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文献管理复合状态下的资源组织

2011-03-18 08:41李宏梅
图书馆学刊 2011年8期
关键词:馆藏文献图书馆

李宏梅

(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029)

李宏梅 女,1975年生,馆员。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图书馆的文献收藏已经进入多种载体并存的复合收藏状态。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往往被人们所轻视。比如,数字化文献取代了纸质文献,成为现阶段馆藏文献的新宠,由于数字化文献的编制与收藏大都在纸质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于是文献载体在一馆中优化组织成为很重要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新型载体的热衷,而轻视了对印刷文献的科学系统的收集与整理。目前信息传递技术日新月异,文献载体形态在社会上的使用状况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人们使用文献的观念与方法在不断进步。对于图书馆来说,文献资源建设关系到日后文献资源整体布局与提供优质服务的问题。因此,科学地优化馆藏体系是图书馆复合收藏状态下很重要的工作。

1 影响馆藏体系建设的两大板块内容

馆藏体系是图书馆根据读者特点、发展规模、经费状况,合理建立的一套文献收藏系统。这个系统应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健全的文献组织原则,合理的文献类型结构,合适的文献品种布局,恰当的文献数量配备,能基本满足本馆读者对文献的需要。这套系统的建设由两大板块构成,一是文献收藏环境,一是文献体系组织建设的过程。

1.1 文献收藏环境是建设馆藏体系的前提条件。它包括党和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政策、文献市场状况、科学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与发展、新载体文献研制开发周期及影响、读者对新文献传播技术的反映与接受状况等。对文献收藏环境的了解与认知,影响着馆藏方针制定、收藏原则确立、发展趋势预测、馆藏文献结构调整、文献采集途径选择等多方面。其中对文献市场的了解与掌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步入市场经济后,文献出版环境比较宽松,出版(发行)竞争很激烈。出版社选题宽泛,从不同角度来挖掘现有资源,同种文献以不同形式反复出版[1]。同种书以不同名称或形式同存一馆的现象普遍存在。

1.2 馆藏体系的组织建设过程就是科学合理地征集文献的过程。它包括馆藏原则确定、方针政策制定、收藏文献标准编制、文献征集(包括采购、馈赠及交换等形式)渠道选择、各层次读者所用文献组配、各类载体文献所需经费分配、各语种文献数量匹配、文献复本数量的计算等。通过以上步骤将馆藏落实到具体文献上,构建出一套合理的体系。

上述两大板块内容都影响着馆藏体系的建设。而在实际工作中,图书馆馆藏建设往往只重视文献征集,而轻视馆藏环境对其的影响,结果就不能准确地制定馆藏指导思想和切实可行的馆藏原则,征集文献缺少方向。要把两方面内容统筹考虑,研究它们间的制约关系,来指导馆藏体系建设。如高校馆就要考虑这样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要掌握党和政府在文化事业方面的相关政策与规定,了解出版发行动向。保证馆藏体系建设不偏离大方向。

其次,预测本馆发展规模和方向。在一定时间内,了解、掌握学校发展状况和专业设置变化以及图书馆适应程度、读者数量增减、经费需要数量、馆藏空间和容量、自动化程度等。这是制订馆藏规划、预测馆藏数量、专业文献布局、文献层次结构、复本计算等的依据。

第三,熟知文献出版市场状况。特别是本馆所需文献的出版情况、发行渠道、信息来源,尽可能做到准确、具体。

第四,掌握读者使用文献规律和实际需求状况。如专业分布、层次构成、课程安排、阅读特点、求知氛围等,在此基础上安排经费使用、平衡专业文献数量、调整文献层次、计算复本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把馆藏体系建设好,为读者提供最佳的馆藏文献资源。

2 市场环境对藏书体系建设的影响

2.1 图书出版重印、重版数量大增加了鉴别版本的困难。据《中国经济年鉴(2004)》报道,2003年全国出版图书190391种,其中重版、重印图书79579种[2],占总出版量的42%。这些书在订购时需要认真鉴别,不严格查重就会重复购进,增加馆藏的重复率。

2.2 多形态文献争相出版影响馆藏选择。出版市场的多渠道已使工作人员无法掌握准确的出版信息。一种文献征订后,另一种形式或载体可能随之出版,而后者恰是本馆适宜收藏的类型。有些文献已发布出版信息,后因市场不佳终止出版,预订结果无效;有的“新版”文献以他种形态发行过。凡此种种,稍有不慎就会漏订或重订。

2.3 不当竞争影响文献收集,文献质量无法保证。有些大型数据库统筹不科学,收集内容不全;有的纸本文献内容粗制滥造;有的为了发行巧立名目,欺骗读者,引诱订购。

2.4 以集合形式反复出版形成一书多藏。出版商为寻找商机,将文献反复组合出版。对古籍善本、世界名著、古典名著、人物传记等反复利用,冠以“丛书”、“文库”、“选编”、“数据库”等名称出版发行。利用图书馆保全丛书完整性的特点,新中掺旧,以赚取可观利润,为重购留下隐患。

2.5 既定方针难以稳定执行。多变的市场使确定的馆藏方针难以实现。首先,多渠道、多方式采购,影响文献筛选。同种文献经过不同渠道发行和不同方式促销,价格有很大差异,大套书和大型数据库差价可观。其次,预订方式不可靠。书目征订只是征集印数,不够印张就不会印刷,预订计划成为泡影,同时也耽误同类文献的选择。第三,文献不断涨价,经费相对稳定就意味着进馆文献逐年减少。许多图书馆为了应付大型数据库的数据更新不得不挤占购置其他文献的费用。

3 馆藏建设中难以控制的因素

藏书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应恰当地利用文献市场环境,科学地实施馆藏建设的方针、原则、采购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很难做到,有许多因素不是文献资源建设人员所能掌握的。

3.1 文献市场变化很难掌握。构成文献市场的环节很多,只要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就会波及其他。如政府某项文化政策出台,立即会影响出版选题,刺激发行市场,引起价格波动。一种文献畅销,会引起相关文献热卖,出版商竞相出版。有些文献畅销时间极短,容易造成大量滞销,进馆后无人问津。有些文献选题偏激,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干预,自消自灭。

3.2 一般规律不可依赖。经过多年的发展,文献市场已逐步形成一定的规律,但仍不成熟,仍处在多变之中。比如出版社选题范围和占有市场份额比较稳定,但超范围出版热门选题却屡见不鲜;时间性强的文献,出版周期也常常混乱。所以,只靠经验、依赖规律是不行的。

3.3 读者阅读倾向多样。阅读倾向是馆藏体系建设的重要参数。受校内外环境的影响,社会上不时会出现阅读高潮。其形成大多有诱因,某种文献因某些原因在读者中引起共鸣,遇到适宜机会就会形成热点。热点就是商机,出版商就推波助澜,大炒特炒以赚暴利。馆藏建设不能随波逐流,要冷静对待读者中出现的阅读倾向。

3.4 经费数量很难随行就市。图书馆经费大都由上级主管部门下拨,很难达到实际需要的数量。根据笔者所在馆2002至2005年进馆书刊统计,中文纸本图书每年上升约6%,中文报刊每年上升约10%。中文图书4年平均价格27.75元/册,中文报刊4年平均价格97.96元/种。2005年进馆中文图书为31.51元/册,中文报刊126.82元/种。昂贵的价格成为馆藏建设的重大负担。

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影响馆藏建设的要素,虽然难以控制,但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影响。这就需要了解市场,摸清情况,找出对策,化不可控因素为可用条件,来缓解馆藏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使馆藏体系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

4 馆藏体系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馆藏体系建设是传统课题,但在我国其理论研究尚显不足。以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的有关论文为例,2001~2005年,论述馆藏体系建设的文章仅有两篇,论述藏书建设的文章有110篇[3]。在实际工作中各馆情况也不相同,把馆藏体系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一系列文件来指导馆藏建设的图书馆很少。大多馆没有明确的馆藏方针,缺少科学规划,仅凭经验组织藏书,对于文献类型、种类、复本数量等选择随机进行。这样做难以使馆藏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实用化。因此,在馆藏体系建设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4.1 实事求是地为馆藏体系定位定向。综合市场环境,结合本馆实际来确定馆藏体系的方向、特点。在一定时期内,馆藏发展到多大规模,达到什么样的服务程度,突出什么特色等要有科学的定位,有明确的方向,制订出适宜本馆发展的方针、规划和措施。

4.2 不可忽视市场环境的作用。充分研究哪些环境因素对馆藏有利,如何利用有利条件发展馆藏。要对本馆现有基础和所承担的服务任务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巩固优势,弥补不足。

4.3 馆藏体系规划要科学,既要具体、灵活,又要便于操作。根据本馆读者构成情况来确定合适的模式,包括文献收藏方向、不同载体形式的大致比例、不同层次文献结构、复本计算规则、同种文献选择不同载体形式的原则等。

4.4 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献采购标准。采购标准(或称细则、原则等)是文献采集的指导性文件,是馆藏体系科学化的基础,必须规范化、制度化。有些馆制定过“采购标准”,但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性。过于具体、细致则缺少灵活性,操作繁琐,缺乏预留空间,不适宜应变。过于原则性,预留空间过大,标准就会流于形式,丧失实用性。因此,标准制订要体现这样几项原则。

4.4.1 文献种类和数量要与读者需求大致平衡。按读者的分布设立最低藏书系数,保证馆内各种读者使用文献的权利。不论怎样划分读者群体,为之配备文献都不能相差太悬殊,应在保证每个读者群有文献可用基础上有所区别。在高校馆要平衡好各专业文献的收藏,不能有专业和读者歧视。

4.4.2 馆藏各种文献要优化组配。馆藏文献的多种载体同存已成趋势。电子文献会成为馆藏文献的主体,纸本文献逐步成为辅助形式。但这种演变需要一定时日,多载体文献会在相当长时期内共存。因此要根据经费情况和读者需要,合理组织各种文献入藏。要有超前思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4]。

4.4.3 要科学确定文献品种和数量。馆藏文献体系应由恰当的种类和适宜的复本构成。种类恰当是指在特定的文献购置费用下,平衡各种读者需求,保证每类读者使用上合适的文献,又要重点保证某些专业资料的收藏。复本适宜是指在特定经费状况下,购置相同品种文献的数量能相对满足读者的需要。

4.4.4 保证特色馆藏的建设。特色馆藏是馆藏体系最有优势的文献,是在长期发展中因馆属行业特点,或者专业结构、历史积累、地区历史文化影响、读者特殊需求等原因形成一定特色,是其他馆所不具备的,在地区或系统中起着资源保障功能。特色馆藏不但会提高图书馆在特定区域的声誉、地位,更能在资源共享中起到支柱作用。地区或系统的资源共享就是依靠不同的特色馆藏而构成合理的文献流通体系[5]。

4.4.5 藏书质量的监查与调整。标准中要有收藏文献质量的检查、控制原则等规定,进行文献类型和复本的调整,使体系建设处于灵活、动态的状态中,以平衡各种文献的收藏。一成不变或随机应变的做法都不科学、不可取。

4.5 随时分析市场状况,观察价格走势,合理使用经费。不了解市场,文献资源建设就没有底气,没应有应变对策,一旦发生变故就会影响整个体系建设。因此,采访人员要随时研究文献出版发行情况,分析价格走势,使经费得到充分合理使用。

4.6 吐故纳新,保持体系整体性。馆藏体系不但是众多文献的数量集合,更应是文献质量的优化组合。体系的建立是要使文献在有效时期内得到充分使用。要使文献流通率高,就应经常剔除失去价值的文献,不断更新。古籍和特殊文献注重的是文物价值,应保持稳定性。连续出版物在一定时间内应保证完整性,重要刊物要选择稳定的发行渠道和载体形式。

4.7 开拓文献获得渠道,多途径建设文献资源。文献建设应以购买为主,其他途径为辅,多种渠道并用,如赠与、交换、免费网上下载、馆际交流共享等。赠书往往是自费出版的文献,不乏学术价值较高者。交换可以用本馆流通率低的文献去换取别馆文献,互通有无,减少资源浪费。特别是切实开展馆际文献交流,资源共享,不使其成为一句装饰性的口号。

总之,馆藏体系建设是图书馆最基础的工作,应得到各图书馆充分的重视。高质量的馆藏体系不应是死水一潭,而需应时调整、随时更新,把握市场的变化和读者的需求,使馆藏文献尽可能多地被读者充分利用。

[1]姚倩.出版发行市场化运作对图书馆采访的影响.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34-37,61.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国经济年鉴2004.北京:中国经济年鉴社出版,2004:495-500.

[3]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4]丁丽萍,宋树兵.师范院校图书馆馆藏体系建设.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12):62-63.

[5]杨术.确立特色馆藏体系诸因素及辩证关系.图书馆学刊,2005(6):62-68.

猜你喜欢
馆藏文献图书馆
馆藏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