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 恩(内蒙古农业大学 图书馆,呼和浩特 010018)
“十二五”时期是我校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温家宝总理批示精神,实现建设西部高水平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编制好图书馆“十二五”发展规划是关系我馆未来中长期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对于全面提高办馆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和本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以用户为中心,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标,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建馆为社会,办馆为大家的发展观,认真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以为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服务为根本任务,以科学管理为前提,以计算机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以人才队伍的增强作为兴馆之源,以文献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引进和整合数字化资源为主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基于多网络、多终端、多媒体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文献信息服务保障共享平台,大力推进服务理念的创新、服务机制的创新、服务设施的创新、服务资源的创新、服务人才的创新、服务制度的创新,为最终建成研究服务型图书馆,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本地资源网络化、外域资源虚拟化而奋斗。[1]
使图书馆成为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书目数据中心、信息知识教育和信息素质教育中心,成为自治区农牧林业文献信息中心。坚持立足本校,服务内蒙古,面向社会,面向西部,面向“三农(牧)”的服务方向。努力建设具有馆藏特色和服务内容特色鲜明的研究服务型图书馆和西部高水平大学图书馆。[2]
按学校办学规模达3万人计算,生均馆舍面积应为1.64平方米,馆舍体量应达到4.92万平方米。
2.3.1 馆藏文献数量定位
按3万在校生规模和生均拥有馆藏80册以上的标准,馆藏应达到240万册,现有馆藏纸质文献总量为160万册(含院系资料室)。以此推算今后应以16万册/年购书量才能达到合格标准。电子图书除了“读秀”库外拥有60万册,今后应该年增10万册,总量达到110万册,数据库在现有40个库的基础上每年增2-3个数据库。
2.3.2 馆藏文献结构定位
在采购各类载体文献时,根据经费等情况做出适当配比,建立一定比例的文献类型结构,逐年加强电子文献资源建设,由传统的采集印刷型文献为主过渡到以采集印刷型文献和电子文献为主,做到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合理配比,均衡发展,并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争取早日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和共享。[3]
2.3.3 馆藏特色定位
藏书特色建设是图书馆吸引读者,开展特色服务的需要。我校形成了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学校在学科建设上也以“突出特色,强化优势,适应需求,重点建设”为原则,图书馆理应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求地位,以鲜明的特色获得竞争的优势,保障特色文献需求。首先,要围绕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重点学科、教学改革和科研计划抓特色建设。其次,要凭借馆藏资源优势抓特色建设,系统采集有关内蒙古地区农牧林业文献和本校学科优势的文献资源,形成更加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馆藏体系。
现有岗位人数为95人,其中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13人,本科以上学历占全馆总人数86%;女同志为68人。本馆要根据读者人数、资源数量、服务项目与开馆时间、设备设施维护的要求、馆舍分布等因素,配备相应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经初步核算,“十二五”期间应达到130人。
现有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数量相对增加了,但质量上并未提升。而新形势要求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向数据馆员、参考馆员、知识馆员、学科馆员发展,因此,要注意优化现岗人员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乃至性别结构。
从“书本位”管理变革为“人本位”管理。“人本位”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读者、方便读者和尊重读者,使“图书文献更新”与“读者用户的知识更新”相适应,使图书馆管理方式的变革与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方式的变化相同步,将图书馆定位于信息服务行业上,尽力解决读者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知识需求与图书馆员的信息知识提供能力相对落后之间的主要矛盾,搞好服务工作。
加强图书馆网络化及自动化硬件设施的建设,增加存储空间,优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监管,提高网络安全和资源的利用率;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建成功能强大、资源丰富的图书馆网站,为实现数字图书馆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本馆成为区内一流,国内先进的图书馆。到2015年,光纤存储阵列由目前拥有8TB达到50TB。
图书馆的经费包括运行费和专项经费。运行费主要包括文献信息资源购置费、设备设施维护费、办公费等。文献信息资源购置费应与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相适应,并根据学校的发展逐年增加。生均年购文献量不能低于教育部的评估指标。[3]
改革是实现图书馆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动力。在改革原则上一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4]以是否有利于实现目标和完成任务,是否有利于图书馆的活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用户是否满意、馆员是否满意、学校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改革成果的标准。二是要业务、人事和分配制度三项改革相辅相成,以业务改革为核心,以人事机构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为契机,使三者构成有机整体,形成配套改革。以分配制度的有效改革推进业务改革的深化,以业务改革的成功促进图书馆发展目标的实现。三是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不变,[3]社会效益首位的原则不变,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特色不变,以人为本的建馆思想不变。
(1)在业务改革的主要内容上,一是要彻底打破图书馆传统布局,按照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要求,进行机构调整、业务重组以及岗位设置与人员配备。二是要实行开放式管理。方便读者、服务读者,做到藏、借、阅、查一体化,同一专业的不同载体文献汇于一处。改革以往服务方式和以读者类型、文献载体设立服务机构和部门的传统做法。三是要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冲破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努力实现“五个”转变:馆藏模式由单一的印刷文献向印刷型、视听型、机读型、光盘型、电子型和网络型文献并存转变;办馆模式由只靠学校自办馆向馆际合作,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网络一体化方向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由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转化;管理模式由“以资源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最终要实现馆员由文献传递者、书海导航者向信息专家、咨询专家、网络研究者、知识导航家的转变。
(2)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上,一是要打破传统的身份管理制,推行聘任制和以能力业绩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模式,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二是要不断完善聘任制。人员通过双向选择应聘竞争,形成机会均等、择优上岗、人尽其才的竞争机制。同时,为了业务部门开拓创新以及使新的业务生长点具有更大的潜力,对各业务部门不定编制,只定岗、定责、定员。明确岗位的种类、名称、工作内容、目标、任务、职责、考核标准以及岗位职级、职数。在做好本职、本岗业务工作的基础上提倡一专多能、一人多岗。三是要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实施细则》和《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方案》及考核、考勤等条例。
(3)在分配制度改革的方面,一是要按照学校的要求,结合图书馆实际情况,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努力实施以管理重心下移改革为重点的馆内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坚持利益分配与实际工作状况挂钩。在制定内部活工资分配办法时,坚持报酬与岗位工作挂钩,报酬与本人实际工作状况挂钩,配合学校建立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确定发放标准。三是在坚持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有关部门核定的事业编制,核定年度工资的总额包干基数,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节余的部分,由图书馆按现行工资政策的有关规定和学校下放的权力自主安排使用。[2]
以人才队伍的增强作为兴馆之源。坚持“用事业吸引人,用真情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待遇稳定人,用发展留住人”,按照合理的结构比例,有计划地聘任多学科的专业人员,根据业务改革的需求,用好现有的人,留住关键的人,引进优秀的人,培养未来的人。在用人方面,要尽力做到知人、用人、发展人,做到人尽其才。使专业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重点要提高馆员队伍的知识层次、学历层次,改善馆员队伍的结构。建立一支善于加工整合元数据、书目和各种信息库的数据加工队伍;建立一支懂得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能开展研究和开发各种软件的技术队伍;建立一支懂得信息分类,熟练使用信息系统,善于导航的信息咨询队伍;建立一支既熟悉本馆所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具有较强的文献信息检索、组织能力,又熟悉本校各学科教学科研情况,懂得某学科专业知识的学科馆员队伍。要建立起以上4支队伍,必须注意引进高技术专业人才,同时加大对在职馆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制定短期和长期的人才培养规划,通过各种形式来保证人才培养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总之,本馆在此期间要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以思想统一为基础,以自上而下为方法,以公平竞争为手段,以严格程序与思想工作相结合、干部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竞争上岗与岗前培训相结合为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探索。在全馆上下树立“我尽职、馆发展,馆发展、我发展”的坚强信念。[2]3.3以服务求支持
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是图书馆核心功能,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基本原则。实践证明图书馆只有靠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才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2]只有把服务工作搞好,才能使用户满意、读者满意、学校满意,因此理应以服务求支持。强化图书馆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题。为此要树立网络化的服务理念、树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树立品牌意识与特色服务的理念。
本馆将着力扩大服务范围,由原来的为特定群体服务向社会化、区域化、全国化和全球化服务发展。通过局域网、校园网、地区网、CERNET和Internet互联,享用网上各种数据库资源。同时,还应注重改革服务模式,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向计算机自动化转变。为此,一是由信息储藏向信息加工和传递转变,主动使图书馆成为读者获取最新信息和知识的来源;二是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使图书馆成为国内外新学科、新课题、新动态、新技术成果的跟踪者和信息提供者,发挥信息的时效性,为读者特别是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三是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根据市场需求,为社会各部门提供各种信息。成立信息服务部,根据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科研人员的具体要求,开展信息检索的收集、加工、分析等方面的有偿服务;成立蒙古文文献服务部,采用“耶里巴蒙古文献管理集成系统”,重点对本校6500多名蒙古族师生开展有特色的服务。图书馆应利用信息资源把服务同市场结合起来,把服务同效益结合起来,把主动服务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要摆正服务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以服务求支持,以学术研究提升服务水平。图书馆服务的重心,要实现由馆藏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根本转变。服务的机制,是全面实行竞争上岗制,运行以效率为核心的服务机制。服务的资源,是进一步搞好馆藏资源数字化、社会资源馆藏化建设。在2011年底前完成各文种期刊、外文书刊及蒙古文书刊的馆藏目录数字化工作,力争实现本地资源网络化、外域资源虚拟化工作。同时,加大投入力度,根据学校学科特点引进国内各类数据库,编制各种特色数据库。在服务定位上同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由服务型向研究服务型转变,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主要平台。在服务创新上,要以学科建设服务作为创新和突破口,使办馆特色更加鲜明,不断提升办馆水平。在服务对象、方式和内容方面,由为本科生服务为主向本科生和研究生与教学科研人员服务为主的职能转变,由泛化服务向针对性服务转换,由浅层服务向深层服务的转变;由服务职能向服务职能和研发职能并重方向转变。于此同时,图书馆将尽可能延长服务时间。在服务硬件建设上,要加强局域网建设,尽快建设先进的多媒体阅览室,满足全校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并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和读者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创造出开放式信息环境。同时,还要为用户提供扫描、打印、复印、装订等系列化配套服务,为开展文献检索课的网上教学和人员培训创造条件。图书馆为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将努力为读者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人性化管理。[4]一是职工人性化管理,注意激励制度的合理实施运转,真正体现起到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二是读者人性化管理,以服务为宗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突出服务主题,注意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诚信培养,弱化监督制约和罚款惩罚。三是环境设施人性化管理,在人文环境设计上要充满浓厚的学术气氛和文化气息,体现科学研究和服务至上。
[1]赵建伟.高校图书馆规划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3):8-10.
[2]乌恩.以科学发展观确立办馆理念和发展思路[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18-3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S].教高[2002]3号:1-11.
[4]中国图书馆学会.以人为本 服务创新[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2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