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的自觉追求:传播地域文化 推介历史文献——以温图主办的《温州读书报》为例

2011-03-18 01:35卢礼阳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1年2期
关键词:丛书温州文献

卢礼阳

(温州市图书馆,浙江 温州 325009)

〔作者信息〕卢礼阳,男,副研究馆员,温州读书报主编。

浙江省温州市图书馆主办的《温州读书报》,自1997年发刊,截至2011年2月,已累计发行165期,25万份,拥有一支稳定的作者队伍,形成比较鲜明的特色,成为展现温州图书馆人精神面貌的一个窗口、介绍区域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声誉。《中华读书报》两次发表署名文章予以高度肯定。

传播地域文化,推介历史文献,活跃读书风气,已成为《温州读书报》同仁的文化自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跟踪地方文化建设,连篇累牍不遗余力

近些年温州地方文献整理出版蔚然成风。自2001年市政府采纳学术界意见,实施《温州文献丛书》整理出版规划以来,地方文献的抢救整理硕果累累,满足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需要。除出版社所在地上海外,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均有销售,还漂洋过海,发行到美、德、韩、日、加拿大等五国与台湾地区,充分展现了温州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四辑40部48册出齐之后,续编《温州文献丛刊》仍在进行。不仅如此,《温州文献丛书整理出版规划》第四条的期待:“务求出精品,产生示范效应,能够带动我市各县(市、区)文化界同仁就近整理当地的代表性古籍。”将陆续成为现实。苍南推出《苍南文献丛书》一套八册,乐清随后跟进:《乐清文献丛书》第一辑十部出齐,《雁荡山旅游文化系列》三种问世。其他县市也不甘落伍:《龙湾文献丛书》已出《嘉靖永嘉县志》、《明代英桥王氏诗录》两部,永嘉《楠溪江文化丛书》推出《鹤阳谢氏家集》,瑞安出版《李笠诗文选集》、《虞廷恺家书》、《嘉庆瑞安县志》、《戴家祥集》等,洞头出《林环岛文集》,泰顺新出《泰顺先贤墨迹》,文成印行《南田山志》,《平阳文献丛书》已交出版社等等。在浙江乃至全国读书界,无不产生相当积极的影响。

上列种种,绝大部分依托地方学术力量完成,牵头和参与部门、单位之多(图书馆、博物馆、政协文史委、社科联、文联、方志办、党史研究室、旅游局以及藏家个体),品种之丰富,涵盖面之广,就全国地级市而言,都是十分独特,令人关注的。何况《温州文献丛书》与《温州文献丛刊》编辑部均设在市图书馆。因而《温州读书报》全程密集跟踪报道,就显得责无旁贷。为此我们及时组织稿件,连续推出“《温州文献丛书》介绍”栏目与本报讯,或者以其他方式,向读者介绍丛书整理、出版、发行、研究情况,为推介地方文化遗产尽了自己的义务。如不惜版面,全文刊出《温州文献丛书》整理出版规划、出版缘起,《苍南文献丛书》、《楠溪江文化丛书》前言,《薛季宣集》序,《王理孚集》、《梅冷生集》前言,《黄群集》、《张璁集》重印后记,《李孝光集校注》 、《张棡日记》 、《黄光集》 、《刘景晨集》书评 ,《翁卷集笺注》、《杨青集》商榷文章以及《丛书》首发式、市民采购《丛书》作为新春礼品、《丛书》总结会议的消息等等。

2 搜罗轶诗逸文,拾遗补阙巨细靡遗

在这一方面,许多私人藏家或者专业人士给我们很大的支持,如程海勇先生提供的章纶《赠姚氏宗谱序》(第61期)、杨乃琦先生提供的《周衣德佚文》(道光庚子为同里杨诗《县志辨误》作的序言,第154期),可以补充乐清文献丛书《章纶集》、温州文献丛刊《周衣德集》的缺漏。李志希先生《新版六书故补遗》(第163期),则就温州文献丛书影印本《六书故》谈了六条补充意见,既介绍了元延祐残本现藏台湾的经过、明万历本美国与国内的收藏情况、比温州文献丛书更早的影印本,而且就影印技术的改进提出自己的设想,值得我们重视。

又如乐清作者卓永执笔的《王季思信札》《夏鼐复梅冷生信札》(先后刊登于第 155、159期),前者系王季思先生1986年6月致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杨锦海函,商讨《玉轮轩曲论三编》书稿的抽换调整,对于了解一代戏剧大家晚年的学术生涯不无助益。而后者经过考订,纠正上海敬华拍卖公司艺术品拍卖图录的错误标注,将受信人张宗祥(字冷僧,一作冷生)恢复为温州市图书馆老馆长梅冷生(雨清)。虽属只言片语,同样有助于后人把握夏鼐先生与故乡文化界的密切关系。

张永苏先生《北华捷报介绍温州的文章》(第154期增刊),则从海外视角披露温州早期的记载。1869年 8月 12日中国英文报纸《北华捷报》(North-China Herald)发表一篇题为“Paper on Wenchow”的文章,提到法国汉学家考狄(Henry Cordier)的《中国书目》,是西方人最早介绍温州的一篇文章。该文较为详尽地记叙了温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城区主要公共建筑布局(包括育婴堂、养济院),温州港的茶叶、原木、竹子贸易等,温州百姓对待外国人的态度,同时还对状元村所具备的天然良港的条件、外国人在此居住的可行性展开描述。文章写于1869年,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已近十年,太平天国运动也早已烟消云散,尝到开埠甜头的西方人,对温州这块民风淳朴、自然环境优越的土地自然不会错过。该文关注温州经济贸易和港口情况,恰好反映了他们急着要温州开埠的心态。相隔七年,光绪二年(1876),英国借马嘉理事件胁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其中第三端通商事务第一款载明:“随由中国议准湖北宜昌、安徽芜湖、浙江温州、广东北海四处添开通商口岸,作为领事馆驻扎处所。”由此,温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次年开埠,设立瓯海关,各国洋行纷纷在温州开业。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对外开放,英国人便将温州作为开放的商埠,的确有独到的眼光。从这个角度上看,此文也是温州近代开放史上一份难得的史料。本报特地予以译介,帮助读者开阔视野,此文因此在“温州阅读”征文活动中获得好评。

3 表彰先贤前修,观点新颖见闻独到

对历史文化名人,我们力求不人云亦云,而是拿出新材料,或者提供新视角,如余振棠《周行己不可能与曾巩唱和》(第158期)、叶耀梁《溪山先生叶味道》(第156期)、陈崇华《朱黼与陈傅良的情缘》(第164期)等,介绍宋代几位先贤,披露新的材料或者提出新的看法,有理有据,给读者以启迪。

至于晚近谢世的文化界前辈,特别是默默无闻而献身学术事业的老先生,更是浓墨重彩予以介绍,重在弘扬其品格精神。如潘知山《怀念天舒先生》(88期)、郑金才《被遗忘的郑慎斋》(第151期)、张立新《快乐的蜗牛》(第 155期)、金陵《西村先生的福分》(第153期)、王兆庸《一息尚存不辍笔》(第154期),纪念近年乃至刚刚离世的文化界老人胡牧先生、俞天舒先生、郑西村先生、冯坚先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瓯史初探集》的著者胡牧先生,英年早逝,令人唏嘘不止。论者指出:“瓯史是中国古史领域的重要一角。”然而,由于文献资料零乱,考古资料贫乏,研究难度很大。而胡牧先生在瓯史领域的研究,在当时并不比一些专家逊色。《快乐的蜗牛》追忆:“十多年前,我与作者见过一面。老人在与我交谈时,一直用手托着右脸——他的右脸肿得厉害。我由此知道了一个名字:胡牧。其时,罪恶的癌细胞正在折磨着他。除右脸水肿外,他的右半脑麻木、痛晕。放疗化疗对他身体的摧残、癌痛的折磨,令他在痛苦中度日。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不辍学术研究,与死神争抢时间,赶写论文。”

胡牧先生并非科班出身,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温州,却孜孜不倦于乡土文化研究。为什么如此执著?文章说:“他是要圆自己的一个梦。多好的一个解释啊。能为了圆自己的梦而去努力的人,真的不是太多。他就是这样,在50周岁的时候来了一个漂亮的转身,起步跋涉在学问的崇山峻岭之中。勤奋和执著,使他从一个门外汉,渐渐变成一个对地方史颇有造诣的学人。他的用笔写成的文字,能够在刊物上发表了,他的一些见解,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这给他以鼓舞,使他自信,催促他继续研究下去。然而不幸的是,病魔找上了他,在几经抗争之后,他还是过早地走了。这本书,就是他的论文选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经过他的好友呼吁奔波,在政府的资助下才获出版的。然而遗憾的是,他自己,却未能等到书印出的那一天。胡牧先生生前曾把自己比作蜗牛,把自己的论文比作蜗牛的白色的爬痕。如今,这只蜗牛早已不在人间,然而我想,这蜗牛,应该是一只快乐的蜗牛,它留下的爬痕,会长久地保留下来的。”胡先生是地方文化的辛勤耕耘者,身上凝聚着典型的温州读书人不服输的精、气、神。张立新先生的文章是一篇精彩的素描,感人至深。

4 挖掘陈年旧事,温故知新激励后学

这方面,原浙江农业大学教授游修龄先生的专栏是最好的例证。游修龄先生1920年5月出生于温州城区,曾任浙江农业大学图书馆馆长兼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农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主编。长期从事农业史和农业科技史的研究,稻作史研究尤为出色,他的《中国稻作史》是国内第一部稻作史通史著作,填补了国内关于稻作史学的空白。他在业余时间从事非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发表众多的文史方面的文章,退休之后仍笔耕不辍,86岁那年还开了博客。最近向读者奉献新著《奇妙的语言文字》一书。

自2010年5月号(总 156期)起,游先生应约在四版瓯风开设“故乡旧事”专栏,陆续刊出《温州早期电影的回忆》、《温州古老的婚礼“坐筵”》、《鼠疫和登格热》、《难忘的温州唱词》、《最难忘怀是瓯柑》、《追忆温州水城》、《八十年前温州戏台和演戏》等多篇专稿,受到读者欢迎。如《鼠疫和登格热》一文回忆战争结束不久,“我家前门的一位邻居死了,接着,后门的邻居在半夜里传出了哀悼死人的哭声。我家被包围在死亡圈里,使得我们紧张得坐立不安,白天噩耗频传,夜晚无法入睡。一大早,就看到棺材从邻家的后门抬出来了,因为是疫病,温州原来的风俗,死人必须停尸四十九天,举行治丧的惯例,也破例立即埋葬了事。”接着“正当鼠疫的阴影还没有消褪,家里人却得了一种奇怪的身体发热病,初起时,全身颤抖,很像疟疾,40度的体温老不退,接着全身出现红色斑点,三五天后,热度和红斑会慢慢消褪。一般体格健康的人退热后没有事,老弱妇孺就有生命危险。在发高热时,往往伴以呓语,很令家人担忧。后来才知道这病叫‘登格热',最初是一位名登格的医生发现的,故称登格热。这是一种由热带蚊子传染的疾病,温州从来没有这种病,是日本军队的细菌作战部队临撤退时把携带登格热的蚊子释放出来,在新环境里便迅猛繁殖起来,传播特别快。我家的人都传遍了,只有我没有传到,颇觉得侥幸奇怪。接着我和妻子一起去东阳探亲,不想到了东阳,我忽然发起高烧来,很快就明白这是登格热在温州时还处于潜伏期,到了东阳照样发作,至此,我们全家没有一个人能逃得过登格热。”情节生动,令人印象深刻。作者最后意味深长地说:“所幸这鼠疫和登格热在温州只发作了一阵子,未曾留下祸根。但温州在八年抗战后,终于迎来胜利的喜悦之时,却还受日本军阀这种反人道罪行的最后一次反扑,应该在温州的历史上记下这一笔不容忘记的教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就一定意义而言,动员发表游修龄先生黄鸿森先生等高龄作者的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资源的抢救,十分必要。

〔1〕董国和.温州图书馆和《温州读书报》〔N〕.中华读书报,2007-12-05(1)

〔2〕诸葛忆兵.小报中的天地〔N〕.中华读书报,2010-02-03(4)

〔3〕卢礼阳.公共图书馆创办“读书报”的一种探索〔J〕.图书馆杂志,2010(8):93~96

猜你喜欢
丛书温州文献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人梯书库”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难忘九二温州行