缺不全,无法做到补缺配套,宜作分散处理。④对于每一单本的学科性、技术性较强的丛书,宜作分散处理。
4.2.2 集中分类
即按照整套丛书内容的学科属性集中分类。集中分类的丛书,就是把整套丛书作为一种书处理,接整理套书的内容归入一个类,即依丛书的内容归属学科来分类。丛书集中处理有利于管理和利用,节省不必要的人力浪费。但丛书集中分类缺乏灵活性,单册丛书内容揭示不具体、不全面。
属于下列特殊情况者可集中分类:①一次性刊行的丛书。如《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入Z121.7。②围绕时代、地区、事物、事件、人物编辑,内容有密切关联的丛书。如《鲁迅研究丛书》,入I210.97-51。③一部分丛书如果规模大,自成体系,版本特殊,出版周期短,应予以集中处理。如《四库全书》等。④属于知识性、科普性,学科内容通俗易懂,对专题研究没有多大价值的丛书,作集中处理,可减少分编工作量。如《自然科学小丛书》等。⑤凡是按一定区域或时代编纂而成的丛书也应作为一种书集中处理。如《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等。⑥凡是一次性刊行的,或虽不是一次刊行,但一开始就有总的编辑、出版计划、特定目的和总目次的丛书,所属各书联系紧密,分散分类后会失去其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专题性丛书,也应作为一种书籍集中处理。如《太平天国史料丛书》等。⑦针对特定读者对象编著、分类法中有相应类目可集中归类的丛书。如:《中学生丛书》归入“中等教育”下的“学生”类,G635.5-51。如果按各书的内容归入各类,必然会影响中学生对该丛书的整套利用。⑧专题狭小的丛书,特别是属于分类法中最低一级类目范围内的丛书,因所属各书内容接近,宜集中归类,以减少分编工作量或使整套丛书在同类图书的排列中得到集中。⑨图书馆收集齐全的丛书,适合于集中归类。
总之,集中分类也好,分散分类也罢,都必须以《中国图书分类法》(第5版)为依据,从本馆实际出发,在人与书之间建立起多层次的必然联系,一切都应以方便检索与利用为出发点。但笔者倾向于集中分类,因为集中处理不仅有利于管理和利用,而且可以节省不必要的人力浪费。
[1]赵娟.丛书及多卷书的CNMARC著录[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8(4).
[2]王兰,刘晓舒.丛书及多卷书的CNMARC著录[J].情报探索,2006(9):112-114.
[3]张立新.关于丛书分类和著录方法的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7):159-161.
[4]李祝华.就“书次号”谈“丛书”的著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