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理念下的图书馆空间服务

2011-03-18 05:21郭海明潍坊学院图书馆山东潍坊26106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7期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资源

●郭海明(潍坊学院 图书馆,山东 潍坊 261061)

资源共享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基本指导思想。实现地区、国家、全社会范围内的信息知识资源共享,保障公民信息知识获取自由是现代图书馆的社会使命和价值体现。资源共享不仅给图书馆服务提供了先进的理念指导,更为图书馆服务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多元化的服务方式与手段。在资源共享理念的引导下,图书馆服务模式不断变革,空间服务将成为未来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类型。图书馆空间共享、服务共享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方式。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开展将直接推进图书馆信息知识资源共享目标的实现。空间是图书馆的服务场所,如何有效地优化、整合、组织图书馆的服务空间,给用户和读者一个集成化、一站式的信息知识资源与学习研究场所,将决定未来图书馆服务工作效率的高低,更是推动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方式。

1 空间服务: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图书馆服务正在经历一个从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空间服务的转变过程。文献服务是印刷型载体环境下的一种传统图书馆服务类型。它是图书馆基于对文献资源外部特征描述、揭示与组织,向用户提供文献载体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类型。[1]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文献服务需求会越来越少,并将逐步被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空间服务所取代。信息服务相对于文献服务而言,其主要特征体现在服务内容的变化。信息服务向人们提供的是以文字、图像、符号等表述的、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的、可供人们交流的、有形的、结构化的可直接用以问题解答的信息内容,而非保存知识信息的文献资料载体。但是,信息服务大多是基于服务对象提问的文献检索和信息传递服务,由于技术等条件限制,信息服务所传递的信息内容偏重结构化信息和显性知识,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案,难以有针对性地、系统地满足个性化知识需求。[2]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在新的信息环境下的延伸和拓展,是知识经济社会对解决问题所需要系统化、专业化知识的必然要求。知识服务以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整合和创新为基础,凭借内化于服务者自身的经过专业学习所获得的高度专业化的知识,根据服务对象的个案差异,融入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向服务对象提供能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一种服务。[3]

图书馆的服务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始终离不开具体的服务空间与场所。“空间服务”将是现代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未来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定位与主要内容。图书馆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空间,它是供个人、群体或组织从事信息活动的由图书馆建筑、图书馆设施、信息资源、图书馆文化、图书馆员、读者用户等构成的信息服务环境。图书馆空间服务主要指的是图书馆信息空间服务,它是图书馆为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可以提供的资源体系、知识空间、服务设施、实体空间、学习研究场所、文化氛围等一系列信息利用环境与空间的总称。图书馆空间服务以实现信息共享、知识公共、推进自主学习和自我知识创新为目标,以信息空间共用、信息资源开放存取、信息服务公平为手段的图书馆服务类型。图书馆空间服务以服务环境、服务场所、服务平台提供为特征,给用户一个自主自助学习、研究与创新的信息空间与资源支撑平台。图书馆信息空间构建的优劣直接影响了用户利用图书馆的效率与信息知识需求的满意程度,决定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成败。

2 图书馆空间服务的价值理念

2.1 信息共享

实现信息共享是图书馆存在的主要工作目标与社会价值体现。信息共享理念体现了社会资源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社会公平秩序理念。信息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成果的结晶,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理应由全人类共享。信息资源共享理念,对缓解社会的信息矛盾,维护信息公平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没有信息共享的价值理念,信息权力竞争就可能很激烈,缺乏互惠和公平交换的指南,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社会紧张和冲突。因而民主、正义的社会基本制度结构应该包括保障信息公平、保障公正的信息共享体系。信息共享程度越高,信息社会的公平程度就越高。但是,信息资源的共享是有限度的、具体的,只有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的公有信息资源才能成为共享的对象。当信息资源作为某种稀缺资源时,其与资源拥有者的利益密不可分,因而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也就不能成为共享的对象。图书馆信息共享目的是尽量打破信息垄断,保障公众应有的信息权利,特别是保证弱势群体获取信息的机会。

2.2 知识公共

知识是人类文明与发展的积淀,人类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决定了知识的公共性是知识的基本属性,知识的公共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基础,实现知识公共是图书馆的基本目标。马克思哲学观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关于人类生活实践的认识。[4]罗素在《人类的知识》中指出:语言的社会性与人类共同的表达思想方式是知识公共性的来源之一。[5]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人类共同生活的社会性决定知识的普遍有效性与公共性。[6]可见,知识作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然要经过人们的广泛实践,取得普遍认同与理解后,才能成为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普遍知识,才能得到继承与弘扬。人类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决定了知识的公共性,公共性是知识的基本属性,知识的公共性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基础。知识的公共性决定了图书馆的公共性,图书馆只有坚持公共性、公益性的办馆宗旨与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3 空间共用

美国法学专家Bollier针对版权法对信息自由传播与利用的限制,倡导建立与私有产权和市场机制相制衡的保障信息自由获取的信息共有空间(Information Common),旨在恢复信息资源的公共财产属性,保障每个人作为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信息空间的自由使用和对信息资源的开放获取,以建立与私有产权、市场垄断和政治专制相抗衡的信息公共领域。[7]Bollier的信息共有空间思想提倡信息空间共用与公有,以保障人们对公共信息资源的自由传播与开放获取,成为推动现代图书馆开展空间服务的新理念。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信息服务空间是一个整合实体空间、资源和服务的综合性服务设施和协作式学习、研究环境。空间服务将成为未来图书馆服务的新领域,也是公民自由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新途径,是图书馆实现其社会价值目标的新方法。只有实现信息空间共用与共有,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权利平等、信息获取机会均等,才可能真正实现信息共享与知识公共的目标。

2.4 获取开放

免费不受限制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是信息需求者的梦想,也是图书馆等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的目标追求。然则,出版的商业化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期刊危机、信息获取危机、学术交流危机,使信息获取自由严重受到限制。开放式的信息获取方式是解决这一危机的有效方法。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今环境下,图书馆有条件也有义务为信息的开放获取提供良好的服务空间与环境。首先,图书馆要保证自身拥有的信息在不侵犯版权的前提下免费全天候地不受时空限制地对外开放。其次,积极推动科研信息的开放存取,支持并大力推动国际开放存取运动,打破商业出版机制对学术信息的经营垄断,推动科研论文通过网络自由交流与利用,加快学术信息的交流过程。[8]

3 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内容

3.1 环境空间服务

3.1.1 建设生态化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图书馆空间环境的主体与基础,对自然环境的关心与尊重是图书馆生态空间建设的根本。主要体现在对物理空间的合理规划、对植被以及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首先,在图书馆建筑上要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向发展,从选址、材料、施工及验收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要尊重自然环境的科学生态理念,强调实用性和对人体及环境有益无害的人文环境和自然和谐发展;[9]其次,应加强对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功能区域划分,在功能区域上应包括信息资源获取区、信息交流区、信息研究区、学习区、信息素质教育区、信息控制区、休闲区等,功能区域设计应着重于信息利用、交流、协作与学习等“一站式”服务功能的发挥,必须遵循以用户为中心、因需而变原则;[10]第三,服务设施设置的生态化、人性化,服务设施包括阅览桌椅、参考咨询台、电脑技术支持台、残障辅助设施等,要把这一系列的设备设施按照用户利用信息的功能要求整合为不同的信息利用功能区域,为用户提供方便、舒适的信息利用、研究与学习环境。

3.1.2 构建和谐高雅的人文环境

图书馆生态环境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外,更应有高雅的人文环境,要体现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只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资源与高雅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才能营造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图书馆育人环境。首先,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图书馆建筑在形式应有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图书馆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以凝固的形态传承历史、文化,见证本地域历史的沧桑变迁,是地域文化的的结晶,是地域文化在物质资源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体现,一个图书馆建筑被人熟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建筑风格、文化特色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其次,是营造一种高雅的室内文化氛围,给读者提供一种高雅的人文空间环境,以激发人们求知欲望的动力,给读者以丰富的人文享受。

3.2 信息空间服务

3.2.1 信息环境空间服务

用户信息环境是指与用户信息需求相关的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设施与信息渠道等信息交流要素的总和。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不断激增,由此造成信息环境与空间的混乱,给用户造成了极大不便。用户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数字化信息空间,用户需要一个优化、整合、有序、界面友好的信息环境。良好的信息环境、资源系统、数据库或网站为用户提供了轻松地了解资源概况、快速找到所需信息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对信息需求不明确的用户,可以依赖完善的导航体系,在漫无目的的浏览过程中得到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需要的信息。我们应当为用户构建一个嵌入到用户信息环境中的个性化的用户信息利用环境空间。在这一空间里,可以把图书馆服务嵌入到用户的工作与学习环境,使用户在需要信息时,不必离开自己熟悉的信息环境,随时可以利用图书馆在网络上提供的各类信息内容服务。随着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普及,很多图书馆已经开始提供嵌入用户环境的服务,使用户不但不必到访图书馆,甚至也不必首先到访图书馆网站,就可以开始利用图书馆的服务。

3.2.2 信息资源空间服务

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空间中最基础的物质性资源,离开了信息资源图书馆服务将成为无本之源,因此构建丰富完善的信息资源空间体系是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关键。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形式和内容上不仅包括传统的图书、期刊、报纸、档案、手稿,还包括了各种电子文献和网络文献、数据库等。我们必须构建一个方便、快捷、可共享的信息资源空间,以便用户访问馆藏或远程书目资源、电子资源及网络资源,实现用户与信息资源的无障碍联通。信息资源空间是一个广泛的多系统间、多类型间、异质资源间的资源共享体系,要涵盖不同行业体系的资源,要让信息资源的生产者、传递者、经营者、使用者都参与到这一空间里来,特别是要加强与出版商的联合。[11]因此,我们资源空间构建不能仅限于本馆之内,应广泛联系不同资源系统,应采取“资源分散存储、目录集中检索、服务异地提供”的思想进行构建,全文资源分散存储在不同的馆藏单位,二次文献(书目、文摘)集中存储在共享中心,资源提供由异地单位分别提供。在各个独立图书馆资源空间下为用户信息检索与利用配备各种应用软件、高端工作站和打印机、多媒体装备等各种学习和研究工具。

3.2.3 学习研究空间服务

提供学习研究空间与场所是图书馆存在的一项重要社会服务功能,实现学习与研究空间共享是推动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工作任务与目标。学习与研究共享空间就是以学习与研究为中心,以知识与科学创新为目标,在图书馆知识资源共享空间平台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图书馆与校内外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全体员工的合作和参与,创造的一个支持协同研究、个性化学习的知识社区和资源共享环境。支持、帮助和指导用户利用学术资源、交流经验和分享思想,最终达到提高学习研究效率和创新知识的目标。

4 图书馆空间服务的体系构建

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实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的思想进行规划。根据信息资源共享理念和信息空间共用的思想,我们可以将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成一种多维度、多层次模型,如上图。整个图书馆信息空间服务体系由内层、中层、外层三个层次空间组成,各层次又有不同的服务要素来支持空间服务活动的开展,从而构建一个由用户利用的、环境友好、信息资源空间完善和学习研究空间自由的多维空间服务体系。空间服务体系由外而内,是一种层层支持与包含的关系,外层为整个体系提供环境与技术支撑,同时和中层一起为内层的知识创新提供资源服务。

4.1 外层:环境支持层

外层即环境支持层,它是支撑图书馆空间服务开展的外部环境、组织与技术要素的集合。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信息组织与结构、服务制度与管理、图书馆职业文化与精神等手段对社会外部信息空间、图书馆物理环境进行优化而形成的个性化的用户信息利用空间,是实现图书馆空间服务目标任务的外部支撑环境。完善的外层服务支撑体系是实现图书馆空间服务目标的关键。

4.2 中层:资源提供层

中层即资源提供层,主要是由印刷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知识社区、知识导航、网络培训资源、机构知识库、网络博客、维基等组成的信息资源体系构成,它是图书馆空间服务的资源基础,是空间服务成果产生的物质源泉。资源提供体系不仅局限于本馆本地资源,更要能实现对异地异构化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因此,资源提供体系应该是一个融合和链接种类资源的纽带。

4.3 内层:知识创新层

内层即知识创新层,它是用户进行知识与科技创新的核心层,是一个由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交叉构成的以支持学习、研究与知识创新为目标的知识共享空间,是图书馆空间服务实体的核心,是实现图书馆空间服务目标的核心内部环境,是图书馆空间服务工作的重心与图书馆社会公共价值目标的体现。在知识创新层应当设置完备的学习研究小型空间,以满足用户个性化学习、研究和创新知识的需要,如设立知识资源获取区、信息交流区、研究区、学习区、小组讨论室、休闲室等。

[1]鲁黎明.图书馆服务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29.

[2]常金玲,赵怡.知识服务与服务科学[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4):21-23.

[3]陈建龙,等.一论知识服务的概念内涵--基于产业实践视角的考察[J].图书情报知识,2010(3):11-1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

[5]罗素.人类的知识[M].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92.

[6]涂纪亮.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7] Bollier D.Savingthe InformationCommon:CommonWealth[M].New York:Routledge,2003.

[8]李武,刘兹恒.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6):66-69.

[9]吴力武.图书馆建筑生态环境布局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17):82-85,103.

[10]任树怀,盛兴军.大学图书馆IC规划与建设:理论基础、构建模式与实施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8(5):82-85.

[11]袁曦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及其理论基础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9):102-105.

猜你喜欢
图书馆空间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